关灯
护眼
字体:

三国之代魏成蜀_一杯清茶苦咖啡【完结】(637)

  衡阳劲骑旅劲骑将军文鸯文钦长子),游骑将军文虎文钦次子),参骑将军贾访贾诩次子)。

  耒阳雄步团团练将军李方。

  揭阳劲骑旅劲骑将军皇甫瞳皇甫坚寿之子),游骑将军臧舜臧霸之子),参骑将军徐盖徐晃之子)。

  上杭雄步团团练将军孟达子度)。

  凉州都护府设在武威,常驻骁骑师一支,都护使护卫营四支为骑兵营)。下辖张掖劲骑旅一支,陇右劲骑旅一支。

  都护使为轻车将军关兴,骁骑师骁骑将军金山金盾之子),游击将军拓跋虎拓跋云之子),突击将军魏通魏习之子),参谋将军轩辕硕轩辕庆之子)。

  张掖劲骑旅劲骑将军贺虎贺猛之子),游骑将军臧艾臧霸三子),参骑将军臧毓臧霸次子)。

  陇右劲骑旅劲骑将军吴玉吴敦之子),游骑将军张渊张俊之子),参骑将军鲁达鲁达之子)。

  南荒都护府设在建宁,常驻骁骑师一支,劲骑旅一支,都护使护卫营四支为骑兵营)。

  都护使为冠军将军张爽,骁骑师骁骑将军成雄成廉之子),游击将军李龙李顺之子),突击将军齐虎齐顺之子),参谋将军庞文庞舒之子)。劲骑旅劲骑将军杨易杨怀之子),游骑将军周永周仓次子),参骑将军王俊。

  八部都护使接连到任,除了关兴、张爽二人所居之地尚属太平之地,其他几位却都是刚刚交战之后,尚需镇守为要。

  汉朝如此大的军事调动,自然也引起了吴、魏一众军事首脑们的注意。

  镇守在兖州的司马懿发现两国边境上大小城池之中,都驻扎上了不下于五千人的兵马。

  就连祈乡、甄城这样的小县城,竟然驻扎了汉军数千兵马。

  而济yīn城内亦是驻扎了上万兵马;梁都城中更是拥兵十余万。

  若是自己贸然出兵攻打济yīn,其甄城守军势必出来救援,可谓是动一点,而牵一线;牵一线,而动全身!

  或者自己拥兵攻城,其完全可以顽抗到救兵救援的时刻。

  看来汉朝真的有能人在后面支撑呀!

  司马懿看着这样的布防,心中真的有些不安。但是却没有太过于陷入这种不安中,他反而以为这是一个好的机会。

  不过,他的突破点不是这里。

  与他考虑不同的是周瑜,那个心胸狭窄的周瑜!

  周瑜被陈宫连番气的卧病在床,却依旧使陈宫屡次进攻,都没有打到河岸一东,足见其才能之威。

  然而,在陈宫悄然离去之时,他亦是没有发觉。

  直到荆州发生了偌大的变故,与他对峙江岸的大将甘氏兄弟退守江陵,在汉阳、乌林两个渡口只是留下文聘之子和一个新任将领镇守。

  周瑜甚是不解。

  连番派出大量探马之后,周瑜终于知道了这场变故的原由。

  汉天子刘罡真的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物呀!这么大的手笔,看来这是要巩固这一年来的战果呀!难道这一年来的征战真的伤了他的筋骨不成?

  周瑜亦是拿捏不到。

  吴中的孙权得知此事,心中却是松了一口气。

  毕竟南面、西面和北面的战斗全部停了下来,自己可以休养生息一段时间了。

  可是等到接到陆逊、吕蒙的信报时,他也不知该如何是好了!

  ***

  对了有件事需要澄清一下,由于在撰写张颌儿子的时候没有查到叫什么,所以起了个张爽的名字。这两天有不经意查到了,原来叫张雄。后面要不要改过来呀?各位后面留言一下呀!

  第388章 遭反间司马归乡,周瑜兴兵进汉阳

  第389章 计中计东吴兵败,遭伏击子义丧子

  第390章 遭惨败周瑜气短,鲁肃受命守江夏

  第391章 人死方知隔阂在,周循假亡遁他乡

  第391章人死方知隔阂在,周循假亡遁他乡

  周瑜亡故,东吴的吴侯孙权确实表现出非常悲伤的模样,亲自为周瑜主持后世,册封周瑜遗孀乔氏夫人为一品夫人,其子周循袭都元侯。

  可是这一切,呈现在周瑜之子周循眼中却是一种矫情的做作,实为可笑之举。

  故其陈表,让爵位于弟周胤。

  看书的有人要问了,这是为何?

  原来,周瑜和孙权两人并不像表面上的那样和睦,只是相互间都藏在心里罢了。

  由于孙策的知遇之恩,周瑜死心塌地为了江东卖命,从无二心所言。

  然而“功高盖主”这个被历朝历代帝王所担心的事,便在孙策去世之时降落在了可怜的周瑜身上。

  昔日孙策过世,托付周瑜辅政,并不是孙权没有那份能力。孙权若是没有那份能力,又岂会小小年纪救了一家子性命与乱军之中呢?

  因此足见孙权之英智。

  正是因为如此,孙策才有了托付后世,嘱托周瑜、张昭等人共辅孙权。

  身为帝王,疑心过重不好、没有疑心也不行。

  这一切,周瑜都知道。

  可是为了一个名声,为了一个知遇之恩,他纵有造反之力,纵有造反之才,却没有了造反之心,却是依然要背负着被猜疑的事实而不敢自辩。

  既然如此,他一死也便罢了!

  可是他却偏偏生了一个聪明更胜于他的儿子,周循!

  周循,字伯谦。五岁作诗,七岁习剑,九岁替父谋策取下江东士族陆家的彻底归顺;十五岁入仕,一条长枪技压群雄,夺得比武头魁,被孙策封为骑都尉;十六岁察言观色,发现孙策亡故之后的父亲不同于以往;十七岁的他通过各方手段的打听,推断出父亲的难处,遂谏言父亲退出仕途不成,而自身隐退归家。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