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唐天子_ 殷扬【完结】(504)

  “是呀。”众人大为赞成这话。

  “这恐怕不能。”李隆基摇头,道:“朕之所以把陈玄礼放在西域主持大局,就是因为那里非他不可。杨思勖固然了得,精通兵道,然而他却是性子阴狠,做事狠辣,恐激起事端。薛直是一员猛将,征战不是问题,可要他运筹全局就不行了,把陈玄礼调回来的话,西域谁来主持?”

  李隆基把陈玄礼放在西域,那是经过通盘考虑的。陈玄礼有大器局,善于运筹,目光深远,由他主持西域的军务正合适。

  杨思勖此人不错,就是性格狠辣,做事狠毒,恐激起事端。杨思勖是一把快刀,用来杀敌没问题,若是用来主持西域军务,很可能出事,不能不虑。

  至于薛直,勇猛过人,打仗没问题,全盘考虑问题就欠缺了。

  “那好吧。”张说知道李隆基说得对,只得认可了。

  “倒是有一个人适合给你打下手。”李隆基笑道:“钟绍京给你,如何?”

  “钟大人?不错!”张说欣然同意了。

  钟绍京以一文士入主千骑,虽然不领军,却是打理千骑的文事,处理得井井有条,就在于他有这方面的才干。让他进入兵部,帮助张说处理军务,再好不过了。

  就这样,文武两帮班子给确定了。(未完待续。。)

  第六十五章 气象一新

  李隆基他们议事,费时好长,当李隆基率领群臣离开武则天住处时,天已经黑了很久了。然而,李隆基惊奇的发现,群臣还在等着,就没有人回家歇息。

  “你们没走?”李隆基有些惊讶。

  “陛下,我们在等着呢。”

  “就是呀。陛下刚即位,不庆贺,立时投入国事中,一心要击破大食,如此千古美事,我等岂能不尽心尽力?”

  “陛下,商议得如何了?”

  群臣立时围了上来,七嘴八舌的问道。

  他们不仅在问,而且还满脸的期待。

  想想也正常,李隆基刚刚即位,打破每当新君即位就要大肆庆贺的千古惯例,立时投入公干。而且,唐朝面临一个前所未有的强大对手,唐朝的压力不小,李隆基要击破大食,如此美事儿,谁能不想早点知道呢?

  是以,群臣很有默契的没有回家歇息,而是在等着李隆基,等他陈说国策。

  “既然你们如此有心,那就上朝吧。在朝上细说。”李隆基把群臣一扫视,个个急切不说,还精神抖擞,瞧他们那样儿,恨不得立时甩开膀子大干一场似的。

  “好啊好啊。”群臣欢呼。

  李隆基率领重臣在商议国策,用现代的话来说,那是纲领性的东西。接下来的铺排,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政策落地”,虽然群臣不一定能全部知晓那些机秘,要是能知道一星半点,也是一件快事。

  于是乎。李隆基再度到达朝堂。群臣跟进。向李隆基见礼。

  “免了。”李隆基坐在宝座上,把群臣一扫视,只见他们精神不错,笑道:“经过与祖母、父皇他们商议,大唐的国策已经确定。姚崇,把你的十事再说一遍。”

  姚崇十事是开元盛世的基调,国内改革的核心,让群臣知道是应该的。

  姚崇应一声。把十事再说一次。

  “姚大人好生了得!”

  “没错!这十事已经把眼下最为紧要的问题说透了呀。”

  “我在朝中这么多年,就未见有人说得如此通透,就是国老也不行呀。”

  姚崇的话刚一落音,群臣就是好一通赞赏,对姚崇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这十事,是开元盛世的基调。不要说在当时,就是在后世,也有很多后人赞不绝口。其中有名的要数欧阳修了,他在重修唐史时,见《旧唐书》并没有记载这十事。为姚崇鸣不平,专门开辟段落记载这十事。还大加赞扬。

  “嗯。”李隆基听着群臣的赞扬声,大为满意,姚崇这一手就足以让群臣心服,那么姚崇具体铺排时就不会有干扰。

  “姚崇见事通透,目光深远,你们说他可当得丞相?”李隆基眼睛睁大,打量着群臣,要好好看看群臣的反应。

  “当得。”一片响应声响起。

  姚崇见事比起狄仁杰还要通透,谁敢不服?此人不当丞相,还有谁能当?

  “姚崇,从今日起,你就是大唐的丞相了。”李隆基正式当着群臣的面宣布。

  虽然早就确定要让姚崇当丞相,但当着群臣宣布,才是真正的任命,这事也就确定了。

  “陛下英明。”群臣只觉这一任命非常英明。

  “陛下,姚大人当丞相,固然不错,臣也赞成。那国老任何职?”有大臣很关心狄仁杰的去留。

  狄仁杰为官数十载,无论是政绩还是德操,都让群臣心服。他的去留,的确是一件大事,牵动群臣之心。

  “国老年事已高,精力不济,难以承担接下来的重任。想必你们都知道,接下来的铺排将是异常沉重,这需要年富力强的人来做,国老已辞相。”李隆基给群臣解释一句,道:“国老虽然辞相,他仍可为朝廷出谋划策,可以辅助姚崇。”

  “陛下深谋远虑,臣等赞成。”群臣知道李隆基说得在理,大为赞成这处置。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