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越沧海_无财无能言财【完结】(250)

  不过,南唐一方,在地利方面,却有一个明显的劣势。那就是吴越人趁着此前几年两国和平时候挖掘的运河——东圩河。这条河,以及其背后的配套工事,让吴越军的游骑可以轻松进入南唐的常州地界烧杀抢掠,但南唐一方在突破之前,却只能千日防贼,无法主动越境追击。

  东圩河只不过是一条六到八丈宽的人工小运河,全长不过八十多里。如果时间倒推个五年,这条小河是不存在的。而四年前吴越军在苏州战役中反攻无锡、江阴二县得手之后,才开始在这里挖了这条河,以从无锡这边直接连同太湖和长江。与此同时,在和平年代,这条河渠的开掘也可以进一步改善无锡、江阴二县农田的灌溉。

  在运河最南端的无锡城南渲口镇和最北面江阴黄山要塞东侧,分别建有连通长江和太湖的船闸,因为太湖水位和江阴附近的长江江面水位是有那么一两米的落差的。这个水闸不仅可以利于船舶通行,还可以让长江水和太湖水位互相调蓄、在旱季保持太湖水位、泽及沿湖各县。

  众所周知,因为自五代以来,太湖上的水师一直是吴越强、南唐弱;所以太湖流域的水利工程开发,肯定是以吴越一方占据优势的。首先吴越占据的太湖沿岸土地州县更多,疏浚太湖、开挖灌溉引渠对吴越国的得利也更多;其次吴越有专门的撩浅军这支工程兵部队,几十年建设下来也更专业。

  在吴越和南唐相对和平的时候,南唐一方对于吴越疏浚太湖还是持有乐见其成的态度的——虽然你吴越在疏浚太湖过程中得利更多;但是溧阳、宜兴、广德等太湖西岸、南唐治下的县城,也多少可以从太湖的治理中得利不是?本着蚊子腿再小也是肉、而且前期投资南唐一方什么都不用出,只要无本生意坐享其利,那么这个利小一点也总比没有好。

  如今,和平年代的国策,在此刻自然是不得不付出一些小小的代价的。这条六到八丈宽的小河,虽然其宽度仅容两条沙船对向并行,但是河东岸的防御工事却是不少。

  当初吴越人挖运河的时候,直接就把挖出来的泥土在河东岸堆高了河岸,并且抽出约摸一半的施工土方量直接筑成一道长堑、两层土墙,形成了一道夹城的工事。

  夹城这种工事在五代时候还是比较常见的,主要是攻守城战役中。在一些存粮充足、防御坚固的城池战役时,攻方有时候需要长时间围城。为了防止守城一方九虚一实的出城偷袭反击,并且兼顾防备城外援军的目的,攻城一方就有可能在城池外面再修两道简易的城墙,第一道墙对着被围的城池,第二道墙对着外面。这样就能起到防止偷袭、长期围城的目的,攻城部队以及持久战所需的辎重粮秣,都可以囤积在两道城墙之间。

  在广顺二年之前,五代中就已经有两次非常著名的修筑夹城的战例了——第一次是梁唐兴替的年代,朱温北伐李存勖,梁军以夹城长围叛变的潞州;而第二次同类战例则就在四年之前,当初还没篡位当皇帝的郭威,以后汉重将的身份,从邺城出师,讨伐举旗反汉的李守贞。所以这种工事对于如今交战的唐、越两军来说,都是不陌生的。

  另外,在修筑河岸的时候,这个年代讲究一些的工程——比如江南河运河,或者是钱塘江海塘,还要用巨石砌个河沿,以免水流的冲刷使水土迅速流失、淤积。而东圩河却没有用这些河沿修筑的方法,而是在当初施工的时候削尖了一些新鲜、易存活的桑木、榆木桩子,****在河堤的土里面。

  因为这些木桩在低湿之地很容易扦插存活,自然可以达到类似于巩固堤岸、保持水土的效果。同时削尖密植的桩子也会形成类似于陷坑里面的哭竹枪效果,制约敌兵渡河的范围。

  最后,利用当初挖运河挖出来的剩余土方,吴越军此前数年还把从无锡至江阴的东圩河东岸的南闸镇、涂镇、青阳镇三处沿河镇子修了土墙、敌楼、加固了工事。每处镇城相距不过20里,在这三镇附近的河岸东部没有部署尖桩河沿,以便于吴越人自己需要渡河。而南唐军如果想要渡河登岸方便,也就被限制在了这几个登陆点的范围之内。

  ……

  腊月十八这天,柴克宏和朱匡业各自领了南唐宁国军节镇下属水陆军兵两万人,分别自常州、溧阳东出沿着东圩河展开兵力,初步选择了南闸镇和青阳镇两处渡河缺口,准备先行破坏吴越军此前修筑运河附带构筑的沿河防线。

  在他们对面,从无锡城到江阴,总计吴越军兵力应该都不满三万人,所以南唐一方初步调动那么多兵力也都是尽够的了。人马再多的话,在这些先锋战役中也施展不开。何况寒冬腊月的,江南的天气也降到了零度上下,积水都已经开始出现浮冰。这种天气下,把大军都堆在野外也是一种老师疲兵的拙劣手段,根据需求逐次投入兵力才是王道。

  当然,普通士兵的战略眼光和认识定然都是不高的。对于李弘冀也柴克宏腊月出兵的决策,南唐军中普通士卒怨言者甚众。柴克宏也只有低调地向麾下各个偏厢都指挥使、指挥使、虞侯们解释,让他们逐级向下传达非寒冬出兵不可的理由。

  约摸过了一两日,南唐军也在东圩河西岸面对南闸镇、青阳镇一带的地方立起了营寨、修筑了一些攻城器械,以及浮桥木筏的半成品。而到了这个时候,经过内部宣传,南唐军基层好歹都明白了这个道理——虽然寒冬出兵不是什么明智的抉择,但是他们也正是靠着如今的天气、导致淮北的汴河、永济渠部分封冻、北朝转运不济无法出兵南下。所以,南唐唯有抓住这个气候不利的季节出兵,才能打出时间差、实现把吴越军和后周军分而治之的效果。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