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革宋_绯红之月【完结】(563)

  在蒙古朝堂上,蒙古君臣也有同样的认真。为了能够攻克襄樊,蒙古动用了二十万军队,而且险些成功灭掉宋国。南征大元帅伯颜用他一贯的冷淡语气说道:“若是被宋国夺回襄阳,我们此生只怕再回不到那里。”

  如果是在明清时代,这话大概会被一些人跳出来骂。然而在蒙古,就完全没有这个问题。这些精通战争的重臣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包括忽必烈在内都知道这是唯一结果,所以蒙古大汗问道:“该如何处置?”

  伯颜其实很想说,‘认了’。可他知道说出这话就意味着主张完全停战,蒙古内部有人这么想,有人不这么想。所以大元帅并没有说话,他等着其他人表达战略看法。

  重臣们议论纷纷,而郝经开口了,“陛下,宋国任意妄行,不守约定。臣以为还是得加以教训才行。若是置之不理,便让他们不断蚕食。今日若是放弃襄阳,明日要不要放弃山东。”

  一提起山东,忽必烈的脸色就变得更加不好看起来。蒙古在禹州到枣庄之间开矿炼铁,结果宋军到达之后,这些铁就没能继续送来。这些区域一马平川,适合蒙古骑兵驰骋。然而伯颜指挥十几万军队在更平坦的归德府外都被宋军击退,忽必烈可不想重蹈覆辙。

  郝仁听着自家老师郝经的说法,心中也有些讶异。如果是以前,他的老师郝经一定会因为现在的局面而强调和平。没想到遭到了赵嘉仁的学术批评之后,老师就从坚定的主和派变成了某种程度的鹰牌。这种变化对于郝仁来说,是有些令他失望的。

  见别人没说话,郝仁忍不住开口了。“大汗,襄阳的用处就在于我们能够走这里进攻宋国。不过以当下的局面,我们想和宋国打仗根本用不到襄阳。在山东,在河南,我们可以随时与宋国交战。既然如此,襄阳留着也没什么用处。若是大汗不想放弃襄阳,我倒是觉得可以与宋国由停战转为议和。议和中要求宋国割了襄阳给我们……”

  忽必烈听的眉头皱起。这才是他感到最麻烦的事情。襄阳本身并没什么特别的意义,有意义的是襄阳能为之后的行动做准备罢了。现在蒙古对未来的期待中已经没有灭宋的选项。

  转头看向张弘范,忽必烈问道:“张弘范,若是再征兵,你觉得可以征集到十万兵么?”

  张弘范在此次伐宋当中名声赫赫,对于大汗的提问,张弘范连忙答道:“大汗,此事不易。之前的北方汉军已经在伐宋里面有收获,所以他们只想留在家里。”

  “哼!前些日子我读了些诗词,有个《木兰辞》里面讲,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为何那时候就能征兵到如此程度?”忽必烈不满地说道。

  这个问题比较深奥,张弘范低头不语。

  倒是孛儿只斤·郝仁忍不住答道:“大汗,那时候是府兵。”

  听到这么具有水准的回答,郝经这些汉臣都有些惊了。

  忽必烈没有吃惊,他饶有兴趣地说道:“讲来听听。”

  第079章 蒙古与大宋的初次议和(上)

  “大汗。府兵就是国人从军。兵民一体。”孛儿只斤·郝仁言简意赅的先讲述了府兵体制的模式,接着才比较详细的讲述其内容。

  地方上有钱的良家出子弟从军,马匹、铠甲、装备都是家庭自备,府兵不承担租庸调。因为兵源来自富有家庭,军队成员的基本素质不错,也不容易反叛,这都是府兵的好处。坏处就在于兵役若是太久,或者军队持续大量伤亡,就很容易让这些家庭不愿意再承担兵役。

  在孛儿只斤·郝仁‘说书’的时候,忽必烈一直微微点头。等郝仁讲完之后,忽必烈听完之后问道:“这与汉军世侯有何区别?”

  郝仁从容答道:“汉军世侯乃是世侯在地方上募兵。府兵制度乃是朝廷有各地府兵名册,折冲府也有名册,定期查验,加上府兵每年都要集结整训。汉军世侯自己在地方,府兵将领则是在京城。一旦战事结束,府兵都各回家乡。将领与府兵之间并无隶属。”

  “郝仁。京兆尹的差事交给廉希宪,你就在燕地推行府兵制。”忽必烈下了命令。

  孛儿只斤·郝仁没想到大汗竟然如此果决,连忙问道:“大汗,之前要不要与宋国议和?”

  忽必烈没有回答这个问题,只是说道:“便做好你的差事。”

  于是朝会就开始进入税收问题的讨论。右丞相阿合马开始就最近税收问题讲话。郝仁原本对阿合马也没什么好印象,自打学了荀子之后,他发现阿合马很讨厌,但做事却未必不合理。看着众人对阿合马那种发自内心的敌意,郝仁忍不住生出一丝同情来。

  朝会之后,忽必烈把郝经与伯颜留下。两人就讨论起与宋国议和之事。郝经态度坚定,“陛下,我大元与宋国已经是楚汉相争,已经没有余地。便是议和,也当敷衍宋国。”

  “这个自然。”忽必烈笑道。他对和平毫无感觉,议和什么的只是为了战争而已,“赵嘉仁也和我们想的一样吧。若是他想的和我们一样,那我等只怕还是要和他再打一仗。”

  “倒不用那么费事。”郝经成竹在胸地答道:“只要放些人回宋国,同时告知赵嘉仁,我们想放宋国小皇帝和宋国太后返国就好。”

  “郝先生。我其实很不解这种事情,那些人被我们带到北方,再把他们放回南边,他们也没有什么力量可言。为何要对这等事看得如此重要。”忽必烈提出了问题。虽然他自认是儒学大师,可还是没办法理解俘虏有什么权力。在蒙古文化里面也有这种失败者尝试翻盘的行为,不过这种翻盘得有两个条件,失败者还能保持相当的力量,胜利者自己连续出现大失误大失败。就当下的局面,忽必烈看不出被掳来的宋国贵人还有任何能称为力量的。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 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