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施琅大将军_安然【完结】(36)

  郑成功去世后,其子郑经由厦门的洪旭、黄廷等人拥立继位,康熙三年(1664年)八月改称台湾为东宁。郑成功子郑经、孙郑克塽前后治理台湾二十一年。郑氏祖孙三代理台,奖励制糖、制盐,兴办工商业,发展贸易,开办学堂,改进原住民的农业生产方式,这些措施极大地推动了台湾经济、文化的发展。经过郑氏政权的经营,台湾摆脱了落后状况,社会进步,经济与大陆富庶地区齐肩,遂成为中国一个美丽富饶的岛屿。此系台湾史上一重要的开发和发展期,史称“明郑时代”。

  收复台湾是郑成功戎马生涯中最光辉的业绩,其重大意义在于驱逐了殖民侵略者,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确保了中国版图的完整性。台湾同胞为纪念郑成功,将郑经原在台湾创建的郑氏家庙称为“开台圣王庙”。光绪元年(1875年)清政府采纳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的建议,将“开台圣王庙”扩建为“延平郡王祠”,列入国家祭典。

  郑成功东渡驱逐荷兰人,占领台湾的根本动因是为了给反清复明寻找一个根据地。郑成功进攻南京遭到失败,多年来苦心经营的沿海一带的根据地丧失殆尽,几万大军龟缩于金、厦两个小岛上,清政府又实施海禁政策。可以说,郑成功收复台湾实为形势所迫。在此之前,郑成功与台湾岛上的荷兰人相互间进行过大量的贸易,郑家的私人船队也曾经一度控制东亚和南海的国际贸易,只是因为时事逼人,为建立一个长久稳固的抗清根据地,至少是找个让自己稳定的落脚之地,郑成功必须驱走荷兰入侵者,收复台湾,以完成匡复明朝汉室的大业。如果我们要求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动机必须是为祖国一统,驱逐外虏,要求对于处在绝地求生状态的郑成功具有我们今天意义下的祖国感念,否则就认为他行为的思想意义不高,显然是错误的。必须记住的一个历史事实是,郑成功从外国侵略者手中夺回了台湾,此举对以后的中国意义重大。

  ---------------

  扬帆启航郑氏收复台湾(4)

  ---------------

  清军厦门大败后不久,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七,顺治皇帝病逝,顺治第三子、年仅八岁的爱新觉罗·玄烨继位,年号康熙,朝政大权落入以鳌拜为首的四辅政大臣的手中。清廷陷入朝政更迭的纷繁事务,无暇顾及对郑成功采取军事行动,正值此时传来郑成功取台的消息。想到郑成功由此可能会以台湾为根据地,与金、厦两地郑军相呼应,今后征剿郑军势必更加困难,清政府之气恼可想而知。急切间却对郑成功无可奈何,只好拿囚禁于北京的郑芝龙出气,顺治十八年(1661年)十月初三,郑芝龙被杀弃市,在京家眷无一幸免。

  厦门惨败使清廷认识到郑成功海上实力的强大,深感短时期内消灭郑军绝非可能,为限制郑成功的发展,也为最后消灭郑军创造条件,清政府发布了《迁界令》,即将沿海地区的居民全部迁入内地,增兵防守海疆。由此可知,当时清政府尚无很强的领土主权的观念,海权的概念就更无从谈起了。

  《台湾外纪》记载,早在顺治十三年(1656年),投降清廷的郑军将领黄梧就向清政府献“迁界之策”,其主要内容是:郑成功据守金门、厦门两个弹丸小岛,虽屡经清朝大军征讨,却剿之不绝,至今尚有强大之实力,究其原因是沿海民众给予了郑军大量的粮、油、铁、桅船等各种物资的援助。如若将山东、江、浙、闽、粤沿海居民全迁徙入内地,设立边界,布置防守,则郑军得不到物资补给,将不攻自灭。此外,黄梧还提出了“禁海”的建议,即将所有沿海船只全部烧毁,寸板不准下水。所有江河之上都竖起桩栅,不准货物越界,派兵时刻了望,违者立即处死。如此只需半年时间,海贼的船只无法修葺,自然朽烂,而且郑军人数虽然众多,只要粮草不济,自然瓦解,不需交战即可困死郑军。同时,浙闽总督李率泰也上奏道:沿海各省应立下严令,不准许一只船下海,违者立即处以重刑。

  顺治皇帝采纳了这些建议,于顺治十三年(1656年)六月颁布了《禁海令》。严格禁止商民船只私自入海,不允许用大陆的产品、货物进行海上贸易,有违禁者,不论官民,俱行正法,货物充公,违令者之财产奖给告发之人;负责执行该禁令的文武各官失查或不追缉,从重治罪;保甲不告发的,即行处死;沿海可停泊舟船的地方,处处严防,不许片帆入海;如有从海上登岸者,失职的防守官员以军法从事,督抚议罪。

  禁令虽严,但并没有得到严格执行,仍不断有人与郑军暗通线索,更有贪图厚利者,继续与郑氏贸易往来,而当地的一些官吏也为利益所驱,常有监管不力之事发生。

  而迁界之事在《清世祖实录》中有详细记载,顺治十七年(1660年)六月,清军厦门战役失利之后不久,浙江监察御史季振宜旧事重提,又上书分析征伐郑军的形势,建议在禁海的基础上实行迁界。他认为,东南之地本是天下最为富庶之地,全国的赋税大半出于东南,但近年来由于郑军成为闽、浙、江南三省之重患,朝廷屡次用兵,以至各地饱受战火蹂躏,民生凋敝。要想从根本上扫平郑成功,朝廷须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造船,不习水战的八旗子弟还须冒风波之险前去征战。因此,季振宜建议:闽、浙、江南等地应首先注重防御,而后才行征剿之策。防御之法应以断绝郑军物资来源为主,福建的漳州、泉州、兴化、福州,浙江的温州、台州、宁波、杭州、嘉兴,江南的崇明、江阴、通州、镇江等处,应由督抚镇、都统、章京等官员驻防,各率精兵,严密防守,可使三省之兵声讯相通,互相支援,如此一来,郑军无处可补给,只能坐以待毙。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