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爱国主义教育丛书--赴法勤工俭学_周汉萍+余波【完结】(3)

  ----------------------- Page 5-----------------------

  道主义”输往中国的直接的途径。 1916年的法国,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国内劳动力极为缺乏,法 国政府一方面欢迎意大利、希腊等国的工人来法,一方面通过军队从非洲、 越南等殖民地征收劳动力。即使这样,劳动力仍然不足。因此,法国政府决 定招收华工。 “惠民公司”是法国政府公使康悌与交通银行经理梁汝成磋商后成立 的,专门招募赴法华工。 “招工合同”上写明华法有安家费、旅费、工资等 等权利,但大多成了一纸空文。 “惠民公司”总部设在北京,还在天津等地 设立了分公司。从 1916年7月到1918年10月,“惠民公司”分批送到法国 的华工总计约3.5万人。李煜瀛受法国政府的委托,从云南、广西直接招募 1200多人,带往法国。还有一些国内的失业工人,从威海卫等地出发,前往 法国。通过这一途径赴法的华工人数约有10万人,这样,第一次世界大战期 间,在法华工约有15万人。 华工到达法国后,有些被编入军队,充当炮灰,更多的被派往各工厂, 从事武器、火药、弹药、钢铁、造船、军需运输等等工作。到 1919年战争结 束时为止,大约有2万名华工牺牲在异国他乡。15万赴法华工,是中国参加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明证。 华法教育会把对参战华工教育作为它的首要任务。1916年5月华法教育 会创办华工学校。蔡元培、李煜瀛等人担任教师。然而,能受到教育的华工 仅仅局限于巴黎附近,人数极少。英国青年会曾派人到法国,与法国青年会 一起,从事华工教育,影响超过了华法教育会。但华法教育会的 《旅欧杂志》 和其姊妹杂志 《华工杂志》,运用注有拼音的白话文,既报道一次大战的状 况和中国国内的动向,又反复教育华工通过 “勤、俭、学”走向新的人生, 作为 “工界改良”的方法。随着华工的增加,杂志的发行量也不断增加。与 此同时,华法教育会还在巴黎开办 “翻译讲习班”,同时举办“函授科”, 重新开展对华工的教育。1916年末,蔡元培回国任北京大学校长,华法教育 会其他成员也相继回国。从此,华法教育会开始把青年送往法国,造就勤工 俭学的优秀人材。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正式开始。 二、开端 鸦片战争以后的近百年中,中国的知识分子为了寻求改变国家命运的道 路,历尽坎坷。他们曾努力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和文化,以为这些东西 可以救中国。但事实证明,康梁的一套维新主张、孙中山的旧三民主义等等 都是行不通的。辛亥革命虽然使封建专制奴役下的人民群众在精神上得到一 次解放,但是民主共和的希望转瞬即逝,中华民族仍然处于高压专断和愚昧 之中。1915年, 《青年》杂志(即后来的《新青年》)创刊,新文化运动对 封建文化发起了猛攻。广大青年知识分子冲破了旧礼教、旧道德的禁锢,掀 起了学习新思想、新文化的热潮。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欧洲其他 国家的革命成功给中国人民,特别是革命知识分子带来了民族解放的新希 望。革命先驱李大钊指出: “须知今后的世界,变成劳工的世界”,“我们 要想在世界上当一个庶民,应该在世界上当一个工人”。先进青年开始否定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观点,抛弃轻视劳动的观念。1919年五 四运动爆发了。青年学生投身革命的洪流,成为运动的急先锋。在斗争时,

  ----------------------- Page 6-----------------------

  他们看到中国无产阶级第一次登上政治舞台即显现的巨大力量。在北洋军阀 的统治下,在国内的工读互助团,工学会等实践,都纷纷失败。青年们再一 次产生了远离祖国去追求救国救民真理的想法。新生的苏维埃是最为向往 的,但难以实现,只有法国—— “自由、平等、博爱”的故乡,才允许勤工 俭学,半工半读,再加上赴法勤工俭学会等组织的倡导,于是,赴法勤工俭 学运动就蓬勃兴起了。 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后,首先着手重建赴法俭学会。发起人除前文 提到的蔡元培、李煜瀛、吴敬恒外,还有马景融,蔡分时、刘鼎生、白玉麟、 罗伟章、吴玉章等人。他们仍然开办赴法俭学会预备学校,还在《东方杂志》、 《新青年》等主要杂志上刊登招生广告。在1917年8月,位于北京宣武门外 储库营的预备学校开学时,蔡元培、汪兆铭、吴玉章等人都登台演讲,宣传 赴法留学的意义。最后发言的吴玉章,详细讲述了华法教育会提倡赴法勤工 俭学的目的,包括四个方面:即扩展国民教育,输入世界文明,阐述儒家哲 理,发展国民经济。可以说这一时期的赴法留学与前一阶段相比,没有增添 任何新的意义,仍然处于对劳动者的启蒙阶段。 华法教育会努力把在法国产生的 “勤工俭学”运动推广到全国。1917年 秋, “保定各乡、村勤工俭学会初级预备学校”开业。学校主要招募农村子 弟,在短暂的1年 “勤工俭学”活动中,对他们教授法语,并通过实习学习 一些制造技术,准备到法国 “以工求学”。华法教育会还打算建立“高级预 备学校”,附设于其他中学或实业学校,学时2至3年,进行法语和工业知 识的教育,以期取得和法国工业实习学校一样的效果。但这种 “高级预备学 校”由于种种原因,迟迟未能建立。 赴法勤工俭学不仅可以如蔡元培所希望的,弥补中国教育的不足,而且 可以为中国民族工业培养熟练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因此,当时实业界人士 普遍地支持勤工俭学运动。如商务印书馆发行所所长王显华、渐江财阀钱永 铭、中国实业银行的李雍等人都同华法教育会有关系。大批青年能够赴法并 得以生活,是与国内实业界的大力支持分不开的。 1918年6月,湖南“新民学会”的代表蔡和森到北京了解赴法事宜。新 民学会,1917年开始筹备,1918年4月正式成立。它是一个以寻求“救国救 民真理”、“改造中国”为宗旨的团体。他们专门开会讨论了赴法留学事宜。 蔡和森来到华法教育会,却被以 “人数有限”的借口拒之门外。蔡和森决心 靠自己努力创建组织。毛泽东本人也怀着到北京接受新思想的愿望,1918年 9月同其他20多人一起到达北京,为赴法勤工俭学做准备。与湖南一样,四 川、广东、江西等全国各地的青年,为了寻求改造社会的道路,为了赴法勤 工俭学,都赶到北京询问情况。毛泽东、蔡和森与华法教育会进行交涉,在 蔡元培的帮助下,长辛店京汉铁路工厂开办了留法俭学班。北京大学、保定 育德中学及成都、长沙、上海等地都成立了这样的预备班。到1919年3月, 全国成立预备班的地方达到了20余处。进入预备班学习后,毛泽东、蔡和森 等人便开始为赴法旅费和各项手续四处奔走。在国内为赴法勤工俭学开展的 各项活动,培养了青年自主、独立的进取精神,也给青年提供了一个向工人 学习的极好机会。1919年4月到5月,《新青年》编辑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专 号, 《每周评论》译载了《共产党宣言》的一部分,《晨报》副刊开辟了马 克思研究专栏,积极地介绍马克思主义。这样,当预备班结束时,青年们已 经掌握了初步的马克思主义知识。蔡和森到法国前后,已具有了无产阶级专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