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帝国政界往事 前清秘史_李亚平【完结】(110)

  阅读

  多尔衮却做到了,做得干净利索。  应该说,这是明、清、农民军三方多年博弈所形成的大势使然,但多尔衮本人的素质决然是不可以忽略的因素。他的学习能力,他的判定能力,他的随机应变能力,他的意志力,他的执行力,他的洞察力,全部称得上超一流。使他所做的所有工作中,有相当一部分可圈可点,令人叹为观止。却也还有一部分,则罪恶累累,令人发指。使后世的人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根本就不愿意正眼打量他。  本来,大清朝将大明帝国视为最重要的敌人而长期对峙。皇太极在世时,曾经试图与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军建立联系,以便联手对付大明帝国。福临继位,多尔衮摄政之后,在公元1644年即大明崇祯十七年、大清顺治元年正月二十七日,多尔衮曾经派专人携带一封以大清皇帝名义写的信,前去寻找农民军首领,希望同心协力,并取中原,共享富贵云云。当时,多尔衮们甚至不知道这封信应该写给谁。(《明清史料》丙编,《致西据明地诸帅书稿》。)  三月十九日,崇祯皇帝自杀,李自成开进北京时,多尔衮正在全力对付豪格。  四月初一日,将豪格废为庶人后。他们已经知道吴三桂撤离宁远,多尔衮立即开始着手预备对大明的新一轮进攻。  四月初四日,在盖县温泉疗养院养病的大学士范文程星夜赶回沈阳,并上书多尔衮,指出大局已经进入了一个要害时刻,成就大业在此时,贻误良机、痛悔莫及也在此时,简捷明快地为在黑暗中摸索的满清王公贝勒们指明了方向——  当时,李自成攻取北京的消息尚未传来。范文程便告诉他们,大清虽然是与大明争天下,但以当前形势判定,应该立即实行工作重心的转移,未来的主要敌人是农民军。  在政治方略上,范文程建议他们,过去烧杀抢掠、唯金帛子女是图的做法,让人觉得胸无大志,大明的臣民不可能真心归附。必须改变已往的这种做法,严明纪律,秋毫无犯,官仍其职,民安其业,录用贤能,抚恤孤苦,由此,大河以北,可传檄而定矣。  在指导思想上,范文程郑重警告他们,自古以来,没有嗜杀而得天下者。要是只想在东北地区称王称霸就算了,要想拿下中华大地,就非安百姓不可!(《清史稿》列传十九,范文程。)  当时,几乎所有满清王公大臣们还都一片懵诧诧,没有人能够意识到范文程这些忠告的重要与及时。然而,史家评论说:“多尔衮深纳之。”就是说,他听进去,照着办,征江南之前也基本上做到了。于是,大明朝就变成了大清朝。明清史学者孟森先生认为,范文程的这个建言,“于清之开国,关系甚巨”。而多尔衮的“明达足以听纳正论”,则是他侥天之幸,成其大功的重要原因(孟森《明清史讲义》)。  多尔衮紧急发布军令,命国中“男丁七十以下,十岁以上全部从军,成败之判,在此一举”。(《李朝实录》,仁祖二十二年四月庚辰。)  四月七日,举行誓师大会,多尔衮以大将军名义率军出征。意图取吴三桂撤离后的宁远,然后攻打山海关。  四月九日,大军开出沈阳。满、蒙、汉八旗共计十八万人。  多尔衮倾全国之众,真的是只有区区十八万兵马啊!  有学者统计,大清朝入主中原四年后,即顺治五年,满、蒙、汉八旗男丁总数为346931人。其中,汉军八旗男丁为262816人,蒙古八旗男丁为28785人,满洲八旗男丁为55330人。(安双城《顺康雍三朝八旗丁额浅析》,《历史档案》1983年第二期。转引自高凯军《通古斯族系兴起的“递进重构”模式》。)汉军八旗人数将近满洲八旗的五倍,是满蒙八旗合在一起的四倍。另有历史学家估计,早在万历年间,大明朝的人口总数可能就已经超过了一亿人(黄仁宇)。历史幽深处之不可不察,真是令人惊心动魄。  四月十五日卯时,即早晨五点到七点之间,本来和朝鲜世子约好一起行猎的多尔衮,见到了吴三桂派来借兵的代表,并且第一次知道了北京城里所发生的一切。为了更准确地知道吴三桂借兵的含义,我们需要知道另外一个情节,在此之后,江浙一带抗清的人们也曾经出去借兵,他们真正是去借外国兵——日本兵。不同的是,多尔衮答应出兵,也真出了,虽然是另一种出法。而日本先是答应后来没有出而已。实事求是地说,他们借兵,和春秋战国时代申包胥七天七夜哭秦廷,借秦兵复楚国大体上应该是一样的,和大唐时代借西北部族之兵平息内乱也基本类似。

  阅读

  吴三桂很煽情,在写给多尔衮的信中,“泣血求助”,说:“除暴剪恶,大顺也;拯危扶颠,大义也;出民水火,大仁也;兴灭继绝,大名也;取威定霸,大功也。况流贼所聚金帛子女不可胜数,义兵所至,皆为所有,此又大利也。这种摧枯拉朽的机会,实在是千载难逢。”吴三桂请求并承诺说:“乞念亡国孤臣,忠义之言,合兵以灭流寇,则我朝不仅用财物报答,还将割让土地以为酬谢。”  吴三桂错了。他以为女真人还和以前一样,用割地赔款就可以满足。他不知道,在范文程的建议下,多尔衮想的根本就是登堂入室,拿下全中国,做天下的主人。  多尔衮当即下令召开紧急会议,全面接受了范文程、洪承畴的建议,进军所向,全部以为中原人民复君父之仇的名义。同时,以处死相威胁,严申不许扰民的军纪,并下令将行军速度提高一倍,兼程赶往山海关。  多尔衮回复吴三桂的信,写得非凡技巧老到,对于借兵这同一件事情,有着意味深长的另一种表述:“……至于今日,唯有底定国家与民休息而已。因此率仁义之师,沉舟破釜,期必灭贼,出民水火,不达目的,绝不罢休。”他安慰吴三桂:“过去,虽然你与我为敌,今天却不需要有任何疑虑。为什么?就像昔日管仲射齐桓公,齐桓公反而以管仲为仲父,终于成就了霸业。今天,你能给我写信,我深为欣慰。你率众来归,必封以故土,进位藩王,一得以报国仇,二可以保身家,世世子孙长享富贵,永如山河……”  这里,既没有把门关死,说的又和吴三桂是两码事儿。此后,双方信使往来凡八次之多,吴三桂坚持借兵,多尔衮坚持自己的表述。随着李自成大军的逼近,吴三桂在火里,多尔衮则在清凉的水边注视着吴三桂,观察着火候。  四月二十一日,李自成率领号称二十万大军开始攻打山海关。有记载说,城池的一角曾经险些被攻破。吴三桂终于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当夜,多尔衮则适时地来到了山海关外五里处的欢喜岭。  此时,在多尔衮面前,吴三桂已经大体上失去了讨价还价的地位。在举重若轻、若有若无之间,多尔衮想必已经不需要做更多的事情就完成了主客易位——吴三桂由主变为从,而多尔衮则由客变成了主。事者,势也。吴三桂应该知道了身不由己、求人真难的滋味。  第二天,四月二十二日,吴三桂率关宁铁骑与李自成大军展开激战,多尔衮与八旗铁骑隐藏在侧,观察着战场情势。史书记载说,激战中,被优势兵力攻击下的关宁铁骑渐渐不支。忽然,从海上刮起一阵大风,卷起漫天沙尘,咫尺不见人影。多尔衮指挥数万八旗将士齐声鼓噪,“声传十里”。据说,如此三次鼓噪之后,大风霾渐渐转弱。八旗铁骑遂在多尔衮号令之下,奔驰而出,向农民军猛烈冲击。一旁观战的朝鲜世子在给朝鲜国王的一份秘密报告中写到:“仅仅一顿饭的功夫,战场上便积尸相枕,弥漫大野。”农民军全线崩溃。吴三桂和阿济格二人率军一直追击到了永平。吴三桂派人提议以交出明朝太子为停战条件,李自成接受了这个条件,将太子送到吴三桂军营,方才收兵。  这一仗打下来,对于吴三桂来说,一切就不太轻易改变了。前方,是已经不共戴天的李自成,后面,是虎视眈眈的多尔衮,身边是并肩作战的,只要一说起杀人、放火、抢东西就两眼放光、一脸色迷迷表情的阿济格。而这阿济格偏偏又是一员异常凶猛的战将。有一种说法认为,此次大战甫一结束,多尔衮立即以顺治皇帝的名义册封吴三桂为平西王。这种说法可能不是事实。另一种看法则认为,吴三桂封王是在多尔衮进入北京之后。事实上,这已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除了按照多尔衮的旨意办事之外,吴三桂已经基本没有了闪展腾挪的余地。  后面所做的一切,多尔衮都把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  在进军北京的路上,他让吴三桂率关宁铁骑在前面开路,让阿济格以为中原人民复仇义兵的名义陪伴在旁,让范文程以自己汉官的头衔、名义发布秋毫无犯的安民告示。同时,再一次重申动百姓一棵草、一粒米者即为违犯军法,当处死,长官一体问罪。因此,有记载说,尽管清军食品短缺,“人马饥馁”,但从未发生骚扰百姓的事件,甚至有大军路过处,州县的长官拿着慰问品前来献殷勤时,多尔衮仍然下令“不受所献”。(《沈馆录》卷七,《辽海丛书》第四册。)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