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印度对华战争_[澳] 内维尔·马克斯韦尔【完结】(101)

  在中印争执的整个过程中,中国经历了使之感到烦恼和受到损害的双重困难。第一,中国人有个“信用差距”(credibility

  gap)的问题。我用“信用差距”这个名词,并不是为了婉转地说中国人说谎,而是要说明人们面对着中印双方提出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时,几乎普遍倾向于认为印度的说法是正确的。(不仅西方世界如此;世界上多数的共产党也都追随苏联之后接受了印度的说法。例如有一个与赫鲁晓夫同时在北京访问的波兰代表团在离开中国后曾对人表示过,中国是因为它自己被排斥于两个超级大国的谈判之外,才故意“向印度挑起”两次边界事件的。)第二,由于印度在大小战斗中都输得很惨,人们一般就很容易得出结论,认为冲突不可能是由印度挑起的。

  中俄两方在理论上的分歧的核心是:战争是不可避免呢,还是可以避免的?战争是能继续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呢,还是由于核战争的危险而必需永远避免呢?因此双方在引经据典的争论中,也都以朗久冲突的含义来支持各自的立场。赫鲁晓夫在北京直接了当地反对以战争作为执行政策的工具。他说:“不论共产党人的力量多么强大,都绝对不应对资本主义世界使用武力。”中国认为这是对中国在朗久事件中所起的作用又一次不指名的斥责。赫鲁晓夫回国后,向最高苏维埃所作的报告中,仍然坚持他对中印争端的中立态度。他在听了北京的解释之后,明知中国对俄国所持中立态度是如何气愤,却仍然坚持其中立态度,这在中国看来无疑是蓄意挑衅和公然侮辱。

  对共产主义运动本身来讲,中苏分裂是一九六O年六月在布加勒斯特举行的罗马尼亚党代会上公开化的。中国处理同印度的争端,成为赫鲁晓夫所谴责的北京“左倾修正主义者”的中心内容。

  赫鲁晓夫反驳了中国所提出的苏联不站在中国一边反对印度,就是对中国拆台的指责。他说,事实上是中国拆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台。中国同印度争吵,不仅是不同苏联合作鼓励印度走向社会主义道路,而且还进行反对。当然尼赫鲁是资产阶级,但是中国同他的争论与意识形态无关,这纯粹是民族主义的争吵,这种争吵已经给社会主义事业带来说不尽的损害,更不用说使共产主义丧失喀拉拉邦那样具体的事情了。

  [ 注:赫鲁晓夫在这里把时间的先后搞错了。喀拉拉邦的共产党政府是在边界争端具体化并成为政治方面的问题之前就被赶下台了。 ]

  在上述情况下,特别是在无法分清争端的是非的情况下,中国没有权利抱怨苏联不给予支持。他嘲笑说,中国夸耀自己人口众多,却还要苏联支持。而苏联人口还没有印度多。他提醒中国,应该牢记列宁对大国沙文主义的谴责,不要忘了列宁曾出于战术的考虑准备割让一些领土,而托洛斯基则曾加以反对。中国行动的结果是使尼赫鲁成为印度的民族英雄,这正是帝国主义所需要的。苏联也有边境问题,但苏联对之采取了负责的态度;如果苏联也采取了同中国一样的做法,那它早就会多次向伊朗宣战了。在俄伊边界上曾发生过多次冲突,也有过伤亡,但是苏联不允许让这类事件引起战争,因为那样做是同革命的真正的精神背道而驰的。

  赫鲁晓夫针对中国的立场,说明了俄国在中印边界争端的问题上所持态度的理由。俄国的态度在中印边界争端整个发展过程中都是始终一贯的。唯一的例外是在争端发展到高潮的边境战争中期一个很短暂的时间——当时也正是古巴事件中俄美对抗期间。

  [ 注:见第四章第二节 ] 富有讽刺意味的是,俄国所申述的立场完全同中国的立场一样。《真理报》写道:

  我们过去和现在都相信中印之间没有理由发生边界纠纷……更没有理由使纠纷转化为武装冲突。……如果双方能坐到谈判桌上来,心平气和地、不带任何成见地讨论他们相互的指控,毫无疑问,冲突早就会得到解决。谈判即使再困难,也总比战争要好,争执的问题必须在谈判桌上通过和平方式求得解决,而不能通过军事方式求得解决。

  这番话同北京一再用来劝说印度的论据一模一样。北京要印度相信必须通过谈判解决边界问题;公正的和双方可以接受的解决办法是容易取得的;任何一方试图用单方面行动实现自己的要求,必然会导致危险的和灾难性的对撞。

  苏联竟向最坚决主张谈判的一方大讲其谈判的好处,这就说明俄国象西方的观察家一样,根本不相信中国在中印争端中和就该争端所说的话。他们似乎早已断定中国对边境情况的说法是一派谎言,断定中国提出的谈判建议是虚伪的。由于北京同新德里的争论错综复杂,他们就不去进行客观的调查(赫鲁晓夫说过,“争端的是非曲直是无法弄清的。”);他们对尼赫鲁所表白的说他自己渴望谈判的表面那一套信以为真;他们不相信象印度这样一个弱国真的会在地面上向中国挑战。

  [ 注:见第四章所引苏共中央一九六O年二月六日通知。 ]

  鉴于尼赫鲁对苏联以及对中印争端所持的复杂态度,如果当时莫斯科对他施加影响,规劝他妥协或放弃前进政策,本来是可以起作用的。然而,苏联的明确中立态度却鼓励印度坚持自己对边境问题的立场,苏联的飞机更使印度得以推行前进政策。印度的朋友恰好帮助它走上了灾难的道路。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