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明末求生记_自身小卒【完结】(269)

  “但是,不能有抛荒的田。”志文接着对李智交待,那种狮子大开口,先把地拿下来,却又不种的现象绝不允许。

  “要是有人不愿意种地呢?”李智问道。

  这是很有可能的,毕竟山地贫瘠,大家都知道,种的又是红薯和土豆这两种大家没有见过的玩意儿(志文他们现在还不允许种其他粮食),起早贪黑忙活一季,很可能还没有给志文他们做工赚的钱粮多。

  “不行,每家最少要种五亩地。”志文斩钉截铁地说道,这是下限。

  粮食是根本,是稳定人心、招揽人手的利器,就是发放纺线织布的报酬,在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也是以粮食为主。

  哪怕志文现在对红薯和土豆的产量不太有底,不知道涿鹿山能种出多少粮食,但也必须先行把这个事情做起来。

  “每家种的地不能超过十五亩。”志文又说道,这是上限,“每户人家至少有一人得参与纺线织布的工作。”

  不排除有些人家对土地根深蒂固的热爱,只想种地,不愿做工,那也不行。

  志文心中的理想状态,是男的种地,女人和小孩做工,那粮食和毛衣毛布就都有保证了,毕竟这些人算得上熟练工,比新招的人要好得多。

  “那租子怎么收?”李智问道。

  租子?志文摇摇头,“老李,咱们可不是涿鹿山名正言顺的主人,就这么公开地收租子,传扬出去可不太好。”

  “不收租子了?”李智很惊讶,即便他们没有涿鹿山的地契,可他们是这里事实上的主人,难民们也是跟着他们到这里的,种子也由他们提供,收租子在李智看来那是天经地义的。

  不收租子的话,他们辛辛苦苦地分地分种子,图的是什么?

  “嗯,租子不收了,不过种子却不能免费提供。”志文说道,“他们收成的三成,算作种子费吧,这头一次,可以先赊着,以后可要用粮来换的。”

  听到这话,李智颇有一种被志文调戏的感觉,租子换成种子费,不就是换了个名目嘛,不过三成不高,山民们不会有意见的,至于缴的粮是租子还是种子费,谁会在乎?

  志文没有说话,并不打算解释种子费和租子的区别,时候到了,他们自会明白。

  之前在河西的时候,他与小捷找的粮食并不多,所以志文没有把这些粮食存放在系统仓库中。

  而闫家村缴获的那一笔粮食,数量太多,当时就被他放入了系统仓库中,那会儿他还有些奇怪,这些粮食,即便是品种与系统里的一样,也没有合并在一起,而是单独显示,并且颜色还是黑白的。

  之后长途跋涉赶路,还有随后的京师之行,志文就没有过多关注,直到前两天把红薯和土豆拿给李智的时候,他才无意发现,缴获的那批粮食颜色全部正常,包括红薯、土豆、玉米这些系统里没有的作物,其他原来有的粮食,则已经合并在一起了。

  从时间上看,应该是入库后一个月到一个半月后发生的变化,见到这一幕,志文不由得有了个大胆的猜想。

  或许,系统真正的作用不是用来爆粮的,而是...爆种!

  第212章 初到张家口

  “呼...,终于到了。”司茶长叹一声,一道白汽从他口里喷出,随即被风吹散,他们终于在除夕前两天赶到了张家口。

  几匹马不停地打着响鼻,显然都累了。

  囡囡从马车车厢里伸出头,好奇地打量着不远处的城郭,“这就是张家口啊!怎么和县城州城都不太一样呢?”

  志文、柳才与司茶、护卫骑马,柳才情绪一直不好,留在山上又帮不上什么忙,志文干脆一起带上他,多个成年人也好,他们去哪里也能方便些,司茶可忙不赢陪他们。

  至于成亲,小英娘还没张罗好呢。

  丫头们则坐着马车,进太行山之前收起来的车厢又派上了用场。

  “就是就是。”赶着马车的小英叽叽喳喳地嚷道,“怎么城外还有这么多房子?”

  这丫头,也不知怎么说服的小英娘,最后居然还是跟着来了。

  妞妞没有说话,眼睛忽霎忽霎地眨巴,打量着车厢外的景致。

  志文则微微皱眉,作为一个边塞堡口,城墙就只比闫家村高了那么一点点,城池似乎也大不了多少,有些不够格啊。

  “这是下堡,张家口堡指的就是这里了,俗称‘堡子里’,离长城还有五里呢。”司茶笑着向大家介绍。

  而上堡又称来远堡,俗称“市圈”,位于长城边墙旁,真正对外起防御功能的是这里。

  下堡位于长城内,自然用不着修太高的城墙。

  张家口,又称“张垣”“武城”,嘉靖八年守备张珍在北城墙开一小门,曰“小北门”,因门小如口,又由张珍开筑,故称“张家口”。

  张家口属宣府,而宣府为大明九边重镇之一,是对蒙古作战的重要方向,同时掩护京师侧翼,与另一边镇大同合称宣大。

  时人称宣大为京师项背,可见其重要性。

  从军事上来说,张家口不过是宣府镇的一个普通长城边堡,建堡之初,就只有堡内的官衙、官邸、军营等建筑。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