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从合作到决裂:蒋介石与冯玉祥_周玉和【完结】(2)

  [战争纪实] 《从合作到决裂:蒋介石与冯玉祥》作者:周玉和【完结】

  第一部分 1.两位总司令(1)

  1926年7月9日,广州东校场。旌旗招展,人头攒动,十万军民云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打倒封建势力!"等口号声,此伏彼起,响彻云霄。

  这里正在举行国民革命军北伐誓师大会。

  一位年约四十岁的中年男子,身着戎装,昂首挺胸,神采奕奕,站在主席台上,一阵掌声过后,他发出了浓重的浙江话音:

  "今天,是国民革命军举行誓师典礼的纪念,亦是本总司令就职的日子。本总司令自觉才力绵薄,为中国国民革命的前途负如此重大的责任,惶恐万分。但现在北洋军阀与帝国主义者,已来重重包围我们、压迫我们了,如果国民革命的势力不集中统一起来,一定不能冲破此种包围,解除此种压迫。所以本总司令不敢推辞重大的责任,只有竭尽个人的天职,担负起来,以生命交给党、交给国民政府、交给国民革命军各位将士。自应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末尾几句淹没在热烈的掌声和口号声中。

  这位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就是中国现代政治舞台上赫赫有名的蒋中正,字介石。他的名字很多,但他从政后经常用的就是这一"名"一"字",而人们则普遍以"字"相称,"蒋介石"三个字,可以说是声震中外,人人皆知。

  两个月后,也就是这一年的9月17日,在中国北方的一个偏远小镇,举行了另一个誓师大会。

  五原,现在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当年是绥远省的一个县城。这里,比不得广州,它贫瘠、荒凉,人烟稀少。汇集在这里的队伍——一部分国民军,也比不上国民革命军,它人数不多,衣着不整,枪械不齐,是一支溃散后重新收容起来的队伍。

  然而,将士们队列齐整,精神抖擞,内心充满希望,脸上带着欢欣,在这座县城的小小广场上誓师参加国民革命。广场一侧的一座土台上,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于右任,将一面国民党党旗高高举起。一位年约四十五岁的军人站了起来,他身躯高大魁伟,神态庄严郑重,浓眉下的双目炯炯有神,扫视了一下于右任,注视着在秋风中飘展的党旗,迈开大步,双手接了过来,面向台下将士,发出了洪钟般的声音。

  他宣布,受各将领公举,他出任国民联军总司令,宣誓就职。

  他宣布,国民军全体将士集体参加国民党。

  他宣布,国民军全体将士参加国民革命。

  他宣读了誓词:

  "国民军之目的,以国民党之主义,唤起民众,铲除卖国军阀,打倒帝国主义,求中国之自由独立,并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特宣誓生死与共,不达目的不止。此誓。"

  这位国民联军总司令,就是本书的另一位主人公——冯玉祥。他同蒋介石一样,也是中国现代史上的著名人物,同样闻名遐迩,同样中外皆知。

  两个人自然还有不同之处。此时的蒋介石正在仕途上奋力攀登,从响应辛亥革命到出任总司令,不像冯玉祥那样艰辛、坎坷,凭他的机智、努力和计谋,基本上是扶摇直上、步步青云。

  1922年6月,陈炯明炮轰总统府,孙中山蒙难永丰舰,蒋介石应召来到孙的身边,帮助筹划,并肩战斗,护送脱险,平安抵沪。此举不能武断地视为"投机"革命,临危受命,患难与共,总是需要一定的真诚。但是,它也确给蒋介石带来了扩大影响和抬高身价的绝好机会。聪明的蒋介石,是不会放过这个机会的。与孙中山同登永丰舰,坚持同叛军战斗者,不止蒋介石一人,然而只有他在事后写了一本《孙大总统广州蒙难记》,孙中山在序言中对他称赞不已:"陈逆之变,介石赴难来粤,入舰日侍予侧,而筹划多中,乐与予及海军将士共死生。"

  第一部分 2.两位总司令(2)

  孙中山的赏识和信任,使蒋介石得以出任黄埔军校筹备委员会委员长,并在1924年5月正式当上了该校校长。起初,蒋介石曾因不能插手党务和军政大事,而一度消极。但是后来他却感到这一职务对他的重要意义,因而紧紧地抓住它,充分地利用它,掌握了一批为我所用的军事干部,进而建立起听命于自己的嫡系部队。

  1924年下半年和1925年,是广东革命政府的多事之秋,蒋介石率队镇压了广州商团叛乱,两次东征陈炯明,平定了杨希闵、刘震寰叛乱,巩固了广东革命根据地。这几次军事行动的胜利,有赖于共产党人的参与指挥和政治思想工作,有赖于工农民众的积极支援,同时,也与蒋介石的指挥密切相关,从而大大提高了他的声望和在国民党中的地位。

  1926年1月国民党二大召开,蒋介石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在此前后,除了黄埔军校校长之外,他还担任了多项军事要职:军事委员会委员、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广州卫戍司令、长洲要塞司令、国民革命军总监(相当于后来的总司令)。

  1926年3月20日,蒋介石施展计谋,制造了中山舰事件,将共产党员排挤出了国民革命军,使这个军成为他一手独揽的嫡系部队。这一年的5月,蒋介石为了限制共产党、夺取国民党党权,提出了《整理党务案》,在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上通过。当然,这又是一个计谋。经过这一"整理",担任国民党中央部长的共产党员被"整理"下来,对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政策怀有二心的右派分子被"整理"上去,而获取更大、更多权力的是蒋介石,他此时担任的职务有: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