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邙山诡事_长弓【完结】(10)

  邙山一号墓在邙山脚下一个小丘陵半山腰,大墓周围布了警戒线,周围站了不少武警,电视台转播车也停在现场,几个人在费力扛家伙布线。

  大墓已挖开,呈井字形,中间是墓室、南北分别两条长长的甬道,深达5、60米,顺已开好的斜坡下去,墓地地面是青石板,中间是巨大的柏木圆柱围成井字形,人站在木头下面,感觉到十分渺小,四周是壁画,由于年代久远,斑驳陆离,已看不清楚什么图案,只是不知道有股什么刺鼻的味儿,小叔和黑子也皱起了眉头。

  不一会,周局长、杨三的车也来了,周局长带了省局的四个个文物专家,杨三的大本驰旅行车载了不少人,先下来两个戴墨镜的保镖,接着杨三带着那只叫做“谛听”的大黑狗下来了,这狗站起来,恐怕比1.8米的杨三还高,这只大狗是杨三从玩家买的幼崽,养了多年,据说有些通灵,杨三与它形影不离,在杨三后面的是一个十四五岁的男孩,剃着光头,穿着藏族服装,名字叫做“坎巴”,这坎巴也有些来历,据说杨三前几年奉父亲九爷的嘱托和一个当地企业家去西藏拜访几所寺庙,西藏是宗教信仰最密集的地区,修有很多寺庙,其中不乏一些历史久远、意义深重的寺庙。杨三去的这所寺庙位于西藏山南地区的扎囊县。剃度僧人出家的寺庙,创建至今有几百年,寺内藏有大量的珍贵文物和工艺品,有封建时期中国皇帝所赐的佛经、佛像、法器等,藏品十分珍贵。是藏族历史文物古迹中历史悠久的著名寺庙。寺庙里很多僧侣,寺庙内据说还保存了一代甘丹赤巴的遗体灵塔,并珍藏了明代以来的文物和工艺品。

  第八章 一号墓谜团3

  杨三这次进庙的本意,就是寻找一个曾经备选的转世灵童坎巴,这是九爷的在西藏尼玛县文部乡一个密友卓巴次仁推荐的,为什么寻找坎巴,杨三当时也不十分明白,在当地一个小姑娘向导的帮助下,很快就找到了这个穿着红色袈裟,坐在大厅坛座上诵经的一个小僧尼,不过12、3岁,脸蛋像是红透了的一个大苹果,长得十分可爱,杨三把内地带来的仿真转筒、小香炉赠给他,小僧尼见了十分开心,主动领着他们看了佛塔、石碓,后来登殿烧香,小僧尼通过向导悄悄对杨三说,施主,你自己进香吧,后面那个香客就不要敬了,杨三觉到此事蹊跷,就把这小僧尼细细盘问了一番,小僧尼说,本来师傅不许随便说的,但是架不住杨三死死追问,只好说:“我看到你后面这个香客头顶上没有五色光了,只有一团黑气,恐怕要走无常了”

  原来在这小僧尼眼里,人头顶上都有五色光环,没有了五色,就说明身上有些部位染病了,全是黑光,气数就尽了。

  杨三有些诧异,活了大半生还是头一次听说,虽不能全信,但也不能不信,这次卓巴次仁从中做了工作,九爷让他把坎巴领回长青,卓巴次仁也是德隆望重的高僧,通过他的安排,杨三找了当地的头人,在寺庙做了一笔很大的捐助,这才把坎巴领回家。没成想回到长清没几天,这个企业家就一命呜呼了!

  杨三如醍醐灌顶,幡然醒悟,想不到世外还有如此高人,从此对坎巴奉若神明,几乎形影不离。

  卓阳和我也寒暄一番,然后就和周局长、杨三、小叔下了墓道,谛听走在前面,东嗅嗅、西望望,显得非常忙碌,卓阳显然对壁画很感兴趣,和两个专家先去研究壁画,我和黑子,则去寻找柏木架构的正门。

  按常理说,这座黄肠题凑的墓区,一定会有一个正门,让棺椁进出,但是,我们围着转了几圈,却看到四面一样,都是一色的柏木墙,没有一个缺口。

  谛听从地上搜搜寻寻来到了柏木架构前,开始烦躁不安,不断地用前爪刨抓地面,发出狂叫声,在地上盘坐的的坎巴忽然睁开了双眼,瞬间,坎巴仿佛看到了远方,两个眼眸像是深邃的空洞,深不可测,一边捻着佛珠,一边喃喃说着谁也听不懂的藏语。

  这时,卓阳和几个专家却在吵了起来,四个专家一致认定这时王侯级的大墓,不容置疑,最后一个专家竟然出言不逊的说:“我们开挖了多少大墓了,你这小姑娘怕是一般墓葬也没机会见过几个吧。”

  卓阳说:“我不和你们吵,我虽然没有你们阅历多,但是我有依据,这不是什么王侯大墓,是一处虚冢—瓮葬墓。”

  甚至杨三也困惑不解,偷偷把卓阳拉在一边,说:“瓮棺葬绝大多数是夭折儿童的葬具,这么高的规格,怎么是瓮棺葬?”

  “是啊杨老板,刚才我看了壁画,原以为这是描述墓主人生平经历的,没想到壁画描绘的内容却是工匠在祈祷和筑墓,然后将多个穿黄袍或者贵族的人进行屈膝葬,就是埋葬时将死者的上下肢屈折,装入封闭的瓮器,从我这几年考古的事实情况来看,如果是小儿瓮棺葬,无论是半坡遗址或北首岭遗址,用于儿童葬具的瓮、钵等陶器,其底部或用作棺盖的盆上,大多有一个小孔,钻成很规则的圆形,小孔上往往还加盖一块表面还涂有红色颜料的小陶片。”

  一个专家不怀好意的说:“请问卓老师,小儿的瓮棺葬为什么要钻孔呢,我倒想听听你的解释。”

  卓阳说:“这个问题有很多假说,其中一种意见是,夭折儿童被装入瓮棺而不是直接埋入黄土中,是希望给其一定的空间,瓮棺盖或底部上的小孔则是希望他能恢复呼吸,得以复生。郭沫若参观半坡遗址不是这样表达吗:‘半坡小儿冢,瓮棺盛尸骸;瓮盖有圆孔,气可通内外。’推测这可能与当时的诊断技术落后、幼儿常出现‘假死’的现象有关系,所以大人存此侥幸念头。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