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人在欧洲_龙应台【完结】(37)

  “请您现在就告诉我,该怎么称呼您?”

  胖子有点儿吃惊,逞qiáng地说:

  “学了再来。”

  “我现在就跟您学习,您请说。”我固执地站着。

  旁边已经围了一圈的人,透着看热闹的欣喜。

  胖子似乎不知该说什么好,半晌,眼睛注视别的地方,说:

  “你晚上来,我教你。”

  旁边的人吃吃地笑,看着我。

  我弯下腰,和胖子平视,一个字一个字地说:“你,还不够资格。”

  牵回孩子的手,继续往前走,想想,又回头对胖子说:

  “这样子对待外地人,您真丢北京人的脸!”

  然后又是一个明亮的早晨,我兴高采烈地对安安说:

  “跟我去市场吗?”

  好一会儿没声音。

  “咦,不想去?”

  安安憋着什么,犹豫了半晌,皱着眉说:

  “我很想去,可是,”他结结巴巴地,“妈妈你可不可以答应我不吵架?”

  吵架?我惊愕地看着他,没想到这两天的旅程如此深刻地震撼了这小小的人。

  “安安,”我捧着他纤弱的脸庞,“妈妈只有在不公平的时候才吵架。”

  “你可不可以答应我,”安安满腹委屈地说,“不公平也不吵架?”

  电梯小姐

  电梯小姐将钥匙cha进孔里,电梯就晃dàng晃dàng地上升。五楼?

  您好。麻烦您。是五楼。谢谢。再见。

  一把行李拖进公寓,再出来,我傻了。这不是自动电梯,我得按钮,楼下值班小姐得从她小房里出来,拎着钥匙,启动电梯,上来接了我,再下去。

  您好。对不起又要麻烦您。是的,出去办点儿事。不是,我不是北京人。谢谢,不客气。再见。

  进进出出上上下下,一天就让我受不了了。我是个讨厌寒喧客套的人。甚至于在社jiāo场合里,我也有一种本事:和对面的人淡漠相看,不想说话的时候就是不说话,我可以忍受;虽然社会习惯要求你谈谈天气、问问猫儿狗儿、浅笑两声,我不怎么在乎社会习惯。

  可是我是个礼貌的人,见到电梯小姐总觉得该四目jiāo接,点下头,道声谢。几天之后,当我发觉只要有电梯就得有电梯小姐的时候,我简直支撑不住了。不行,我的礼貌是有一定存量的,超过这个存量,我所需要的孤独就要受到威胁。

  麻烦您。谢谢。对,回来了。还好,北京很好。五楼,对,谢谢您。晚安,再见。

  对不起,又要麻烦您。单车太沉了,提不下去。谢谢您。不用了。请等一会儿。

  行。谢谢了。再见。待会儿见。哪里?

  我开始有点儿惊慌。她不是搁在电梯里的一把凳子,不是嵌在壁上的一个按钮。

  对凳子和按钮我可以视若无睹,凳子和按钮对我也无所要求;可是这个人,这个不断地为我做举手之劳的人,用她闪动的眼睛看着我,使我不断地消耗那一点点礼貌存量。最不公平的是,她虽不是凳子按钮,却和凳子按钮一样地永远嵌在电梯里。

  只要我用电梯,她就在那里,在那里吸取我微薄的礼貌存量,使我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我开始用脚爬走楼梯。五层阶梯上去,五层阶梯下来,把寒喧和礼貌的消耗降到最低。

  几天之后我才赫然发觉:北京城几乎所有的电梯里都有个电梯小姐,像凳子和按钮一样安装在电梯里,用闪动的眼睛看着你进来,看着你出去,看着你上去,看着你下来。

  我简直大惊失色。

  我踏进这个狭窄的电梯。“小姐”是个头发苍苍的老妇人。

  “麻烦您到三楼。我找萧乾先生。”

  “三楼不停。”她面无表qíng地。

  “那——”我迟疑了一下,回想起1989年见到的行动困难的萧老,“老人家怎么办?”

  “老人走路啊!”电梯“小姐”不太耐烦,显然觉得我的问题有点儿莫名其妙。

  ※ ※ ※ ※ ※

  回到外jiāo公寓,电梯小姐坐在大门口和别栋楼的小姐聊天。和往常一样,她们的手里总有一把头梳,时不时梳理着刚刚洗过还cháo湿的头发;膝上总摆着一份读皱了的《北京晚报》。她们坐在台阶上,望着门外夜幕渐拢的天空,jiāo换生活里点点滴滴的大事小事。

  手里的水果挺沉的,我踏进大门。

  您好。麻烦您。

  “没辙啦!我说您看着办吧!”她们的话音一点儿也不被我的出现打断。两个人像上了电池似的同时起身,往电梯平行挪动,头梳和晚报也跟着浮进电梯。“你知道小刘昨晚见到谁了吗……”

  五楼。谢谢你。

  “我还以为她早出了国,原来呀,婚没结成,人家回澳大利亚去了……”

  语音、身体、头梳、《北京晚报》,又像幽浮一样缓缓飘下。

  望着电梯渐渐合拢的门,我突然彻悟:在她们的眼里,我才是凳子和按钮,我才是那嵌在电梯里的时明时灭的灯,她们对我是彻底视若无睹的。不把我当“人”

  看,她们才活得下去。

  我松一口气。

  五楼!

  打 架

  从定陵一出来就听到他们愤怒的声音。

  卖饮料的小摊旁,两个穿短裤的男人正使尽全身力气地吵着架,脖子粗了短了,脸涨得紫红。两人之间还站着个七八岁大的小孩,手里握着罐要喝未喝的可乐,眼睛怯怯地望着火爆的大人。

  男人的声音越来越激昂,紧依着男人身后的两个女人——一个是卖饮料的小贩的妻,一个是买可乐的孩子的妈——火jī似的cha进来帮着吵,各帮各的男人,只是四个人同时扯着喉咙嚷嚷,谁也听不见谁的。

  当小贩突然弯身去拔他的板凳时,看热闹的人都吓了一跳。小贩黑虎着脸,两手高举板凳,做出马上要砸下来的架式。

  没有板凳的男人吃吃地说:“你打人哪!你打人哪——”边说边退,一步一步退,眼睛盯着板凳,小贩一步一步bī进,在观众还来不及喊“哎呀”的时候他已愤然将板凳砸下;没砸到,男人转身就跑,小贩抱着板凳追,两个人就围着饮料摊子这么一逃一追地绕起圈子来。圈子外边,两个女人已经呼天抢地厮打开来,“你打人哪,你打人哪!”

  看热闹的人似乎得到一分意外的惊喜,没想到那小贩说gān就gān哪;他们的脸上带着看午夜恐怖影片的又是害怕又是欢喜的表qíng。

  我笑了。

  安安的爸爸一旁瞪我:“人家打架,你觉得好笑?”他走开了。

  一直紧紧握着我手的安安松开了手,说:“妈妈,不好笑!”他追爸爸去了。

  他们误解了我的笑。他们怎么知道,定陵这一幕人生戏剧将我毫无心理准备地带回到三十年前的台湾,像经过一个飘忽的梦的隧道,回到了我记忆角落里的童年。

  不知道有多少年没见过街头的打架了——欧洲的七年?没见过。美国的八年?

  没见过。台湾?

  有的,在五六十年代,在我还是个舔着冰棒、看漫画书的小女孩的时候,街头打架好像是市井风qíng的一部分,就像时不时会见到的小车祸一样,是特殊的事qíng,但它是常常撞见的特殊的事qíng。走在熙来攘往的街上,突然觉得后头有人跑步,穿着花布裙提着菜篮的女人气喘喘地说:

  “前面……前面有人打架……”

  “哪里?哪里?”听到的人急急地问,放下手边的活——一把斩鸭头的刀、一支修理单车的起子、一笼待洗的菜——脚步杂沓地赶上前去。

  前面早就密密实实围了一堵人,小孩只能从人腿的间隙钻进去。打架的两个人,嘿,是黑鼻和一个不认识的人,扭成一团,不是像电影里那样拳脚生风,只是我抓你头发你咬我屁股闹不清地扯来扯去。但是黑鼻的鼻子上流着血。

  然后有人喊:“大人来了!”

  众人让开一条路,警察大摇大摆地走进来,打架的人也松一口气。

  到定陵去看万历的墓,没想到却看见了一场打架。当小贩举起板凳时,恍惚之间自己又是那个舔着冰棒手里卷着漫画的小女孩,夹在大人的腿间,惊诧地看大人怎么表达自己的qíng感。我忍不住的笑里有一份蓦然回首的惊喜,也有一点莫名所以的惆怅,倒来不及去体恤打架者的qíng境。

  几天之后,在朝阳门外又看到两个人涨着脸打成一团,我就笑不出来了。

  “一个月见两次?”长住北京的台湾人说,“不算多。前几天我看见两个人从公车里开始打,一直打到车下去,打得头破血流……”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 龙应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