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唐山大地震亲历记_冯骥才/陈建功等【完结】(30)

  李玉林从北京回来,就投入到抗震救灾中,他是矿工会副主席,他又是工人的“二哥”,万名矿工的大矿,他的事太多了。那次地震,夺去了他家14名亲人的生命,包括他的父母和儿子,即便是活下来的亲人,他也分不开身看上一眼,是啊,一个从废墟里爬出来,顾不上家人,一心在矿上的共产党员,你还能指责他什么呢?<br>by hzyben from www.sjshu.net/?a=hzyben<br>震后第七天,妻子带着儿子们断炊、断水了。是工友们接济了他们。那次吃的是压缩饼gān,孩子们几天没吃饱饭了,那一餐差点把肚子撑坏。地震18年后,李玉林的弟妹们还不愿和他说话,他们提起大地震还要流许多眼泪,他们见到李玉林的妻子,还会哭着问她:“我哥咋不救家里人?”

  他的大儿子是震后20天,解放军帮助扒出的尸体,全家死难亲人,李玉林都没能见上最后一面,李玉林能说些什么呢?<br>by hzyben from www.sjshu.net/?a=hzyben<br>他不能说他是党员,是领导,他得想着大伙,他太忙了。他的确忙啊。援救伤员、清理厂房、接收救灾物资、救济矿工……李玉林的时间表上没有白天夜晚。他是党员,是工人的“二哥”,他必须留在矿上啊!

  数着指头算,建军节到了,李玉林把工会的几个同志叫到一块儿:“我们慰问慰问解放军同志吧,办个演唱会。”乐器砸坏了,修修;腿脚有伤,拄根木头。一天准备,晚上,在唐山矿西门前,点起两盏汽灯,唐山历史上最悲壮的一次演出开始了。

  那一天是8月2日的晚上,6名演员,没有身上没伤的,没有家庭没震亡的。他们有的纱布缠着头,有的腿肿得水桶粗,可他们演奏着,用心声歌颂党,歌颂人民子弟兵。台下是一片片的解放军251医院医护人员、矿救护队员和灾民们,看的人没有不落泪的。

  作为这次活动的组织者也是演员的李玉林,演出的是横笛独奏,其中的一支曲子是当时最盛行的《大海航行靠舵手》。一位年轻的人民日报女记者和一位新华社记者观看了这场不同寻常的演出,女记者一面流泪一面看,她说,她看到了唐山在崛起。

  谁也没有想到,像李玉林这样一个坦dàng的人,在震后还会受到“莫须有”的攻击,那该是“文革”最后的余毒了。他的工作停止了,荣誉被剥夺了,还要承受许多不实之词……他愤慨过、怒吼过也沉默过。他曾气怨jiāo加在chuáng上躺了近一年,恢复后,他又把所有的屈rǔ深埋进心底,他无法分辩,他就不再说话了。

  从李玉林二层的住宅后窗看去,夕阳里的唐山抗震纪念碑格外高大、凝重,李玉林每天早晨都要围着纪念碑跑上十几圈,只有在每年“7.28”来临时,李玉林才不去纪念碑前了,他说,看到有人祭奠亡灵,他的心里便揪着的疼,14位亲人哪!

  震后20年将近时,又有人请李玉林作报告了,都是些从唐山长大却没有大地震记忆的孩子们。人们似乎突然意识到,唐山人曾有过怎样的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优良品质。李玉林应承了,他不是为自己,他要告诉人们更多的故事。也从那时到今,李玉林就再也没有“轻闲”了。

  李玉林60岁生日的时候,儿子们为他请来20几个亲朋好友,可没想到那天一下子来了100多人。有矿领导、工人、矿篮球队员。他们祝“二哥”快乐、祝“二哥”长寿,李玉林便又激动了,说出的话,在房里嗡嗡地回旋……

  >

  一个矿工和一段中国历史(3)

  连载:唐山大地震亲历记 作者:冯骥才,陈建功等 出版社:团结出版社进入2005年之后,慕名来访的人士还是络绎不绝,李玉林能推就推,实在不能推的,他还是要给人家讲,讲的时候,他又是老泪纵横了……11月中旬,他在香港凤凰卫视的“鲁豫有约”中做了一回主角,下旬,他又应北京大学邀请作了一个报告。他讲唐山大地震,讲唐山人,讲得泪水在掌声中飞溅。

  如今,李玉林已是72岁高龄的老人了,身子虽然仍很结实,但“力气活”却不主动gān了,他说怕孩子们担心。早几年,他还是百十里路骑车就走,那是每天为没有劳保、靠卖小吃贴补家用的妻子上货、串些羊ròu串。现在妻子也停下手了,自己就一门心思地享受天伦之乐了。

  每天上午八九点钟,是他去矿里洗澡的时候,矿工洗澡是多年工作养成的习惯,李玉林现在更习惯的是在那个时候,可以看到许多过去的工友,可以和他们融洽地说说话。矿上也很关心他,每年组织老gān部到外地参观游览,都少不了邀他,他知足了。再闲下来,他的脑海里还会翻腾起过去的一幕幕……他说这话的时候便又激动了:“前几年翻蹄亮掌,gān得慡快;后几年能量都làng费了。我没能把所有的劲都使出来啊。”听到72岁的人说出这样的话,令人回味起来也不禁潸然泪下。

  不论怎样,李玉林已走过了自己72年的道路,他可以淡泊地把岁月分割开、组合上,或者永远埋进记忆的深处了。

  >

  铁路抗震抢险队伍在唐山(1)

  连载:唐山大地震亲历记 作者:冯骥才,陈建功等 出版社:团结出版社赵奇克京山线是连接东北和关内的jiāo通命脉。地震后,这条铁路多处塌陷,钢轨悬空扭曲,站舍成为一片废墟,铁路运输已经完全中断。我当时所在的单位,是专门负责修建铁路的铁三局四处,接到铁道部抢修京山线的命令后,四处先遣队在7月28日地震当天晚上,就最先进入了唐山市。

  我有幸参加了1976年唐山抗震救灾的战斗。从7月31日进入唐山,到9月22日离开,有50多天。在唐山的日日夜夜,每天都是在激动和奋战中度过。在这里,我看到党和政府全力以赴组织抗震抢险的不懈努力;看到解放军战士磨秃手指奋力抢救群众的感人事迹;看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全国人民的无私援助;看到铁路抢险人员奋不顾身,用最短的时间修复铁路的英雄壮举;看到当地农民忍着失去亲人的悲痛,送来猪ròu蔬菜,慰问抢险队伍的动人场景……这些无不震撼着人的心灵,振奋着人的斗志,令人终身难忘。

  抢通京山线京山线是连接东北和关内的jiāo通命脉。地震后,这条铁路多处塌陷,钢轨悬空扭曲,站舍成为一片废墟,铁路运输已经完全中断。我当时所在的单位,是专门负责修建铁路的铁三局四处,这个处位于北京门头沟三家店,是华北地区距离唐山最近的铁路工程单位。接到铁道部抢修京山线的命令后,四处先遣队在7月28日地震当天晚上,就最先进入了唐山市。我是随着第二批抢险队伍上去的。离开北京时,街道两旁临时搭起的抗震棚里,已经挤满了避难的居民。途经三河县,房屋大部分倒塌。到玉田县,已经看不到完整的县城了。晚上11点钟,我们的车队进入唐山市区。整个市区一片漆黑,一片沉默。车灯所照之处,见不到一处完好的房屋,许多高层楼房一塌到底,一层楼板,一层家具,一层遇难者,紧紧地夹挤在一起,惨不忍睹。同志们都惊呆了,难过得流出了眼泪。我们的临时驻地是季家庄,离唐山有十几分钟的汽车距离。这个庄1000来人,遇难600多人。一天早上,大家发现一个青年女子,一丝不挂的瞋卧在荒糙丛中。据当地老乡讲,她全家八口,死了七个,jīng神受到刺激,现在无家可归。几个女同志马上脱下外衣和鞋子,送来饭菜和热水,搭起一个简易窝棚,让她有一个暂时的温暖栖息之处。后来当地政府把她给接走了。

  我们的任务之一是迅速修复胥各庄车站,这个车站早在清朝就有,现在是京山线的一个中等车站。地震后,仅剩几间小房和半个候车室,铁轨被拧成了麻花。在抢修现场,工人们的劳动热qíng十分高涨,整个工地劳动号子此起彼伏。gān部和工人一起紧张地起道、拨道、填碴,一天下来也不觉得累,像有使不完的力气。有的女同志居然也能把整个枕木扛起来。平时有点调皮的工人,此时也表现出很高的劳动自觉xing。每天收工回来的路上,尽管不时飘来股股难闻的气味,但目睹震区一天天发生的变化,大家的心qíng始终是亢奋的,后来gān脆连平时上、下工戴的左三层右三层的口罩都扔了。我所在的单位投入了一千多人的队伍,抢险进度很快。据上级领导讲,在毛主席办公室专门挂了一幅京山线示意图,每修通一段就标上一个记号。这个消息对职工鼓舞很大,抢修现场锹镐飞舞,号声不绝,彻夜通明。8月8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联播节目报道京山线通车了。当晚11时30分,震后第一列满载白面和抢险物资的列车徐徐通过胥各庄站。工人们站在铁道两旁,含着激动的泪水,向着列车司机挥动着双手,祝他们一路走好。

  qíng深谊长由于队伍上的比较快,生活物资供应一时跟不上来。工人们到震区的时候,仅带一点简单的行李和洗漱用具,有的连换洗衣服都没有带。chuáng铺就搭在铁道两旁,吃得是咸菜,喝的是地下水。荒郊旷野,一会儿余震袭来,一会儿大雨滂沱。晨寒夜凉,蚊叮虫咬,尸臭难忍。队伍开始出现拉肚子、胃痛等病状,后勤保障问题渐渐凸显出来。为了解决吃菜这个首要问题,有的单位开始和附近的村庄联系,到地里摘菜。尽管各村损失都很严重,但听说修铁路的队伍要吃菜,大队领导非常支持,让大家到地里随便摘。8月的北方农村,正是蔬菜下摘的季节,地里头青椒、豆角、豇豆、圆白菜、西红柿等时令菜都有,只是无人管理,许多菜都烂在地里头。指挥部要求,到地里摘菜,必须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一律付钱,没有钱要打条子,日后补上。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 冯骥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