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唐山大地震亲历记_冯骥才/陈建功等【完结】(76)

  1976年炎夏,我们为了庆祝结婚8周年,本打算在28日晚上带六岁半的女儿和五岁的儿子去观看演出的。不料凌晨三点多钟,大自然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悲剧。在那之前不知道地震的可怕邢台地震,海城地震,天津都有震感。人们虽也大喊大叫,但惊奇多于惊慌,因为没有造成太大的损失。

  27日夜里出奇的闷热。我们一家四口住在位于重庆道一座新楼底层一间小房子里,那年头人们都很穷,没有电扇,更谈不上冷气机,我们在大汗淋漓中给孩子摇动着蒲扇,直到深夜两点才入睡。

  凌晨3点40许,只觉得一阵猛烈的摇晃,伴随着一阵低沉的轰鸣声(后来才知道这叫地声),窗子里闪现了一阵白昼般的qiáng光照得屋里通明,瞬间qiáng光消失,摸黑去开灯发现已经断电。轰鸣声逐渐退去,楼房剧烈地摇动着,竟然发出了令人毛骨悚然的吱嘎声。仿佛有一把大锯从天而降,要把这座四层水泥砖混结构的房子锯断。楼上传来了东西落地的叮咣声,大人孩子惊恐地尖叫声。

  慌乱中我们抱着孩子摸出屋门,却被过厅里倒下的自行车挡住了去路。那套有四间住室的大单元住着三户人家,每天晚上过厅里都摆放着许多自行车,这会儿一排自行车全都朝着我们家门口倒下了。我们只好放下孩子,把一辆一辆车扶起来,然后跑出单元门。

  事后想起来一阵阵后怕,若是知道大地震的破坏力,还去顾什么自行车呢!早一秒钟从车堆上爬过去,就能争取一线生机啊!那时候人们对于防震与减灾还一无所知啊!

  当时我们基于无知的勇敢还做出了雷锋式的见义勇为行动,楼里一位老太太是赤身luǒ体跑出来的,年轻人立即脱下自己的衣服给老人穿上。见她哆哆嗦嗦站立不住的样子,航鹰还跑回楼内搬出一个凳子搀她坐下。

  无知无畏,当时虽也惊慌但未失措。真正的恐怖是在天亮时看清楚发生的一切的时候。

  那天黎明前格外黑暗,可能是大地震的天象,也可能出于我们从未经历过全市断电的体验。摸着黑我们和全楼的邻居们跑到了马路对面的边道上,对面是一片平房安全一些。天蒙蒙亮的时候我们开始关注起周围的qíng况,这才发现我们这座新楼竟然向前倾斜了,压得边道出现明显的塌陷。附近的一些临街老楼的“前脸儿墙”不见了,一层层大大小小的房间里的家具陈设一览无余。航鹰自幼在天津人民艺术剧院做舞台美术工作,熟知话剧理论“第四堵墙”之说。孰料一夜之间满街的房子都像话剧舞台似的没有第四堵墙了,只是一座座“舞台”上没有“演员”——人们都逃生去了,留下一间间凌乱的空巢。更为可怕的是,我们原本以为安全的平房区,可能因为那些平房太简陋了罢,大震时门窗所在的前墙瞬间倒塌了,胡同里已经有尸体被抬了出来,蒙着被单停放在边道上。

  死亡就在身边,而且听说多是年轻的生命,年轻人跑得快,被倒塌的前墙砸个正着。奇怪的是听不见哭声,平房组成的胡同里一片寂静,死者的亲人们似乎还无法相信、无法接受这突如其来的灾难。

  我患有多年的风湿xing心脏病,目击死亡,一切镇静与勇敢全都丧失殆尽,浑身颤抖,心律不齐,陷入了无法克服的“后恐惧”中。在灾难面前人xing的高尚我们居住的那座四层楼里大约有20户人家,平日邻里关系很冷漠,碰面时肯露个笑容就算客气的了。

  危难当前,全楼的人表现出空前的团结jīng神,原来有矛盾甚至不说话的邻居主动打起了招呼,互相关心,尽释前嫌。天还没有亮时,就有男人自动聚集起来一一清点各家人数,借助手电筒的光亮查问全楼的人是不是都跑出来了。

  全楼的人被确认安然无恙之后,天也大亮了。短时间内不可能回楼里住了,总不能就这样半luǒ着坐在边道上,胆大一些的人开始尝试着进楼里搬出一些生活必需品:衣服、凉席、被子、粮食、油盐酱醋、锅碗、煤气罐等。那一天在路边的第一顿饭实现了共产主义理想,可以说是百家人吃百家饭,谁也说不清粮食是谁家的,菜是谁家的,锅是谁家的,反正都是大家的。gān活儿时能者多劳,吃饭时各取所需。

  >

  大地震后的天津城(2)

  连载:唐山大地震亲历记 作者:冯骥才,陈建功等 出版社:团结出版社那种高尚无私的气氛好景不长,人们很快地就飞鸟各投林了。我们当天下午就带着孩子投奔奶奶家去了。

  过了些日子航鹰回去拿生活必需品时,路边“临建棚”虽在,大锅饭已不见踪影,就听到一些谁jian谁厚道谁吃亏谁占便宜的闲言碎语。

  为什么只有到了大灾大难时刻人xing高尚的层面才会普遍闪光呢?

  震后早上,余震还未停止,刘晋秋第一个赶到厂里,而震后第一时间到厂里的都是这些复员军人,大家按科室和班组分工,挨家挨户走访。万幸的是,虽然有的职工家房子倒了,人受了伤,没有“减员”的……事后,这些灾难临头先顾群众的复员军人被职工们所称道。

  大地震后,号称世界第一大自行车城的天津卫涌现了一片奇观——数以百万辆计的自行车倾城出动。天津市区及其郊县人口近千万,先是以青壮年男人为主力部队,挨门挨户探亲访友问平安,紧接着姑娘媳妇也出动了,然后凡是有车可骑的人,骑得动自行车的老人们也奔上了大街,别说是直系亲属,就是平时走淡了的亲戚,疏于来往的朋友,这会儿都想起来了,都得去看看呀!伤着人了没有?有嘛困难没有?楼上不敢住住我们家去我们家住平房……

  那年头没电话,自行车轮子就是电话线!没手机,至爱亲朋双手紧握才是真qíng!没有电脑、电子信箱,人到了、礼儿到了、见面了、放心了、脸儿笑了、热泪流了、你来看我了、我一定得看你去……嘛叫至亲骨ròu呀,嘛叫莫逆之jiāo呀,嘛叫感qíng呀,嘛叫惦记呀,嘛叫哥们义气姐们qíng分呀,赶到大事儿上才看得出来呀……

  立体城市变成平面城市我们经常惋惜当年没有照相机和摄像机,未能把震后长达四五年的天津城的模样拍摄下来。

  天津是仅次于唐山的重灾大城市,但天津不同于唐山。唐山震成了一片废墟,只待时日重建,灾民统一疏散统一安置相对而言目标比较明确。天津就不同了,仅市区人口差不多就是唐山的五六倍,高楼大厦更是不胜枚举。地震毁坏建筑物的程度不同,但是市民们吓破了胆儿,所有住楼房的人都不敢回去居住了,所有的开阔地都搭设了“临建棚”,不仅体育场、街心公园、学校cao场、小广场全都成了“临建区”,比较宽阔的大马路两旁也见fèngcha针盖满了小房子,马路中间留一条窄窄的“一线天”,车辆慢行才能勉qiáng通过。当时流行一句俏皮话“天津三大怪,自来水腌咸菜,恒大烟见抽不见卖,汽车不如自行车跑得快”头一怪指的是引滦工程之前天津人喝咸水的苦涩,第二怪反映了市场物资的匮乏,第三怪就是指公jiāo车在“临建”迷宫的艰难处境了。

  高楼是城市之树。虽然是“灰色森林”,但若没有一排排找高空要生存空间的水泥之树,城市人就没有借以栖身的居所了。然而,立体的城市一下子变成了平面的城市,600万市区人口齐刷刷地全都像是从“树”上爬下来的猴子,一夜之间变成了“地面动物”,形成了人类城市史上一道独特的奇观。

  这道独特的奇观一旦出现就难以清除,临建棚在大马路上一待就待到了80年代初,而且还不断地升级换代和扩大阵容。

  中国人对于苦难的忍耐力堪称世界顶尖,天津人又是中国人中的乐天派,最能够随遇而安苦中作乐。

  时势造英雄,地震后天津所有的中壮年男人乃至青少年学生都变成了建筑专家,原本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没有握过瓦刀的,时间不长人人学会了盖房子,呼朋唤友你给我家盖我给你家盖家家户户去盖房。那时候的人们不懂得雇佣关系金钱jiāo易,主家只需管饭即可,满城皆是“建筑队儿”,那种全民盖房各取所需的壮观景象堪称“共产主义初级阶段”。

  随着季节的变幻临建棚在不断地改善。开始时只是找来一些木棍竹竿之类作为支架,蒙上塑料布即成。随着天气转凉,特别是11月15日发生一场qiáng烈余震,又倒塌了一些危房,市民们便不得不为在大马路上过冬而从长计议。

  记得发生那次qiáng烈余震时,我们正去看望先生的伯父母,伯父母家的“临建”搭在宽阔的南京路边。当时大家正坐在路边聊天,忽地一下子只见马路对面不远处一座四层楼轰然倒塌,冒起冲天的烟尘久久不散。幸亏那座楼里的人早已走空,不然……听说有不少楼房都是在大震后的余震时倒塌的,在这种qíng况下谁还敢回到楼上去住呢?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 冯骥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