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左手曾国藩,右手胡雪岩_赵月华【完结】(26)

  第39节:第四章 曾国藩的牵手之智(2)

  但是曾国藩仍然有所顾虑。这时,他母亲的灵柩尚未安葬,如此时出山,有违离职守制大礼。他自己满口满纸讲孝道,如若违反,别人会耻笑。再则自己为一文员,不懂兵法,如今投身战场,就须有打仗的真本事。在打仗时肯定会碰到巨大磨难,如果办理不善,只怕连官职xing命都保不住。还有,他深虑官场腐败,要办一事,处处荆棘,率兵打仗,要人、要枪、要饷,必然要同上下各级官员发生纠葛,办起来一定很难。想到这里,他一边写信拒绝了张亮基的邀请;一边写折辞谢皇帝的命令,请求在籍守制三年。

  恰在此时,传来太平军攻克武汉,又有反攻湖南的消息。张亮基又命郭嵩焘连夜赶至曾家,劝说曾国藩出山。郭嵩焘与曾国藩是至jiāo,虽然几年不见了,书信从来不断。他与曾国藩一样是翰林出身,也因为母故回籍守制,太平军攻湖南,主动至张亮基处出谋划策,也是他主动到曾国藩家游说其出山的。

  郭嵩焘来到曾家,在曾国藩弟兄的陪同下,祭奠了曾母,之后当着曾氏兄弟的面剖陈了利害,敦请曾氏出山。郭嵩焘告诉曾氏兄弟,自唐鉴推举曾国藩之后,皇帝又征询了内阁学士肃顺及老恭亲王的意见。二人都竭力保举。说曾是林则徐、陶澍之类的报国忠臣,如今洪、杨造反,非得这样的人物出山不可。曾国藩在朝中与恭亲王、肃顺都有接触,认为二人各有优长,都是皇族中的拔尖人物。现在,有恭亲王、肃顺在朝中支持,不怕地方的事办不好。曾国藩怕消息不准,郭嵩焘遂取出好友周寿昌的亲笔信,周是长沙人,翰林出身,当时为侍讲学士,是京官中闻名的百事通、"包打听",他的消息既快又准,绝对无误。

  郭嵩焘为他分析了局势:太平军绝不能成功,其致命之处是崇拜天帝,迷信《新约》,而以中国数千年的儒教为敌,所到之处毁学堂、砸孔庙、杀儒士,文人学士无一不切齿恨之。连乡村愚民、走卒贩夫也不容其毁关庙、焚庙宇。我辈出以卫道争民心,正可以应天命、顺人心、灭洪杨而振国威,正可一展鸿图,乃天赐大好时机,不可错过。这样,郭嵩焘就消除了曾国藩在出不出山的当口所顾虑犹豫的问题。

  郭嵩焘又向曾国藩介绍湖南巡抚张亮基的殷切相盼及张的爱惜贤才、与人为善及左宗棠的大才可用等qíng况。

  郭嵩焘的一席话打消了曾国藩的重重疑虑,决定应命出山。但又怕在守制时出山,被人讥笑。郭嵩焘说,现在国家正在用人之计,皇帝下令让回籍的官员就地举办团练,已有多人在居丧时期出山办团练。如若认为尚有不便,可由郭嵩焘出面请曾父出来催促,可上应皇命,下应父命,名正言顺。曾麟书此时正是湘乡县的挂名团总,当郭嵩焘陈说让曾国藩应命出山之后,立即表示赞同,面谕儿子移孝作忠,为朝廷效力。

  第二天,太平军攻陷湖北省城。咸丰又急旨催促曾等人组织团练,奔往前线,抵抗太平军。曾国藩安排了家中之事,四个弟弟都要随哥哥离家参战,曾国藩只答应带曾国葆一人离家,叮嘱曾国荃、曾国华先在家守孝,等待时机。于是,他再祭母灵,求母亲谅他难尽孝道,"墨絰出山",尽忠国家,从此走上了成为"中兴第一名臣"的道路。

  人的一生如果jiāo上好的朋友,不仅可以得到qíng感的慰藉,而且朋友之间可以互相砥砺,共赴患难,成为事业的基石。朋友之间,无论志趣上,还是品德上、事业上,总是互相影响的。我们观察一个人一生的道德与事业,都不可避免地受到身边人的影响。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选择朋友就是选择命运。

  学会给人留面子

  曾国藩语录:予人一分面子,人必予两分面子。伤人一分面子,人必损十分面子。为人处世,面子不可不慎。

  译文:给他人一分脸面,他人必给你两分脸面;伤他人一分脸面,他人必伤你十分脸面。为人处世,脸面问题不可不慎。

  中国是一个人qíng社会,与人jiāo往之间特别讲究面子问题。面子问题关系到个人的人格尊严问题。不给别人面子,就容易使同路人变成陌路人,使朋友变成敌人,使亲戚之间变成仇家,

  轻则带来不必要的麻烦,重则让人带来杀身之惹,这样的事qíng我们经常在生活中可以见到。深谙中国传统文化的曾国藩,自然深识其中的道理。他在读书笔记中就提到过这样一个故事:

  第40节:第四章 曾国藩的牵手之智(3)

  chūn秋时期,魏国有个大夫叫须贾,很有见识,深得魏王倚重。其时,魏国与齐国有仇,眼见齐国逐渐qiáng盛起来,魏王怕齐国前来报仇,就派须贾去齐国联络感qíng。

  当时,须贾手下有个门客叫范雎,很有才能,为了能很好地完成魏王的使命,须贾就带着范雎一同去了齐国。可没想到,齐国的国王把须贾臭骂了一顿。

  须贾没有完成任务,心里很害怕。回国以后,为了推卸责任,就对相国魏齐说,范雎私下接受了齐王送的礼物,向齐国泄露了秘密,所以任务没有完成。魏齐听了大怒,派人把范雎捉住,把他打得奄奄一息之后,丢进了厕所里,使范雎丢尽了所谓的"面子",致使他怀恨在心,发誓此身发报此仇。

  后来,范雎在朋友的帮助下,悄悄地养好伤,逃到了秦国。在秦国,他为了报仇,改名张禄。并且因为才智过人,受到了秦王的器重,拜为丞相。秦王也在范雎的竭力辅佐下,国力日渐qiáng盛,并制定了"远jiāo近攻"的外jiāo策略。

  一年,魏王听说秦国有向东攻打韩国和魏国的打算,就召集大臣商量办法。相国魏齐说:"秦国是qiáng国,我们根本就打不过人-家。听说秦国的丞相张禄是咱们魏国人,他对父母之邦总是有感qíng的,咱们不如先去找张禄疏通疏通,请他在秦王面前说说qíng。"魏王觉得这个方法不错,于是就打发大夫须贾到秦国去求和。

  须贾来到秦国,找到了相府。范雎一看是须贾来了,心中十分高兴,他知道报仇的机会到了。须贾一看秦国的丞相原来就是范雎,就瘫坐在了地上,知道自己完了。

  当晚,范雎大摆宴席,把各国的使臣都请来了。他让须贾坐在堂下,在他面前放了一盆马料,叫两名脸上刺字的养马犯人夹着他,像喂马一样喂他马料,让他的面子丧失殆尽。并且范雎他一边喂,一边还说:

  "替我告诉魏王,赶快把魏齐的人头给我送来。如其不然,我就要血洗魏国。"后来,魏齐被bī无奈,只好自杀,须贾也没落到好下场。堂堂的魏国相国和大夫,因为得罪了一个小小的门客的"面子",却付出了一生的代价。

  曾国藩在今人眼中似乎是个手执羽扇、不苟言笑、沉稳木讷的君子形象。实际上这代表了他成熟时期的xing格。早年的曾国藩却多言健谈,爱出风头,喜于jiāo往。中国有"祸从口出"、"多言必失"的箴戒,但青年时代的曾国藩喜欢直来直去,"每日总是话过多",而且常常与人争得面红耳赤,这还不算,他还有"议人短"的毛病,经常伤及别人的面子,得罪别人。他自己也深知"言多尖刻,惹人厌烦",也为此下定决心,减少往来,但就是难以改过。每当朋友间切磋时,曾国藩又常常自持己见,qiáng言争辩,"只是要压倒他人,获取名誉"。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 曾国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