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易中天中华史11:魏晋风度_易中天【完结】(13)

  因此,当他自以为有底气时,就再次来见嵇康。

  想来钟会为这次见面做足了准备。他甚至邀请了当时各界的社会名流,穿着名贵的衣服,驾着豪华的马车,宾从如云前呼后拥浩浩dàngdàng地一同前往。

  嵇康却在打铁。

  现在看来,嵇康的打铁,就像诸葛亮耕田,刘备编织工艺品,未必是为了谋生,更多的是一种生活qíng趣或政治态度。他的院子里有一棵大树,嵇康便在树下打铁。拉风箱的,则是为《庄子》作注的著名哲学家向秀。

  向秀和嵇康,都不理睬钟会。

  很没意思地等了一阵子后,钟会悻悻而去。

  嵇康这才开口: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

  钟会答: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

  嵇康继续打铁。可惜他这种日子过不了太久,因为钟会已经下定决心要他的xing命。

  正好这时发生了一桩冤案。嵇康朋友吕安的妻子被哥哥吕巽(读如迅)设计jian污,吕巽却恶人先告状,倒打一耙诬陷吕安不孝。嵇康为了证明吕安的清白,挺身而出仗义执言,结果和吕安一起被捕入狱。

  钟会报复的机会来了。他趁机向司马昭大进谗言,声称像嵇康这样的“卧龙”绝不能再留在民间。最后嵇康和吕安都被杀害,罪名是散布错误言论。

  这当然是典型的以言治罪,却并不是第一次,曹cao杀孔融就是如此。据称,孔融曾说:父于子并无恩,因为父亲当时原本是满足xingyù。母于子也无爱,因为十月怀胎就像一件东西暂时寄放在瓦罐里。于是曹cao以“不孝”的罪名将孔融杀掉,连他儿子都没放过。

  说起来此事实在颇具讽刺意义。因为孔融是孔子的二十世孙,曹cao则是主张唯才是举,无妨不仁不孝的。看来曹cao的用心除了故意羞rǔ孔融,还要趁机打儒家士族路线一耳光:孔子的嫡孙都不孝,儒家伦理靠谱吗?

  嵇康的qíng况却不同。

  实际上,孔融是否散布过不孝的言论,并无证据。判决书上指认的证人是祢衡,而祢衡早被huáng祖杀害,可谓死无对证。嵇康“非汤武而薄周孔”(非议商汤、周武,鄙薄周公、孔子),却是白纸黑字铁证如山。证据,就是嵇康的代表作《声无哀乐论》和《与山巨源绝jiāo书》。

  表面上看,《声无哀乐论》只是一篇美学论文。在这篇论文中,嵇康提出了一个类似于19世纪奥地利美学家汉斯立克的观点:音乐只是美的形式,与qíng感无关。

  这,又怎么犯了忌讳呢?

  因为与儒家思想相冲突。儒家美学认为,音乐是qíng感的表现。通过音乐,可以看出人心的向背,也可以陶冶xingqíng敦风化俗。因此,音乐可以也应该为现实政治服务,统治阶级则无妨利用音乐来实施治理,是为“乐教”。

  乐教和礼教相辅相成,共同组成礼乐文明。嵇康主张音乐只是一种纯粹的艺术形式,就是反对司马集团的儒家士族路线,当然为司马昭等人所不能容。

  更不能容忍的是,他公开表示不合作。

  跟年轻时的谢安一样,嵇康很不愿意做官。只不过谢安终于东山再起,嵇康却当真归隐山林。与之神jiāo的,是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据说,他们七个人曾作“竹林之游”,世人称之为“竹林七贤”。

  其实竹林七贤并不是组织或团体,就连所谓竹林是否确有其地都很可疑。七个人的命运、xing格甚至人品也各不相同。王戎是有名的吝啬鬼,山涛则加入了司马集团,并在调离尚书吏部郎岗位时,推荐嵇康接替自己。

  嵇康断然拒绝,并写下了《与山巨源绝jiāo书》。

  巨源,是山涛的字。

  绝jiāo原本是朋友之间的事,并不关乎政治。然而嵇康宣布与山涛绝jiāo,却是为了表明政治态度。事实上他们之间的友qíng依然存在,嵇康还在临死前把儿子嵇绍托付给了山涛。他说:有巨源伯伯在,你不会成为孤儿

  所以,这封信其实是写给司马昭他们看的。

  换句话说,与山涛绝jiāo,就是与当局公开决裂。

  这就已经让司马昭不快,何况嵇康的态度和语气更是堪称恶劣。他陈述自己不愿做官的理由居然是:爱睡懒觉不能早起;有警卫员和秘书跟进跟出不好玩;开会办公要正襟危坐,不能抓虱子;不喜欢看写公文;不爱参加婚礼和追悼会;讨厌跟俗人做同事;不想多费脑子。

  呵呵,这简直是拿官场开涮。

  更为严重的是,嵇康明确亮出了“非汤武而薄周孔”的旗号,而且声称不会改变观点,只能辞官不做。这当然是挑衅。据说,读完这封信,司马昭震怒。

  钟会得志,不过“逢彼之怒”而已。

  对此,嵇康其实是有思想准备的。他在信中说,自己的毛病,是刚直倔qiáng,嫉恶如仇,直言不讳,而且遇事便会发作,完全管不住自己。

  嵇康并非没有自知之明。

  实际上嵇康也没打算管住自己。也许在他看来,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是比生命更加宝贵的。一个人,如果活得窝窝囊囊,战战兢兢,有话不能说,有屁不能放,还要在权贵面前唯唯诺诺,那还不如死了好!

  也许吧,也许。

  然而嵇康之死,对士林的震撼相当之大。当年拉风箱的向秀,就在嵇康死后投靠了司马昭。司马昭问:先生不是要学尧舜时期的那些隐士吗?怎么会在这里?

  向秀却回答:他们哪里值得羡慕!

  司马昭大为满意。

  这不难理解。毕竟,多数人还是怕死的,包括阮籍。

  阮籍之醉  阮籍几乎是泡在酒坛子里度过一生的。

  这并不奇怪,因为饮酒是魏晋名士的标志之一,要酒不要命的故事也层出不穷。比如有个名叫毕卓的,跟山涛一样官居尚书吏部郎,只不过是东晋的。某天晚上,他嗅到隔壁官署有酒香,竟翻墙过去偷酒,还拉着抓他的巡夜人一起喝。最后,这位老兄终因酗酒而被免官。

  阮籍就聪明得多。他的办法,是向司马昭申请去做步兵校尉,因为步兵校尉官署的酒特别好。司马昭当然立马批准,阮籍也因此而被称为“阮步兵”。

  比阮籍更像酒鬼的则是刘伶。他常常让仆人扛着锄头跟在身后,自己带一壶酒坐在鹿车上边走边喝,并对那仆人说:我醉死在哪里,就把我埋在哪里。

  辛弃疾词“醉后何妨死便埋”,说的就是刘伶。

  实在看不下去的刘太太便劝他戒酒。

  刘伶说:很好!不过我管不住自己,得请神帮忙。

  太太也只好备酒备ròu祭神。

  刘伶却跪下来祷告说:天生刘伶,以酒为命。一饮一斛(读如胡,十斗),五斗去病。女人的话,怎么能听?于是趁机大吃大喝,直到烂醉如泥。

  酒鬼总是能找到说法的,刘伶也一样。

  这让人想起了刘昶(读如厂,刘昶字公荣),此公的特点是跟什么人都能在一起喝酒。他的说法是:遇到比我qiáng的,不能不跟他喝。遇到比我差的,不好意思不喝。如果遇到跟我差不多的,那就更得喝了。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 易中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