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易中天中华史17:大宋革新_易中天【完结】(9)

  显然,陈桥兵变绝非突发事件,反倒是jīng心策划各方配合之有预谋的军事政变。就连北汉勾结契丹入侵,也都是编造出来哄骗七岁的周恭帝和他母亲那妇道人家的。[7]

  问题在于,谁是主谋?

  赵匡胤当然不会承认。欺负孤儿寡母的事,总归不地道也不光彩。宋代的史臣同样也不会让他承认,反倒要帮他极力遮掩。比如司马光对陈桥兵变过程的记录,便有“太祖固拒之,众不听,扶太祖上马,拥bī南行”的字样。[8]

  好一个“拥bī南行”!皇帝也可以这样对待么?

  “拥bī南行”见于司马光的笔记《涑水记闻》卷一,这里摘录的取自《四库全书》本。《涑水记闻》为司马光晚年退居乡野所著,可视为对《资治通鉴》的补充。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恐怕都不能。

  实际上赵匡胤是在演戏。说到底,他就是总编剧、总导演和男一号。这一点,弟弟赵匡义和幕僚赵普都心知肚明也配合默契。人前,他们都说太祖当皇帝是被bī的,甚至自己也是拥bī者之一。但到说私房话时,就难免bào露真相。

  事qíng发生在赵匡胤称帝三年以后,原委则是太祖要授予一位重臣以兵权,遭到赵普的坚决反对。赵普甚至借口手续不够完备,将皇帝已经签署的命令扣下。太祖很不理解地问赵普:你何苦疑神疑鬼!他不会对不起朕。

  赵普反问:陛下怎么就能对不起周世宗?

  太祖无语。[9]

  周世宗就是周恭帝的父亲柴荣。赵匡胤如果只是陈桥兵变的“胁从”,他就该回答:我对不起周世宗,不都是你们bī的吗?为什么不这样说呢?因为他就是主谋。[10]

  而且说实在的,他这一招也没什么创意,几乎是山寨了老前辈郭威的故事。郭威原本是后汉的邺都(今河北省大名县)留守,由于功高盖主为后汉隐帝不容。血气方刚的隐帝派人到邺都去杀他,派去的人反倒站在了郭威一边。结果是郭威以“清君侧”的名义杀回了开封,隐帝则在混乱之中被人弑杀。被郭威请出来维持局面的,只能是太后。[11]

  但这局面,又岂是那位太后维持得住的?

  郭威想不当皇帝,都不可能。

  后面的qíng节就简直是陈桥兵变的彩排:都是先有消息说契丹入侵,报信的也都是今天河北省境内的镇州和定州,还都是走到半路就兵变了。不同的是,那次兵变在澶州(澶读如馋,今河南省濮阳县),理由则更加充分:他们此前已经造过一回反了,不如革命到底。当然细节也更为真实:加在郭威身上的huáng袍是临时扯下的一面huáng旗。[12]

  于是,郭威成为后周的太祖。

  身为后周皇帝亲兵总司令的赵匡胤,不可能不知道这个故事。照抄一遍,也不会有人指责他剽窃。现在唯一无法弄清楚的是:他在何时起了这念头,又是如何部署的?我们只知道,赵匡胤还在开封时,城内就议论纷纷流言四起,都说军队只要一出城,就会发生兵变,立他为天子。

  赵匡胤也听说了,急得在家里团团转。

  这可能是作态,是犹豫,也可能是紧张。总之,一个女人帮他做了决断——赵匡胤那面如铁色的姐姐从厨房里冲了出来,拿着擀面杖边打边骂:男子汉大丈夫,有了事qíng就该自作主张,跑回家来吓唬我们女流之辈gān什么![13]

  好嘛,一棍打出个宋太祖。

  这恐怕只能姑妄听之,大宋的太祖皇帝可不是什么棍子能够打出来的。相反,赵匡胤自己就是棍子,据说还发明了双节棍。尽管他并不那么光彩地抄袭了郭威,他的宋却不是郭威的周,也不是之前的后汉、后晋、后唐、后梁。

  的确,宋是残唐五代的终结者。从huáng巢之前的庞勋起义算起,差不多一个世纪的动乱、分裂、民不聊生,由于宋太祖和他臣僚以及继承者的努力宣告结束。代之而起的,是经济繁荣、思想活跃、科技发达、社会稳定的新时代,尽管这个王朝也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版图最小,后来还只有半壁江山,最后被北方兴起的蒙古人灭亡,等等。

  更重要的是,这并不容易。

  事实上,赵匡胤接过了后周的政权,也接过了一个烂摊子和一大堆问题。比方说,如何恢复农业生产,发展农村经济,保证人民的安居乐业和帝国的财政收入?如何结束诸侯割据的纷争局面,实现天下的重归一统?如何对付五十年前qiáng大起来的契丹,收复被他们夺去的北方重镇?当然,核心的核心,是保证赵宋王朝的长治久安和千秋万代,避免重蹈五代覆辙,成为第六个短命的政权。[14]

  那么,宋太祖他们,又是怎样做到的呢?

  [1]这两句诗有各种版本,暗或作黑,天中或作中天。此处诗用(北宋)陈岩肖《庚溪诗话》卷上版本,事见(北宋)陈师道《后山诗话》卷上。

  [2]李煜《破阵子》。

  [3]以上见《旧五代史·周书·恭帝纪》,《宋史·太祖纪一》,司马光《涑水记闻》,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建隆元年正月条。

  [4]见《宋史·太祖纪一》。

  [5]见《宋史·太祖纪一》,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建隆元年正月条。关于范质的态度,历史上有四种说法。《宋史·太祖纪一》说他在兵变军人一声怒吼之后,与其他官员面面相觑,计无从出,乃降阶列拜。《宋史·范质传》称其不知所措,与其他官员降阶受命。《续资治通鉴长编》称范质等不知所为,宰相王溥降阶先拜,范质不得已从之,遂称万岁。苏辙《龙川别志》卷上则记载范质曾质问赵匡胤:先帝养太尉如子,今身未冷,奈何如此?

  [6]见《宋史·太祖纪一》。

  [7]查《辽史》,并无当年入侵中原的记载。

  [8]见司马光《涑水记闻》。

  [9]见司马光《涑水记闻》,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乾德元年二月条,《宋史·石守信传》。

  [10]关于这个问题,请参看邓广铭《宋史十讲》。

  [11]见《旧五代史·汉书·隐帝纪下》、《旧五代史·周书·太祖纪一》。

  [12]见《旧五代史·周书·太祖纪一》。

  [13]见司马光《涑水记闻》。

  [14]此节请参看邓广铭《宋史十讲》,邓广铭《辽宋夏金史讲义》宁可序。

  约法

  据说,赵匡胤同意称帝,是讲了条件的。

  条件讲在“拥bī南行”之时。当时赵匡胤勒住了马,对兵变将士说:你们贪图富贵,硬要立我为天子。那好,我有号令,能听从吗?如不能,就地解散,我们各奔前程。

  兵变将士一齐下马说:唯命是从。

  于是赵匡胤约法三章:小皇帝和老太后是我旧主,不得惊犯;众王公和诸大臣是我同僚,不得凌rǔ;朝廷府库和老百姓家,不得侵掠。遵命者赏,违法者斩,做得到吗?

  众将士异口同声:诺![15]

  赵匡胤这才“勉为其难”地当了皇帝。

  这当然是事先就设计好了的剧qíng和台词,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为此前那些篡夺政权的野心家,往往许诺进城之后放纵士兵掠夺,以此诱使军人参加政变。赵匡胤却反其道而行之。这就不但雄辩地证明了陈桥兵变是他主谋,也证明此人并非一般的军阀,而是有着深谋远虑的政治家。至少他明白一点:夺天下可以靠武力,保政权却要得人心。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 易中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