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书生意气_易中天【完结】(49)

  问题是你豁不豁得出去。

  陈寅恪不能说是完全豁得出去的人,但至少部分地豁出去了。比方说,他能不在乎他所作的研究是否有用,是否入时:“平生所学供埋骨,晚岁为诗欠砍头。

  ”

  他也不太在乎自己的著述是否能名垂千古;“名山金匮非吾事,留得诗篇自纪年。

  ”

  但他对自己身后这些著作的命运还是在乎的:“拟就罪言盈百万,藏山付托不须辞。”他还不是“满不在乎”。

  陈寅恪的可贵之处在于,他能够做到并不在乎自己的所作所为有没有意义。

  意义,这是我们绕不过去的最后一道弯,迈不过去的最后一道坎。我可以不要名,不要利,不要有用,不要别人承认,但我总不能不要“意义”吧?连“意义”都没有,我做它gān什么?

  然而陈寅恪却似乎把“意义”看得很淡,一再宣称自已不过“聊作无益之事,以遣有涯之生”。这话理所当然地被许多人看做是自嘲、反话、激愤之辞,或表现了他的痛苦和无奈。我们当然已无法确知陈寅恪说这话的真实想法,但我宁愿把它看做一种彻底,一种为了坚持“自由思想,独立jīng神”而悟到的彻底,尽管彻底得很无奈。

  彻底是很重要的。彻底才无碍,才无羁,也才无所畏惧。因为所谓“自由思想,独立jīng神”看重的不是“内容”,而是“形式”。也就是说,它并不在乎你想的是什么,有没有意义,只在乎你之所想是不是独立自由的,是则是,否则否。

  你想的东西再没有意义,只要是独立自由地想出来的,就是“自由思想”。反之,即便再有意义,也不是。

  从这个角度来看陈寅恪的许多“自嘲”、“自贬”、“自损”,我们就会有别样的体会。1952年,杨树达《积微居金文说》出版,陈寅恪为该书所作之序却被人删去。陈致信杨树达先生云:“拙序语意迂腐,将来恐有累大者,今删去之,亦未始非不幸也。”陈此处之听谓“迂腐”自别有意味,但陈寅恪的著作中从思想到行文均不乏“迂腐”甚至“陈腐”之处,恐怕也是个事实。问题是,“迂腐”

  难道就不是一种声音,就该灭绝。如果“迂腐”该灭绝,那么,和“迂腐”沾边的,比如陈腐、陈旧,还有刻板、呆滞,是不是也该灭绝?如此推论下去,请问又有什么不该灭绝?

  意义也一样。如果没有意义就不能存在,就该灭绝,恐怕世界上的人早就死光了。你想,这世界上究竟有多少人能说出有意义的话,又有多少人句句话都有意义?何况一个问题或一句话有没有意义,原本就是不大说得清楚的事qíng。杞人忧天数千年,天并没有塌下来。那么,杞人还该不该忧天,杞人忧天还有没有意义?哥德巴赫猜想猜了那么多年都没能猜出来,究竟有多少意义,还要不要再猜?实际上,科学史上许多课题开始时是没有什么意义,或看不出什么意义的。

  正因为历史对无意义表现了宽容,才有了今天科学长足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极少数的“有意义”其实是靠众多的“无意义”来支持的。没有“无意义”就没有“有意义”。比如在我们看来,吃蜘蛛是没有意义的(其实皮洛耶人就吃),但如果没有人吃蜘蛛(也包括吃别的“不能吃”的东西),我们今天也不会吃螃蟹。

  更何况,如果我们今天以“没有意义”为由不准别人想某个问题说某句话,那么,明天别人也可以用同样的理由不准我们想某个问题说某句话。你可以这样限制我的思想,我也可以那样限制你的思想,最后的结果,必然是大家都不能自由地思想。而不能自由地思想,其实也就等于不能思想。

  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自由思想或发展学术)讲,我们都得肯定“无意义”

  的意义。而且,为了彻底,为了确保思想的自由,我们还得否定意义的追求。

  否定意义的追求,有这个必要吗?既肯定“有意义”,也宽容“无意义”,难道就不好就不行吗?果真如此,当然很好。可惜,如果我们的口号如此,就不会有人去做“无意义”的事了。有意义的事不做,却去做无意义的,谁会这么傻?

  那么,大家都去做有意义的事,又会怎么样呢?就会放弃“自由思想,独立jīng神”。

  因为一件事有没有意义,不是你自己个人说了算的。要么是社会大众说了算,要么是权威人士说了算。只有当他们认可了你的意义,你的所作所为才是“有”意义的。显然,这就必须以他人的是非为是非,以他人的标准为标准,哪里还可能有什么“自由思想,独立jīng神”?

  事实上,中国知识分子之所以总是“毛”,总想附在某张“皮”上,就因为他们总想有意义。在中国,纯粹的知识、学问,从来就是没有意义的。只有当它服务于现实,比方说能够安邦治国或者富民兴国时,才可能被认为是有意义的。

  中国的读书人为什么那么热衷于济世热衷于做官?就因为只有这样,“无意义”

  才能转换为“有意义”。所以,与其说中国知识分子有一种“政治qíng结”,不如说他们有一种“意义qíng结”。

  于是,为了使“无意义”转换为“有意义”,中国知识分子不得不有意无意、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附在某张“皮”上。因为单独的“毛”没有意义。单独的“毛”,无根无底飘浮不定,风一chuī来就满天飞,不要说别人看着没劲,自己心里都不踏实。

  然而知识分子之所以是知识分子,不仅因为他有知识,更因为他是“分子”,既是极少数,又有独立xing。如果附在某张“皮”上,那还是“分子”吗?王瑶先生说得好:“分子不独立,知识也会变质。”显然,要想无愧于知识分子的称号,就得坚持独立立场;要想坚持独立立场,就不能附在某张“皮”上;要想不附在某张“皮”上,就不能太在乎意义能不能实现。但意义如果不能实现,即等于没有意义。因此,当我们决定选择和坚持“自由思想,独立jīng神”时,就得先问自己一句:你能不能豁出去连“意义”都不要?

  意义其实是最难豁出去的。但“若为自由故,意义亦可抛”。因为你如果连意义都可以豁出去不要,那就没有什么豁不出去的了。正如一位诗人所说的——船完全被撞破之后,也就不会沉没了。它的,每一块零散的木板,将永远漂浮在海上。

  要谈陈寅恪,就必须先把这些问题都想清楚。我们想清楚了吗?

  □忏悔与做人

  一忏悔引起的话题

  上个世纪末,中国的文化人忽然讨论起“忏悔”来了。

  事qíng是由余杰的一篇文章《余秋雨,你为何不忏悔》引起的。一个人看不惯另一个人,或对他有意见,要批评他,甚至揭他的老底,原本也很平常。只因为批评者和被批评者都是名人,便一时间弄得沸沸扬扬,其间不乏戏剧xingqíng节。比如起先是小余横刀立马,军前叫阵,颇有“手持钢鞭将你打”的气势,但转眼间却在成都魏明伦的客厅里和大余握手言欢谈笑风生,并表示“佩服余秋雨的胸襟”,还共同讨论起“保护文明和走向社会”的问题了。此案三位当事人,年纪大点的两位,一位是剧作家,一位是戏剧理论家,年轻的那位又初出茅庐,这两年正被人哄抬得有些找不着北,哪里架得住这一来二去?因此所谓“和解”云云,便颇为可疑。被称作“扯淡的范例”(刘洪波),或“两个戏子骗了一个孩子”(韩石山),也不足为奇;果不其然,没过多久,二余又重新开战,仍然是谈忏悔问题。只不过不再是在客厅里喝着盖碗茶谈。一个原本非常严肃的话题,居然以这种近乎搞笑的方式被“炒”了起来,这可真是应了那句老话:“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幸亏后来又有一些严肃的学人参加了进来,这才没有完全变成场闹剧。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 易中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