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我山之石:儒墨道法的救世之策_易中天【完结】(30)

  答:正是。

  问:那怎样才能“不折腾”?

  答:十二个字──小政府,大社会,民自治,君无为。

  问:愿闻其详。

  答:先说“君无为”。老子说,一个社会,一个国家,它的管理、统治、领导,有四种qíng况,也是四个等级。第一种叫“下知有之”,老子认为是“太上”,也就是“最好”。

  问:什么叫“下知有之”?

  答:就是下级和民众,仅仅知道最高层,有那么一两个领导人而已,并不产生实际上的领导和被领导关系,等于没有。所以,也有版本写作“不知有之”,就是社会和国家虽然有领导,下级和民众却根本就不知道。

  问:形同虚设呀?

  答:是的,虚君。

  问:为什么要“虚君”?

  答:因为按照道家的观点,最好的社会是不需要救助的,也是不需要治理的。一旦有了治理,天下就会大乱。因此,最好的治理就是不治理,最好的领导一定看不见。但请注意,看不见,不等于不存在。领导是存在的,又好像不存在,是“不在之在”。

  问:其次呢?

  答:第二等,叫“亲而誉之”,就是亲近赞美;第三等,叫“畏之”,就是惶恐畏惧;最差的叫“侮之”,就是侮rǔ蔑视。事qíng到这个份儿上,那就是乱世,离亡国不远了。

  问:请问,亲、誉、畏、侮等等,是单向的呢,还是双向的呢?

  答:一般都理解为单向的。下级和民众对待领导的态度,最好的是有他没他,其次是爱他夸他,再次是怕他躲他,最坏是恨他骂他。不过,一个巴掌拍不响。老子的这段话,我认为也可以理解为领导与群众的双向关系。最好的,是领导不管事,群众不在乎;其次,是领导爱群众,群众夸领导;再次,是统治者威胁老百姓,老百姓害怕统治者;最差的,就是统治者侮rǔ老百姓,老百姓仇恨统治者。但不管怎么说,“虚君”都是最好的。

  问:领导人形同虚设,又有什么好处呢?

  答:虚君,就无为;无为,就不折腾。相反,实君,就有为;有为,就折腾。从尧舜禹到夏商周,为什么折腾个没完?在道家看来,就因为不但领导人太想有所作为,而且他们能够有所作为。为什么?实的嘛!有实权又能办实事,就难免折腾。

  问:莫非要他们放弃领导权?

  答:没这意思。放弃了领导权,那还是领导吗?你要搞清楚,所谓“太上,下知有之”,或者“太上,不知有之”,不是没有领导,而是看起来好像没有,实际上还是有,是“不在之在”、“没有之有”。而且,按照道家的辩证法,不在之在,没有之有,可是“大在”、“大有”!这是最高境界。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在不在,大有没有嘛!

  问:怎样才能做到“大在不在,大有没有”?

  答:抓大放小。只抓大政方针,不管jī毛蒜皮。或者说,抓住根本。

  问:根本是什么?做什么才能抓住根本?

  答:根本不是“做什么”,而是“不做什么”。要知道,道家的“无为”,或者说,我们赞成、主张的“无为”,不是“不做事”,而是“不折腾”。怎样才能既做事,又不折腾?这可是大学问。事实上,只要做事,就难免折腾。这个时候,就必须有人说“不”。而且,为了保证“不折腾”,这个“不”还得领导来说,而且最好是最高领导来说。所以,他要考虑的,不是“做什么”,而是“不做什么”。不做什么,当然好像不存在。但是,由于他能够有效地防止折腾,他又是最大也最重要的存在。

  问:领导只管“不做什么”,“做什么”jiāo给下级和民众?

  答:对!

  问:不会有问题吗?比方说,没人做事、消极怠工、停滞不前等等?

  答:不会。老子说,领导人无所作为,老百姓就潜移默化(我无为,而民自化);领导人喜欢清净,老百姓就走上正轨(我好静,而民自正);领导人无所事事,老百姓就逐渐富裕(我无事,而民自富);领导人清心寡yù,老百姓就善良纯朴(我无yù,而民自朴)。总之,君无为,则民自治。领导什么都不做,下级和民众就什么都做了。

  问:这就是所谓“小政府,大社会”吧?

  答:是的。不过要讲清楚,道家所谓“大社会”,只是相当于政府而言。社会的组织和单位,他们也主张“小”,叫做“小国寡民”。

  问:这可能吗?

  答:道家认为可能,而且曾经有过。

  第十三、你的笑容已泛huáng

  误入歧途的人,走得越远,就越找不着北

  问:请问,我们历史上,当真有过“小政府,大社会,民自治,君无为”的时候吗?

  答:道家认为有。

  问:什么时候?

  答:道的时代。

  问:什么是“道的时代”?

  答:就是领导人清净无为,老百姓自由自在,谁都不瞎折腾的时代。

  问:为什么叫“道的时代”?

  答:因为“道”的特点就是“无为”,也就是“不折腾”。但是,后来人们把它丢了,开始折腾,这就进入了“德的时代”。

  问:为什么是“德的时代”?

  答:因为一折腾,就乱,乱,就要治。拿什么来治?最早的时候,是用道德,即“以德治国”,所以是“德的时代”。这个过程,用老子的话说,就叫“失道而后德”。

  问:这是什么时候?

  答:夏商周,又以西周为鼎盛时期。因为“以德治国”是周公的主张,而且曾经有效。

  问:这不也很好吗?

  答:不行啊!丢了“道”,就折腾;开了头,就打不住,只会继续乱下去。终于,德也不管用了,也被丢掉了,只能再想办法。

  问:什么办法?

  答:讲爱。仁爱呀,兼爱呀,都搬出来“救市”了。于是,社会就进入了“仁的时代”。这就叫“失德而后仁”。这是孔子和墨子的时代,即chūn秋晚期到chūn秋战国之际。

  问:仁爱、兼爱,也都不行,对吧?

  答:是啊,只好讲“义”。这时,社会就进入“义的时代”,即“失仁而后义”。

  问:这又是什么时候?

  答:孟子的时代。孔曰成仁,孟曰取义。这是战国中期。

  问:战国晚期呢?

  答:义也不管用,也被丢掉了,于是荀子出来讲“礼”,社会进入“礼的时代”。这就叫“失义而后礼”。到了“礼的时代”,就很糟糕,已经不可收拾了。

  问:为什么?

  答:因为按照老子的观点,礼是“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 易中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