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中国的男人和女人_易中天【完结】(41)

  然而,奇怪得很,这种既“无爱”又“无xing”的夫妻关系,却同样能产生感qíng。一个不容否定的事实是:中国传统社会离婚率并不高。不离婚当然不等于有感qíng,但没爱qíng也不等于没感qíng。人的感qíng是复杂的、丰富的、多样的,爱qíng只是其中的一种。大体上说,人的感qíng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肯定xing的,如爱;一类是否定xing的,如恨。但是,并非一切属于爱这一类的感qíng都是“爱qíng”。比方说,我们在一个地方生活久了,就会产生感qíng,感到“留恋”;和一个朋友相处久了,也会产生感qíng,感到“依恋”。这些感qíng都不能叫做“爱qíng”,也许只好叫做“恋qíng”。恋qíng也是感qíng,而且是一种非常重要和常见的感qíng。

  中国传统婚姻中的感qíng便主要是“恋qíng”。因为在这种婚姻关系中,最模范的夫妻也不过只是“如兄如弟”、“相敬如宾”,最幸福的家庭也不过只是“互助组”、“合作社”式的。夫妻关系既然有如兄弟、朋友、同事,则他们之间的感qíng,当然也就只能叫做“恋qíng”。这种恋qíng既然并非建立在xing关系的基础上,当然也就只能叫“无xing之恋”。

  《中国的男人和女人》(易中天)——夫妻之(五)恋丈夫与怕老婆

  应该承认,“爱”与“恋”是不同的。

  比如一条狗,或一匹猫,在家里养熟了,你就赶它不走。这种“qíng”(如果可以称之为“qíng”的话),就是“恋qíng”。所以我们只能说猫狗“恋人”,不能说他们“爱人”。说句不恭的话,旧式夫妻之qíng,实有类于此。常见有妻子被丈夫打得头破血流却断然不肯离婚者,除了某些实际的考虑(如离婚“太丢人”、“没面子”或生活困难外),妻对夫尚有“恋qíng”,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那么,“爱”与“恋”有什么区别呢?

  区别主要就在于爱是主动的,可选择的,它表现为当事人的一种冲动。正因为是一种冲动,所以会“一见钟qíng”;正因为是主动的,所以能“挑挑拣拣”。也就是说,作为主动者,既可以爱,也可以不爱,既可以爱这个,也可以爱那个。而且,一旦真爱,便十分qiáng烈,不可磨灭,难以忘怀。恋则不同。恋是不可选择的,而且,只能产生于行为和关系的既成之后。比方说,先已经有了家,后来在qíng感上觉得已经离不开了,就叫“恋家”;先已经有了故土,后来在qíng感上觉得离不开了,就叫“恋土”;先已经有了祖国,后来在qíng感上觉得离不开了,就叫“恋国”。家(主要指父母的家)、故土、祖国,都是我们不能选择的,出生在哪里,哪里就是我们的家、故土、祖国。所以恋又都是被动的。传统婚姻的配偶既然并非男女双方当事人自由选择,既然他们只能把这婚姻当做既成事实接受下来,那么,一般地说,也就只能产生被动的“恋qíng”。

  因此,将爱与恋混为一谈,甚至统称为“恋爱”,其实是一种不加分析的“含糊其词”,这各含糊究竟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这里不能细说,大体上是“介乎有意无意之间”吧!不过,爱与恋虽有区别,却有也联系,而且可以互相转化。爱转化为恋不必说,相爱者必相恋,几乎是一个规律。甚至在传统婚姻中,恋也可以转化为爱,不过这多半要靠“运气”,即父母和媒人撮合的一对,碰巧刚好是郎才女貌、qíng投意合,于是一边做夫妻一边谈恋爱,如宋代女词人李清照与其夫赵明诚即是。也有做了一段夫妻的,开始大家都不过是“例行公事”,但忽然由于某种原因,双方(或其中一方)发现了对方的“可爱”之处,于是“公务”变成了“私qíng”,“依恋”变成了“爱慕”。这时,这对夫妻往往会感叹着说:从今天起,我们的夫妻生活才真正开始。这种qíng况,便是在现代所谓“自由结合”的夫妻中也不少见。

  不过,尽管爱与恋可以互相转化,但就大多数qíng况而言,中国传统婚姻中的夫妻之qíng,还是恋多于爱。因为他们结合的基础不是相互吸引和相互爱慕,而是许多功利的考虑,比如在一起好好“过日子”等等。因此,只要能在一起好好过日子,同心协力地兴家立业、生儿育女,双方也就有了产生“恋qíng”的共同基础,即实际生活中的相互依靠。依则恋,叫做“依恋”。只要对待“靠得住”,就会恋恋不舍。舍即放弃,如舍身为国、舍己救人。之所以恋恋不舍,自然有其“舍不得”之处,叫做“难以割舍”或“难分难舍”。这种心理不但可以用之于人,也可以用之于物,如一件衣服或一件器皿,虽已破旧,但“舍不得”扔掉,便可能是出于qíng感上的原因,也可能不是出于qíng感上的原因,因此不能说就是爱,而只能说是恋,或至多说是“爱惜”,不能说是“爱慕”。相反,如果对方“靠不住”,则无所依恋,倘有机缘,也可舍之而去。所以“恋”与“不恋”,主要看有无“依靠”基础,与双方的个人魅力无关。所谓“秤杆离不开秤砣,老公离不开老婆”,无非如此。

  这样一分析,我们就不难明白,为什么在旧式婚姻中,女方的恋qíng成分要大大超过男方。丈夫可以随意休妻,或到外面寻花问柳,妻子少有要求离异或公然私通者。除社会礼俗的男女不平等外,女人更需要“靠山”,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至于丈夫对妻子的恋qíng,则多因妻子温柔体贴、善解人意,在她的怀抱中能体验到一种母亲般的温暖。因此,一个优秀的妻子,或会做妻子的女人,在丈夫面前,最好一半像女儿一半像母亲。像女儿让人疼爱,像母亲让人依恋,合起来可不就是“恋爱”?难怪鲁迅先生说:“女人的天xing中有母xing,有女儿xing,无妻xing。妻xing是bī成的,只是母xing和女儿xing的混合。”

  丈夫依恋妻子有如“恋母”,妻子依恋丈夫则一半有如“恋父”,一半有如“恋主”,二者孰多孰寡,因人而异。一般地说,妻多如恋父,妾多如恋主;被疼爱者多如恋父,被驱使者多如恋主;如恋父者多“依靠”,如恋主者多“依从”,总体上说则仍是“依恋”。丈夫“依赖”妻子(严重者一旦离开妻子的照顾便生活不能自理),妻子“依靠”丈夫(严重者一旦离开丈夫的保护便无法生存),夫妻二人就这样唇齿相依、相依为命、相互依存、相依相靠。当然恋恋不舍,盼望着白头偕老、地久天长啦!

  那么,在中国古代,难道就没有男女之间的爱qíng吗?有。但多半不是在婚前,就是在婚外。

  认真说来,中国古代歌颂爱qíng的文艺作品为数也并不很少。早一些的,有《诗经》、《楚辞》中的不少篇章;晚一些的,则有元明杂剧和明清小说中的不少故事。但是这些诗章也好,传奇也好,基本上都与婚后生活无关。姑娘小伙子们婚前爱得死去活来,又是“求之不得,辗转反侧”,又是“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等到结了婚,天天见面了,怎么样呢?诗也没有了,歌也没有了,传奇也没有了,戏也没有了。大约一结婚,“qíng郎qíng妹”就变成了“老公老婆”,或者“才子佳人”就变成了“老爷太太”,剩下的事qíng,就和千百个普通家庭一样,无非生儿育女、传宗接代,或者男耕女织、夫唱妇随,哪里还会有什么“诗意”?岂但没有诗意,事实上,在许多夫妻,尤其是包办婚姻的夫妻之间,是连qíng爱也没有的。所谓“伉俪qíng深”,只是一句空话。夫妻之间既然缺少qíng爱,表现和反映夫妻之qíng的爱qíng诗,自然也少得可怜。比如李商隐,算得上是“有qíng人”的,写过不少qíng诗,其中如“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如“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尚浓”,如“chūn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如“chūn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gān”,等等,都是千古名句,却都不是赠给妻子的。只有一首《王十二兄与畏之员外相访见招小饮时予以悼亡日近不去因寄》涉及到妻子,却又是“亡妻”。其他历史上一些表现夫妻之qíng的名篇,如元稹《遣悲杯三首》和苏轼《江城子》,也是写给“亡妻”的。妻子在世时无诗相赠,死了以后才写诗悼亡,也是一种颇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我怀疑这正是因为社会不容许夫妻之间过于亲密,或只允许妻子依恋老公,不容许丈夫疼爱老婆所致。因此甚至悼念亡妻,也很难说是真正的爱qíng。如元作主要是表达自己对妻子的感激和回报:“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苏轼则似乎主要是在慨叹人生的坎坷:“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 易中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