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如果这是宋史_高天流云【完结】(181)

  的确,这些事qíng一直都在千年间口碑流传,对他声讨斥责。但是,这都是他的私德,与军国大事方面的成败无关。与之相对比的是李世民亲手gān掉自己的哥哥、弟弟,又贬死了自己的太子,无论哪一点都比他做得狠,但一点都不影响千古一帝的名望。

  明、清两代人所着重的就是这个。因为无论怎样解释、掩饰,赵光义从他哥哥手里接过来的江山,都是一座欣欣向荣,统一将成,社会稳定的大好局面。而到他死时,扔给下一代的却是一个破烂摊子。辽国人欺负到头顶上来了,西夏人再不是臣子,连自己国内都有了四川大起义的反叛,这一切,都是他亲手造成的!

  可是这些也不足以说明这个人。

  他太复杂了,但是也极其简单。一句话,是他的追求害苦了他,更害苦了他的国家。他全心全意地去做着他没法胜任的事,而且每次的运气都差到了极点。

  无论是两次北伐契丹,还是远征西夏,他都只差了那么一口气。可以说如果他坚持住了,那么辉煌的、无与伦比的胜利就会属于他。他就会如愿成为那个神圣无比、压倒所有前人的完美帝王。

  但为什么每一次他都那么倒霉呢?

  可是却又无法否认,他又是那么的幸运。比如说,如果他没有和他哥哥赵匡胤生在一个娘的肚子里,他还会是他吗?帝王,将令他遥不可及!

  这就是所有问题的终结点。他本不是个命中注定的帝王,却有着那么崇高的理想。这时就不要说他的“功绩”了。后人们一致认定,从唐朝中期开始,中国的政治就开始畸形,由太监们掌权,皇帝任由他们随便生杀废立。到了五代,武将们又把太监杀了个gāngān净净,从此huáng袍加身的戏一次次上演,总也玩不腻。直到赵匡胤,才开始把政治拉回到正轨,由懂行的文官来执行。

  而真正做到了“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人却是赵光义。可以说,以后百余年间北宋的繁华昌盛、和平安定的根本就是由他来奠定的。可是要注意,这样的“功绩”会让赵光义感觉非常悲哀。这完全是他不得已才这么做的!

  如果他北伐成功,他就会当之无愧地成为军队的灵魂,作为最高的、唯一的主宰,他完全可以像他哥哥那样去平衡文武官员之间的关系,决不让一方压倒另一方。但是谁让他败了,为了安全,他只能选择现在这样的局面。

  就是这样的无奈,宋朝的无奈就从他开始。时光倒流,风雪huáng昏万岁殿,这里是一切的开始也是最终的结束,恍惚间,那个曾经血ròu至亲的身影再度出现,远远地在宫门之外等着他。

  一句似乎无关痛痒的问话——光义,你快乐吗?

  终生追求,用尽手段,现在满足吗?

  回答只是一丝难解的微笑——我来过,我奋斗过,如此而已……

  五十九年的岁月,二十二年的风霜,经过便是经过!

  第十四章 啊……衰神

  一个人生而劳碌,死后应该得到些许的安宁了吧,这是对一个死者最起码的尊重,但是骄傲、qiáng势了一辈子的赵光义却偏偏就得不到。

  真是悲哀,他刚刚咽气,真正的尸骨未寒时,他两个生平最亲近的人就背叛了他。

  十全大太监王继恩和他的皇后李氏。

  在正史记载中,一切都是太监不好。王继恩可能是习惯了颠倒皇位,于是在老主子刚死的时候,就直觉xing地在心里掂量了一下。

  再明显不过了,让皇太子顺理成章地登基,有他什么功劳?可是再另立一个,那么二十二年前的旧事就会重演。他还是那个拥立新君,立下头功的人。

  这样的美事,想着都兴奋,简直就是唐朝时伟大的太监群落才能做出来的事,而他,一个太监,居然就能两次成功,这是空前绝后的纪录,是太监中的太监!于是他先动手联络了两个同伙——参知政事李昌龄、知制诰胡旦。三人联手还是觉得分量不够,于是才又找到了赵光义的遗产直接继承人。

  李皇后。

  这可不是乱说,在两宋三百一十八年的历史上,各个时期的“赵某氏”们绝对是皇位继承人中的第一顺位。层出不穷的太后、皇后们从第一位太后(赵匡胤他妈)开始,就从来没闲过。

  何况这时的李皇后不仅有名位,更有实力。她的哥哥李继隆大将军是宋朝禁军殿前司的都指挥使、静难军节度使。要知道这时殿前司早就没有都点检了,这位指挥使大人就是禁军的第一高官,并且他本人此时就在京城里。

  这种配置,至少在理论上已经达到外戚最qiáng时的汉朝的高度。那么还等什么?时间不等人,王继恩只要稍微看一眼李皇后身边的那个可爱的小男孩儿,就知道了皇位的继承人应该是谁。

  原皇长子,现废庶人赵元佐。

  李皇后马上就同意了。前面已经说过,她早就一直在皇宫里抚育着赵元佐的儿子。这时是爱子及父也好,还是从前时因为爱其父才养其子也罢,反正她被打动了。

  就这样,万事俱备,只差一人。只要再搞定了那个肥胖痴呆的老衰神,新皇帝就会顺利掉包换人。

  以上就是在正史记载中,宋朝第三位官家诞生时难产的前因。

  正史如是说,那么就这样看下去。因为无论是王继恩和李皇后谁先找的谁,都对他们的同伙xing质没有区别。要qiáng调的只有一点,就是他们入伙结盟的时间。

  做这样的大事,记载中,居然一切都是临时决定的。

  事qíng从赵光义病倒开始,也就是他死的前一天。从那时起,王继恩才和李昌龄、胡旦结党,准备推举赵元佐。

  同时一个事实让人摇头苦笑,能想象吗?在这种重要时刻,皇太子赵恒居然一直都没在病危的父皇身边。他被隔离了,连皇宫都进不去。但这实在不能怪他,在中国历代帝王的传承规律中有一个现象。越是qiáng势的父亲,所选择的继承人,就越会是一个低调的儿子。刘邦这样,李世民这样,甚至后来的朱元璋也一样。赵恒也不例外,皇宫里的所有命令都挂着他父亲的头衔,他必须得听。

  但不急,有人能进去,六十岁的首辅宰相吕端亲自进皇宫探病。有证据证明,那时吕端的视力已经很不好了,他努力地向四周张望,结果发现谁都在,除了最应该出现的赵恒。吕端立即警觉。他当官四十多年了,甚至五代十一国时的乱世都亲身经历过,什么没见过?何况他之所以这时进宫,就怕出这样的事。

  但他什么都没说,一点表示都没有,只是悄悄地躲开所有人,在自己随身携带的笏板上写了两个字——“大渐”。马上派亲信送给皇太子,要赵恒立即进宫。

  就在这时,赵光义死了。

  王继恩立即行动,他首先去见李太后(立即升级),两人瞬间沟通,达成协议(正史写的),并且认识到了问题的最关键点。那就是立一个皇帝,无论是太后,还是太监,说了都不算。

  必须得有大臣,不管有什么样的内幕和命令,确认皇帝的身份都得有公章、有诏书,而且这些都必须得由国家的公务员出面才能名正言顺产生效力。哪怕这些东西都是伪造的。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