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青梅煮酒话西汉:文景之治_史杰鹏【完结】(58)

  梁国的瓦解,使得汉中央集权君主制的成熟又大大地跨进了一步。

  第10章 一代名将呕血亡

  小章:第一集

  景帝前元三年的七国之乱,表面上看是件坏事,但对长安来说,其实是件好事。我们前面说过,这场风波迟早要来,晚来不如早来。等到平定七国之乱后,长安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防范东方,四年,刘启下诏,命令进入关中的各个关口比如函谷关、武关、临晋关等都加强防守,重新采用符传也就是通行证制度,凡是过关的人都需要持有符传。

  所谓符传,乃是一种过关凭证,每个要去长安的平民,都要在当地政府登记,在竹简或者木牍上写上自己的姓名、性别、身高、肤色等等特征,然后剖成两半,一半由官府先行送往各个关口,另外一半由出行人本人带着,到了关口,守关士卒会调出另外一半,和出行人手持的一般拼合,如果拼合无间,则说明是良民,可以入关。出关的时候也必须拿着这个,否则会被关吏拘留。有些在长安犯事的人常常因为这个原因逃不出关口,被中央政府瓮中捉鳖。

  符传这种方式是专制政府的一种典型统治方式,生活在这种国家的人,一举一动都在政府的监视之下,不能随便行动,走到哪里,都有档案可查,毫无隐私。据说现在的朝鲜,一个人从自己所住的村子到别的村子去,都需要经过警察审批,可谓和中国古代的专制政府如出一辙。秦汉时候,函谷关是最著名的排查“奸民”的关口,秦朝统一之前,这个关口的类似功能就非常著名了。据《史记·孟尝君列传》记载,齐国著名贵族孟尝君田文有一次出使秦国,因为他名气大,秦昭王想把他留下来当自己的相国。有人劝秦昭王:“孟尝君贤良之名播于天下,确实不错。但他本身是齐国的公族,如果让他当秦国的相国,他一定会先考虑齐国的利益,这对秦国是个危害啊。”秦昭王一听有理,马上变脸,把孟尝君软禁起来,准备杀掉。

  孟尝君让人去找秦昭王的宠姬帮忙,宠姬说:“我想要孟尝君的那件白狐裘。”孟尝君的确有一件白狐裘,价值千万,天下无双,但是一来秦国之后,就献给秦昭王了,哪里还有第二件?所以一筹莫展。

  好在孟尝君以豢养门客而著称,不管什么人,只要来投奔他,他都来者不拒。他有块封地在薛,每年都有很多税收,养数千门客不在话下,最多时候就养了三千门客,声势煊赫。后世很多读书人都以他为榜样,元代严忠济《天净沙》曲里说:“有朝一日天随人愿,赛田文养客三千。”就是这个意思。这次跟从孟尝君来秦国的门客中有一个擅长偷盗的,自告奋勇要去偷回送给昭王的白狐裘,他晚上偷进王宫,学狗叫,骗过了侍卫,果真成功了。有了这件白狐裘,那宠姬果然在昭王面前吹枕头风,昭王色迷心窍,当即命令把孟尝君放了。

  孟尝君马上收拾行装,伪造符传,连姓名也换了,驾车就跑,想逃回齐国。他们一行人马在夜半的时候来到函谷关,关门紧闭,根本出不去。而这时昭王的情欲已经得到了宣泄,脑子重新清醒(也许还发现自己那件白狐裘竟然出现在宠姬衣橱里),立刻派人打听孟尝君下落,发现已经潜逃,当即下令士卒乘坐传车去追赶孟尝君。此刻站在函谷关前的孟尝君也猜到昭王有可能后悔,在夜色中急得跳脚。这时随行门客中一个擅长学鸡叫的人就学了几声鸡叫,因为学得特别像,函谷关周围的鸡受到感染,全部叫了起来。那时没有钟表,守关的官吏听见鸡叫,稀里糊涂以为天亮了,当即开关验证放行。好在孟尝君等人的符传伪造得非常好,关吏们没有发现破绽。孟尝君一行出关才一顿饭的功夫,秦昭王派遣的追兵赶到,却已无可奈何。可见设置检验符传的关口,对于统治是多么重要。我们现在火车站也经常有警察检验身份证,性质是一样的。

  符传是其中一种最常见的形式,另外还有一种比较简便的方式为“繻”,出行者不需要事先登记,只要拿着当地政府开的介绍信就可以了。武帝时有一个叫终军的人,他是济南人,以博学善辩闻名家乡,十八岁那年,因为学习成绩很棒,被录取到长安继续深造,路过函谷关的时候,关吏验了他的介绍信,认定是良民,发给了他半截繻,也就是撕开的帛,终军问:“给我这个干什么?”关吏道:“等你哪天出关的时候,我们要检验这半截繻,合不上你就出不了关。”终军这个愤青当即激动地说:“什么?太小看人了。大丈夫西游进关,将来还要靠合繻出关,羞先人哩!”当即呸了两声,就把那半截繻给扔掉了。

  终军到了长安,上书武帝,武帝很欣赏他,拜他为谒者给事中,大受宠幸。我们知道,谒者是宫禁内随身侍候皇帝的官吏,可以影响皇帝的决策,不是一般外廷官员可比。后来武帝派遣终军以谒者的身份持节巡行天下郡国,又经过函谷关,那些关吏还认识他,称赞道:“这就是那个扔掉繻的少年啊。”显然,因为终军持了皇帝颁发的节信,就代表着皇帝出关,谁敢去验问他的身份。就像我们现在的高级官员,专车接,专车送,哪个警察敢查他的身份证?中国的事情,别看隔了两千年,很多行事方式却是完全相同的,这就是文化传统,很光辉,很灿烂。

  这种出关检验符传的制度,在文帝十二年已经废除,说明文帝比较大度,天下太平,不需要这么紧张戒严了。可是七国之乱后景帝又恢复了这个制度,说明景帝感觉局势仍很紧张,不得不多加防备。

  在此之后,还采取了其他措施打击诸侯王的势力,原先刘邦规定,诸侯王国的地位和郡相等,王国内的官制和汉朝中央完全相似,其中太傅辅导国王,内史治理国民,中尉掌管武事,丞相统率众官,而且其中除了丞相和太傅是由汉朝中央派去的之外,其他官吏都由王国国王自己委派,诸侯王地位尊崇,他们实际上掌握了国内的行政权,只有兵权受到限制,没有中央颁发的虎符,他们不得擅自发兵。

  不能发兵,按理说诸侯王就掀不起大浪。王国兵权有时还掌握在丞相手里,但由于丞相不是最高的行政首脑,在国王处于强势的时候,丞相的权力就会受到压制,反之亦然。当年齐王刘襄想发兵进攻吕氏,就被丞相发兵围住王宫,如果不是靠魏勃的计策,齐王根本就无能为力。而吴王刘濞想造反,先前汉朝派来的丞相袁盎对他服服帖帖,而一旦造反之日,马上把汉朝派去的官吏全部杀了,所以显然这种防范还远远不够。于是在景帝中元三年,刘启下令,首先省去了诸侯王内御史大夫这个官职,两年后,又再次下诏,诸侯王不再承担治理国家的任务,所有的官吏都由中央委派,“丞相”改称“相”,使它在名称上就低于中央朝廷的丞相,官印也由以前的金印改为银印,地位大大降低。省去廷尉、少府、宗正、博士官,其余像大夫、谒者、郎官等也减省成员,这么一来,诸侯王们是彻底阳痿了,基本上是再也不可能起兵造反了。他们实际上像一般平民富家地主一样,只能靠收税过日子,没有丝毫管理权力。如果封地大、收税多还好,日子还能过得比较排场;如果封地小、收税少,简直连一般商人还不如,贫穷的甚至只能坐得起牛车,一点面子都没有。要知道在西汉,牛车一般只是用来拉货的,人一般只乘马车。如果沦落到乘牛车的地步,就好像现在大学毕业十年后搞同学聚会,等你骑自行车到了聚会地点,发现门口停的是一色的轿车,根本就没有停自行车的场地,简直羞死人。西汉那时也是这样,你想,人家都是驾着高头大雄马拉的车而来,连一匹母马都没有,你却坐辆牛车,那不丢死人啊?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 史杰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