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各自的朝圣路_周国平【完结】(21)

  他们当然是一些忙人兼名人,忙于出席各种名目的会议,因频繁出现在传媒的各个版面上而出名。在一切热闹的场面上,你必能发现他们风尘仆仆的身影。无论流行什么时髦的话题,你都不可避免地要听到他们的声音。他们如此辛勤地追赶时髦,每一次都务求站到时髦的最前列去,以至于你几乎难以分清,究竟他们是在追赶时髦,还是在领导时髦。从保守主义到自由主义,从卡夫卡到后现代,从公共交通到住房改革,他们谈论一切,无所不写。他们的所谈所写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便是充满着发言的激情,所发之言却空洞无物,大同小异,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事实上,他们对自己所谈论的事情未必真有兴趣,他们最关心的事情就是要在所有这些事情上插上一嘴,否则便会觉得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甚至会感到人生的失落和空虚。他们是一些什么人呢?不能说他们是理论家,因为他们并没有自己的理论体系。也不能说他们是评论家,因为他们并没有自己的评论领域。他们的最恰当的称呼是??议论家。他们是一些以议论一切事情为庄严使命的人。

  自从发现这个新品种以后,我的恐会症有增无减,简直可以说病入膏肓了。我害怕即使我能够成功地逃避发言,我的出席也会使我成为这个新品种的沉默的陪衬,而这是我的自尊心和虚荣心更加不能允许的。所以,虽然我是一个顾情面而不善于拒绝的人,相当一段时间以来,我还是鼓起勇气谢绝了大部分会议的邀请。

  1998.12

  序评无类4 [本章字数:1598 最新更新时间:2009-02-05 13:43:02.0]

  ----------------------------------------------------

  为了孩子的平安

  天下父母最牵挂的是孩子的平安,最不敢想象的是孩子有个三长两短。把孩子从一个小嫩肉团抚养成人,其中的辛苦自不待言,但苦中有甘,凡是真正爱孩子的父母没有不任劳任怨而且心甘情愿的。唯有那不可测的天灾人祸,再深厚的父爱母爱也不能将它们防备和阻挡,爱得越深就越是担惊受怕。在未做父母时,耳闻这类灾祸我们只会恻隐,现在却感到了莫名的恐惧。我们只好向上苍祈祷,但愿暗箭不要射中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孩子能够平安长大。

  可是,天下终归有不幸的父母,那中箭的偏偏是自己的孩子。

  一个八岁的小女孩和她的同伴去公园里玩,这是多么平常的情景。公园是闹市里的避风港,使人想到和平、安全、宁静,做父母的当然应该放心。谁能料到,一场车祸就发生在这里,公园管理者竟听任机动车辆驶入,一辆摩托车把这个名叫芊芊的小女孩撞倒在血泊里,肇事后逃逸。从灾难发生的时刻起,芊芊的父母跌入了他们生活中的一段最为身心交瘁的日子。一方面,聪明活泼的女儿突遭惨祸,生命垂危,其后又经历了巨创和两次大手术的可怕痛苦,后遗症至今未除,这一切使他们在感情上遭受了空前的折磨。另一方面,他们又必须强打精神,奔走于今日最令人望而生畏的两个场所??医院和法院,艰难地为孩子寻求合理的治疗,也为事故的责任讨个公道。

  黄军是芊芊的母亲,经历了如此重大的家庭灾难,她需要铭记也需要了断,于是为自己也为女儿写了《女儿劫》这本书。在正式出版之前,她把书稿寄给了素不相识的我,使我得以先睹。读了这本书,我不由得再一次对伟大的母爱肃然起敬,正是凭借这爱,一个内心柔弱的女子方能如此坚强地与苦难搏斗。然而,我相信这本书的意义不只是为作者自己保存了一份不同寻常的生命体验,更是向社会敲响了一声不容再充耳不闻的警钟。我的意思是说,现在应该是全社会都来关心孩子们的平安的时候了。

  许多父母都有这样的感觉:当今之世,在孩子稚嫩的生命四周布满着陷阱。天灾非人力所能左右,不去说它,问题的严重性在于,现在有太多的人祸落到我们的孩子身上。随手翻翻报纸,这类惨剧时有报导,件件触目惊心,匪夷所思。就在昨天送达的报纸上,我便读到了两则,一是全国许多家商场发生儿童从自动扶梯旁的缝隙坠楼伤亡的事件,另一是西安一少年在人行道上摸了一下电线杆的斜拉钢缆绳便触电身亡。我这个不常读报的人,记忆里已经留有许多类似的新闻了。倘若把近些年报刊上披露的发生在孩子身上的恶性事故加以收集,汇编成册,一定厚得惊人。何况见诸报端的究属少数,更多的受害家庭是沉默的大多数。这样高的发生率是不能用一句“意外事故”轻易打发的,毋宁说种种社会弊端已经使孩子们的生存环境严重恶化,以至于能够躲过其伤害反倒是一种侥幸了。公共设施的质量纰漏和公共场所的管理不善,交通秩序的混乱和交通事故的频繁,医德的败坏和医疗事故的司空见惯,治安状况的恶劣和犯罪的猖獗,凡此种种均使公民的人身安全受到威胁,而首当其冲的受害者正是缺乏防卫能力的孩子们。置身于这样环境里的父母,谁不为自己的孩子捏一把冷汗呢?

  现代文明社会的标志之一是关心儿童,这种关心体现在福利、教育等多方面特殊的优待上,但最起码的要求是给儿童提供一个相对安全的生存环境。当然,我知道,就我们的国情而言,要达到这最起码的要求亦非易事,有待于整个社会状况的改善。但是,我们至少应该也可以从立法执法上着手,对于残害儿童的犯罪行为从严惩处,对于伤害儿童的责任事故从严追究。这至少能够给人们一种信心,相信孩子的安全是确实受到了法律的保护的。倘若一个社会连这样的信心也不能给人们,人们又怎会对这个社会有信心呢。基于这一点认识,我衷心期望黄军追究事故的法律责任的努力将获得公正的结果。

  1998.8

  并非争鸣1 [本章字数:11046 最新更新时间:2009-02-05 13:44:55.0]

  ----------------------------------------------------

  作伪的逻辑

  读张紫葛著《心香泪酒祭吴宓》(以下简称《祭吴宓》),立刻感到气味不对。这是一本明显的伪劣之作,却居然被多种传媒炒作,畅销全国。揭伪的声音刚出现,我们又读到了进行“反批评”的金巍《关于吴宓日记》一文(载于《文汇读书周报》6月28日,以下简称金文)。《祭吴宓》在作伪时设计了一个逻辑圈套,而通观此文,其立论不过是原书作伪的逻辑之延续而已。

  《祭吴宓》一书的全部叙述建立在两个神话上。第一是作者与吴宓的“三十八年异姓手足之交”,相交之深至于为“彼此生命中唯一无二的密友”。这个神话是全书的根本支点,是所述内容之可靠性的唯一担保。然而,长达三十八年的最亲密友谊,喜欢实录自己生活的吴宓在其日记里不可能毫不提及,吴宓的亲友也不可能毫无耳闻,这是凭常理就可以推断的,作者自然也想到了这一层,不能不预加防范。于是,为了维护第一个神话,他必须再编造第二个神话,即所谓吴宓彻底改造了日记,“百分之百消除了”两人“相识之一切痕迹”,而书中“连带写到”的与他和吴宓同时出场、因而可以充当两人来往之见证的那些人物也“均已先后作古”。这两个神话如同一个连环套:由于我是吴宓的唯一密友,所以唯我能得知吴宓的不为人知的秘密,包括彻底改造日记这个秘密;又由于吴宓彻底改造了日记和知情人均已死光,所以我是吴宓的密友这一点也成了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这样,两个神话本身虽然没有也不可能有任何旁证,却似乎能够互相支持,自圆其说。凭着这个逻辑圈套,作者自以为可以放心作伪而立于不败之地了。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 周国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