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贾志刚说春秋_贾志刚【七册完结】(593)

  “嗯,听说过,说很有学问啊,怎么,你拜他为师了?他学问怎么样?”鲁昭公的消息还挺灵通,早就听说过孔子了,也听说南宫敬叔放下身份前去求学的事情了,他还觉得挺好奇。

  “主公,我老师是真有学问,怎么个有学问法呢?我觉得臧文仲、叔孙豹他们都没有我老师有学问。这么说吧,他说自己的学问是第二,鲁国没人敢说自己是第一。”南宫敬叔一通忽悠,把孔子捧上了天。

  “哇噻,这么厉害?咱们鲁国不愧是礼仪之邦文明之国啊,真出人才。”

  “有学问也就罢了,我老师还特别好学。昨天老师跟我说了,咱们鲁国是礼仪之邦,可是最近这些年在周礼方面还真做得不好,大家都不重视了。反而是我们丢弃的东西被外国人拣起来了,人家反而比我们正宗了,这不是太给我们丢脸了吗?这不是太给主公您丢脸了吗?所以,我老师想去王室学习周礼,回来之后好为国效力,让我们鲁国到哪里都有面子。”南宫敬叔开始把鲁昭公往自己的道上领。

  “孔子说得对啊,当年你爹跟我出国访问,真是丢老了人了,唉,我们还真是落后了。去吧,我支持。”鲁昭公上道了。

  “多谢主公的支持啊,不过我老师常说名正则言顺,名不正则言不顺。你想,我老师如果以民间教师的身份去伟大首都,谁理他啊?再者说了,我们堂堂鲁国竟然不派官方人士前往,而由民间人士自费前往,这跟咱们的地位太不相称了,这是丢主公您的人哪。所以我跟老师说了,我来找主公,主公肯定在人财物上全力帮助,并且给一个官派的名义。就这么着,我来找主公您了,您看这事怎么办?”

  “好啊,你说得对啊,咱丢不起这个人啊。你去告诉你老师,所有费用我都包了,出车出人出钱还出介绍信。”鲁昭公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忽悠成功,非常成功。

  现在,事情已经由孔子自费留学变成了公派出国考察学习,这不仅是经费的问题,这也是规格的问题。公派,代表了官方认可的地位。鲁国这么多公立学校的老师鲁昭公不派,却单单派了一个私立学校的老师,这说明什么?别的不说,仅仅是鲁昭公资助孔子去王室这件事情本身,就已经在鲁国引发轰动了。

  参观学习

  鲁昭公为孔子安排了一辆车,两匹马拉的车,一个御者,一个小童,此外,还有足够的路费以及一路通行的单位介绍信。南宫敬叔主动请缨,陪同老师前往伟大首都洛邑。

  鲁昭公二十一年(前521年),这一年孔子三十一岁。一行四人上路,一路上,无非是饥餐渴饮,晓行夜宿,不则一日,来到了伟大首都洛邑。

  考察学习,当然首先要考察。

  孔子和南宫敬叔首先来到了周王室的明堂参观,这里,是周天子宣布政令的地方,也用来作为祭祀、选贤、纳谏、劝赏等重大国家事务的场所。平时,这里也对外开放,平民随便参观。

  明堂门口的墙上画着尧、舜和桀、纣的画像,画像的下面罗列了他们的事迹或者罪行,还有相应的儆戒的评语。再旁边的墙上,则画着周公辅佐成王,抱着年幼的成王背对屏风,面向南接受诸侯朝拜的画像。

  南宫敬叔也是第一次来伟大首都,看到周公的画像,不免好一阵激动,这就是自己的老祖宗了。

  而孔子更加激动,他对周公的敬仰如江水滔滔,绵绵不绝。看见周公的画像,禁不住肃然起敬,来来回回地审视着。

  “这就是周朝兴盛的原因了,明镜可以见己,学古可以知今。君主如果不能学习如何安身立命,忽略眼前的危险,就如向后跑却想追上前面的人一样,不是很荒唐吗?”孔子喃喃自语,又像在和南宫敬叔说话。

  在洛邑的第二个参观场所是太祖庙,也就是周朝始祖后稷的庙,庙堂右边台阶前有一个铜人。铜人的嘴巴被封了三层,铜人的背上刻着这样一段话:“这是古代说话谨慎的人,小心啊,小心啊。不要多说话,说得越多,越容易坏事。不要多事,多事多祸患。必须要居安思危,才能避免做后悔的事情。不要说人和不好听的话,不要做任何不好的推测和判断,否则,就会招来祸患。不要以为自己说话没人听见,鬼神分分钟知道你在说什么。小火扑不灭,就会成为大火;小水拦不住,就会汇聚成河流;细线斩不断,就会织成罗网;树苗砍不断,就会长成大树。说话不谨慎,就是一切祸患的根源。不要小看了这一点,这就是祸患的大门。

  “强横的人不得好死,好胜的人一定会遇上对手;盗贼仇恨主人,群众厌恶官僚。君子知道自己不能面面俱到,因此保持谦恭谨慎,让人们喜欢自己,没有人与自己相争。人们都争着去那边,我就守在这边;人们都随大流,而我只按自己的想法去做。所以我虽然比大家都高明,却没有人来仇恨我。江河能够汇集山谷的流水,就在于它的卑下;上天不会偏私,可是常常帮助好人。谨慎啊,慎之又慎啊。”

  孔子和南宫敬叔看完了这段话,都深有感触,对视一笑。

  “那天你问的问题,我回答不了。现在我终于明白了,你呢?”孔子问。

  “老师,我明白了。”南宫敬叔回答。

  “记住啊,这上面的话虽然鄙俗,可是合乎事理啊。《诗经》上说:‘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如果一个人立身处世像这个样子,难道还会因为说话遭遇灾祸吗?”孔子指着铜人,对南宫敬叔说。

  以上原文见于《说苑·敬慎》。

  孔子之周,观于太庙右陛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此处省略若干字)夫江河长百谷者,以其卑下也;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戒之哉!戒之哉!”

  孔子顾谓弟子曰:“记之,此言虽鄙,而中事情。诗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行身如此,岂以口遇祸哉!”

  三缄其口,这个成语来自这里。

  带着满怀的感慨,师徒二人进到了庙里。所到之处,两人都保持着恭敬和小心。孔子按照自己学习过的知识来认真地观察着,与自己的知识印证的地方,就会心一笑;恍然大悟的地方,就轻轻点头。一路下来,孔子的心情十分舒畅,感觉自己学到了很多东西。

  突然,孔子看到一个奇怪的容器。他实在想不出这个容器的名称和用途,于是,他要发问了。

  这是孔子的习惯,只要不懂的地方,他一定要问个清楚。

  “请问,这是什么容器?”孔子小心翼翼地问守庙的人。

  “啊,这个叫做右坐之器。”守庙人说,守这么多年庙,这个问题还是第一次被人问。

  孔子愣了一下,右坐之器他是学过的。

  “我听说,右坐之器有一个特点,盛满了水就会倒,水太少就会倾斜,只有水的高度恰当的时候,才会立得正,是不是这样?”孔子问。

  南宫敬叔盯着孔子,老师连这个都知道,真是太有学问了。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