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幸福的哲学_周国平【完结】(114)

  答:两个问题都很大,果然是好多年才见面积累的问题。我先回答第二个。我的看法没有变,仍然认为高考是现行教育体制弊端的症结。当然,高考不是孤立的问题。所谓高考就是全国统一命题,统一评分,按照分数录取学生,这种方式其实已经实行几十年了,最早是从苏联学来的。我在60年代的时候也经历过高考,可是为什么以前没有现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从小学开始就为之奋斗这样的情况?现在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和另两个弊端有关的。第一就是十几年来学校类型的单一化,职业学校萎缩,要解决就业问题就必须上大学,上大学成了解决就业问题的唯一途径,这就逼迫所有的孩子都必须走这条路了。这样一来,大学供不应求,于是就扩招,但是事实证明,这不但不能解决就业问题,就业反而更难了。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社会需求量最大的职业人才断档,而大批大学生实际上既非精英人才,也非职业人才,成了多余的人。所以,必须调整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学校,大学不但不应该扩招,而且应该缩招,回归培养精英人才的本位。这就是说,要改变高考是就业独木桥的现状。第二个弊端,就是90年代后期以来教育资源的严重不平衡,以及在这个基础上的所谓教育产业化,实际上围绕高考已经形成了一个产业链,许多个利益集团。从小学开始,围绕着小升初、初升高和最后的高考,现在高考也不是最后了,考研也纳入了,各种课外班、补习班、教辅等等,加上名校、重点学校的择校费,所有这些都是利用了家长们怕孩子在独木桥上掉队的心理。所以,必须改变教育资源严重不平衡的状况,那些资源优良的学校,至少要禁止它们办课外班和收择校费,让教育回归公益事业。高考最主要的弊端,第一是独木桥,第二是统一命题和判分,分数至上,一考定终身。如果废除了高考,那些靠押题取胜的各种班也就没有市场了,那些靠应试走红的所谓高考能校也就没有优势了。现在部分高校在搞一些自主招生的试验,但比例很小,只是非常小的改良,总体格局没有变。我认为最后的方向还是要像欧洲的大学那样,以自主招生为主,取消决定命运的全国统一考试。有人说自主招生有腐败怎么办,我说很好办,用法律来解决,健全法律、依法惩罚就是了。

  你问的第一个问题,我喜欢尼采,最主要的是我觉得他这个人特别真诚,也很勇敢,不回避人生的难题,敢于面对和思考。当然,他的思考极具深度,在古今哲学家里是少见的。我还喜欢他的文字风格,优美,有力量,同时兼备这两者是不容易的,非常独特。你让我概括自己的哲学思想,我真的不知道怎么说,我有没有自己的哲学思想,我还不知道呢。(笑声)我想我不过是一个喜欢思考人生问题的人吧,没有什么自己的创造。人生的大问题,一个是所谓终极问题,就是死亡和不朽的问题,我到现在还没想明白呢,只是觉得这个问题最后的解决只能靠宗教。另一个是人生在世的生活态度问题,也就是价值观问题,这个我觉得自己还是想得比较明白了。简单地说,人生最宝贵的东西,一是生命,二是精神,生命要单纯,精神要优秀,就是今天说的这些内容,自由、丰富、高贵。说得再朴实一些,精神的满足,就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并且能够靠这个养活自己,生命的满足,就是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并且让她(他)们也感到快乐。这两点我觉得自己基本上做到了,这就够了,没有更高的目标。(笑声)

  问:我有一个小一点的问题。您谈到高贵的灵魂,我想问这高贵的灵魂是先天就有的,还是教育出来的?

  答:我认为种子是先天的,发芽、开花、结果是后天的过程,与教育有关。就是孟子的说法,人有四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恭敬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仁义礼智是精神品德,这些品德在人性中都有萌芽,或者说种子,就是先天的同情心、羞耻心等等。

  问:先天的种子是平等的,还是本来就有高贵和低贱之分呢?

  答:也许不能用高低贵贱来说,那是一种社会的评价。但是我相信种子的品质是有区别的,后天的表现可能是向善或向恶的倾向,也可能是能量的大小,成大善大恶还是成小善小恶。从小生活环境相近,但精神生长悬殊,这是常见的现象,佛教用轮回来解释,我觉得有一定道理。

  问:有三个没想到。第一没想到哲学家也平易近人。第二没想到我们的周教授还如此年轻,富有活力,你用恋爱的心情读书、写作,不仅女同志崇拜,也是我们男同胞的榜样。第三个没想到,你讲到教育的目的是优秀和幸福,和我的观点有类似之处,非常惊喜。关于教育的核心价值观,我提出一个概念,叫幸福力的提升,包括四个方面,就是幸福的感受力、创造力、享受力和亲和力。我不是研究哲学和教育的专家,想请周老师评价或纠正我的意见。

  答:我觉得我没有资格来评判和修正。(掌声)把幸福作为教育的核心价值观,细节还可以斟酌,我认为方向是对的。

  问:我们反对说教式的意识形态教育,但是也不能回避人是有社会属性的,您说道德教育的目标是善良、高贵的灵魂,这和我们现在讲的社会道德包括公民教育是什么关系?

  答:道德教育应该以人性为基础,公民教育同样如此。人性不是抽象的,一个同情心,一个做人的尊严,这两个东西丝毫不抽象。亚当·斯密说,最基本的社会道德有两个,第一是正义,第二是仁慈,而这两者都是建立在同情心基础上的。做人的尊严,自尊并且尊重他人,也是现代社会中公民觉悟的一个基础,有尊严观念才会有诚信,才会自觉地遵守公共规则。所以,我认为这里面不存在矛盾。

  问:请教周老师三个问题。一、灵魂是不是人和动物都拥有的?二、是不是每个人都有灵魂?三、灵魂的哲学解释和通俗解释有什么不同?

  答: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三个问题是一致的,就算一个问题了。灵魂这个概念的确有不同的用法。佛教讲轮回,轮回的主体不一定是灵魂,但也和灵魂差不多。六道轮回,主要在人和动物之间轮回,在这个意义上,动物也是有灵魂的,所以佛教主张善待动物,不可杀生。我从哲学角度讲的灵魂,是指精神追求,人不但要生存,而且要生存得有意义,是一种对意义的追求。这个意义上的灵魂,动物是没有的,动物只有生命的知觉,对环境的简单认知,没有达到精神的层次。基督教讲的灵魂,是指来自天国又回到天国的一种不死的精神实体,这个意义上的灵魂也是动物没有的。有没有不死的灵魂,我不知道,既不能证明也不能否定,有这个可能性。我的态度是宁信其有,相信它存在对人生是有好处的。按照灵魂不死这样的假设来生活,你就会更加看重灵魂的修炼和提高,把它放在物质生活之上,你的人生会更有格调。

  主持人:刚才周老师说不知道,这就是苏格拉底式的回答,哲学家的回答。世界是无穷无尽的,永远有许多未知数需要我们探索。谢谢我们的周老师。(掌声)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 周国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