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幸福的哲学_周国平【完结】(116)

  中学阶段开了许多基础课程,主要是数理化和文史哲两大类,这些课程大抵是必要的,是要让孩子们对于人类知识的范围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就好像有了一张知识地图。有了这张地图以后,可以胸中有数,逐渐明确自己对哪个领域感兴趣,想去哪个地方旅游乃至定居,不会盲目地选择。中学阶段应该对人类知识的基本状况有一个了解,在这个基础上,初步形成自己的兴趣方向,为上大学选择专业做准备。同时,基础知识学习也是基本素质的训练。数理化是思维的训练,尤其数学,对于训练逻辑思维特别有益。我在中学时酷爱数学,解题其乐无穷,我自己感觉对我后来学哲学也大有帮助。文史哲是人文的熏陶和修养,即使你以后学理工科,也是不可缺少的。

  三、语文教学

  在整个基础教育阶段,语文都是主课。语文课应该培养什么?我认为主要是两个东西,一是心灵的感受能力,二是语言的表达能力。

  语文教学不只是教读和写,它应该也是情感教育,心灵教育,是人文熏陶,要培育学生的感受能力,拥有丰富的心灵,这是更重要的目标。德智体三育中的美育,实际上主要是通过语文教学进行的。明确了这一点,你教学就不会局限于语法之类了。

  泰戈尔说过,如果他小时候没有听过童话故事,没有看过《鲁宾逊漂流记》和《一千零一夜》,现在他眼中的世界就不会这么美好。他说的其实也是语文学习应该有的效果。一个人的内心受过文学的熏陶,被文学敞开了,和那些没有受过熏陶的人相比,他眼中的世界是完全不一样的。许多人对于自然的美、艺术的美、文化的美是没有任何感觉的,他这一辈子多可怜啊,人生最美好的东西没有享受到。物质上吃亏我们都很在乎,斤斤计较,其实精神上吃亏损失更大,最可悲的是自己还不知道。

  当然,语文教学不只是心灵教育,你内心有了丰富的感受,还要能够表达出来,语文课还应该教你如何准确地表达。我们从小使用母语,在语文课上,我们要学习准确地使用母语,这是一种基本功。尼采非常重视母语学习在全部教育中的意义,他说母语是真正的教育由之开始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对象,良好的母语训练是一切后续教育工作的基础。事实上,不管学生上大学后学什么专业,一个基本要求是能够正确地读、想和写,而这种正确性正是通过中学语文课打下基础的。

  具体怎么教,我也说不好,我没有当过语文老师,但是我当过学生,我可以说一说作为学生的体会。我在语文学习上应该说是基本过关的,现在有一定的写作能力,我的体会是,对于我的写作起最大作用的是两个东西,一个是大量阅读,一个是勤于动笔。从中学到大学,实际上我的主课是两门,一个是看课外书,另一个是写日记,大量时间都花在了这两件事上,真正课内花的时间很少。回想起来,如果说我的语文水平真正有所提高,主要是通过这两件事。当然,语文课也有作用,但是,如果没有这两个爱好,我相信语文课对我的作用就会非常有限。

  这给了我一个启发。语文课上教的是课内的阅读和写作,就是赏析课文和写作文,但是目的不在这些课文和作文本身,而是为了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和能力,以及对写作的兴趣和能力。那么,功夫就不能只下在课内,课内只起一个引路的作用,学生的兴趣真正激发起来以后,他们也不会把自己限制在课内。所以,我就有一个标准,看这个语文老师的课上得好不好,我要看是不是有很多学生喜欢课外阅读和写作,如果形成了这样的氛围,这个班的普遍语文水平一定差不了。

  从培养阅读的兴趣和能力来说,首先要有一定的阅读量,不能光是课文,提倡兴趣阅读,让每个学生一个学期读几本自己喜欢的书,十来本就更好。当然,这就要给学生时间。读完以后,鼓励他们写读书笔记,选择自己最有体会的书,这个笔记可以当作文交上来,真有体会就会写得不错的。增加阅读量还有一个办法,叫指导性的拓展阅读,是我前不久在苏州中学看到的。语文课本里面收录了很多作家的作品,他们的语文老师就根据自己的研究和学生的反馈,每个学期选择一个作家,很不好意思,上个学期选的是我,把这个作家的作品基本买齐,在阅览室里设专架,供学生自由借阅。同时,让每个学生自购这个作家的一本书。然后,在学期末,每人写一篇相关的读书笔记。我觉得这是一个好办法,当然不要选我的,应该选择更经典的作家,让学生对他的作品有比较系统的了解。这样六个学期下来,就有一定的积累了。

  第73章 基础教育和语文教学(2)

  在兴趣阅读、拓展阅读之外,当然还必须有深度阅读。一般来说,用于深度阅读的是课文,就是选定的范文。范文应该是真正的好作品,选那些在文学上和精神内涵上都有质量的优秀作品。现行教材里的作品未必都是好作品,有的很平庸,有的意识形态色彩很浓,我认为语文教材是需要改革的。我主张多选经典作品,各民族都拥有优秀母语写作的传统,这个传统存在于本民族的经典作品之中,它们理应成为语文学习的主要范本。

  在阅读过程中,最需要培养的是鉴赏力、判断力和理解力,有自己的真实感受和独立思考。这个东西怎么培养,很难有统一的方法,就看老师的水平了。你自己有这个水平,才能引导学生,也才能对学生的这些能力做出正确的判断。我只强调一点,对课文的理解一定不要用固定模式,不要有标准答案。我特别反对现在流行的范文分析方式,基本上都是分析主题思想,段落大意,摘出几段话来,让你分析这几个句子是什么含义,这种测试方式对真正提高阅读能力毫无益处。据我所知,我的文章经常被用于这种测试。有一次,我的一个朋友的孩子正上高中,她把这样一份卷子拿给我,是我的一篇文章,我记得是《人的高贵在于灵魂》,她让我自己做一下,然后按照标准答案给我打分。我得了69分,她很得意,她还得了71分呢。我真觉得可笑又可悲,一篇文章有什么标准答案?根本不存在标准答案。这种做法实际上是让学生按照固定的模式去揣摩,可能的答案是什么,这样做并不是让他们真正去理解课文,反而是阻碍了他自己的理解。

  现代哲学有一个流派叫解释学,代表人物是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他的主要着作是《真理与方法》,里面讲了解释学的基本原理,我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读一个文本,往往想知道它的原意是什么,伽达默尔就问,你用什么来判断原意?是用作者自己写作时的意图吗?第一作者自己也未必清楚,第二即使他自以为清楚,和写成的文本也是两回事,文本会偏离这个所谓原意。所以,作者的意图绝不能成为标准。

  另一方面,你作为读者去读一个文本的时候,你不可能是脑子一片空白,你有自己在知识上和经验上的积累,你有自己对事物的理解,在哲学上叫前理解。在读一个文本的时候,你不可避免地会带进你的前理解。而且,这还是你能够理解这个文本的前提,如果你把自己的积累全部抛开,脑子一片空白,那是什么也读不懂的。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 周国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