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幸福的哲学_周国平【完结】(121)

  问:我相信您有一颗细致敏感的心,我想请教您交友应该注意些什么?

  答:你一定在交友中遇到了问题,能不能具体地说一下?

  问:我有一个朋友,开始时觉得特别合得来,后来发现不是这么回事,就分手了,我为此很伤心。

  答:其实这很正常,说明开始的时候你们互相并不了解嘛。西方有一句谚语说:我们因为不了解而走到一起,因为了解而分手。当然,如果总是出现这种情况,你就应该反省一下了,开始时是不是太轻率,后来是不是太苛求。年轻人交友容易这样,开始时把友谊想得很完美,然后就用这个完美的标准去要求友谊,结果一定出问题。在友谊中,不能没有宽容,要尊重双方的差异。

  问:在您的《爱情的容量》这本书中,您阐述了对女性的观点,您这样描述:女人只有一个野心,骨子里总把爱和生儿育女视为人生最重大的事情;一个女人才华再高,成就再大,如果她不肯做一个温柔的情人,体贴的妻子,慈爱的母亲,她给我的美感就要大打折扣。现在女性的独立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而您认为女强人在生活中很孤独,不幸福,但是我认为,她们自己也许并不这样觉得,因为她们的价值观中独立是第一位的,她们因此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如果让她们回归家庭的话,她们也许会觉得更累。这样的女性现在越来越多了,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您认为这种重事业、重独立、轻家庭的女性一定是有缺憾的吗?

  答:价值观是非常个人化的,因人而异,千差万别,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不能强求一律。我说的只是我自己的价值观,如果我遇见这种和我价值观完全不同的女人,只要事业、不顾家庭,反正我是不喜欢的,会觉得她不可爱。我也想问你一下,为什么一定要非此即彼呢?为什么不能家庭和事业兼顾呢?

  第76章 尼采对现代文化的批判(1)

  邓正来:尊敬的同学们,尊敬的同道们,首先要向诸位表示歉意,我们不是故意制造混乱(指原来安排在200人教室,学生来了不下500人,临时改在500人报告厅,讲座因此推迟开始),但实在是表现出了复旦大学的学生们对爱智品格的很深刻的认识。我们更加要感谢我的好朋友周国平先生,周国平先生不仅他本人而且他的家人都是我们家最好的朋友。(笑声)这是事实,没办法。(笑声)但是我依旧要感谢他,这是为什么?因为诸位都知道高研院的讲座不给一分钱,没有讲课费,我们只有一个条件,就是你够不够资格,你够不够水平。大家一定知道周先生在外面讲座的费用是很高的,但是今天到复旦来免费给我们做讲座,可见他对知识本身的那种爱。周国平先生也是上海人,但不是上海人就值得高兴和骄傲的,最重要的是他是我们高研院的双聘教授,下面请允许我代表高研院给他颁发聘书。(笑声,掌声)周国平先生今天给我们做的演讲的题目是《尼采对现代文化的批判》,下面大家就欢迎他给我们做演讲。(掌声)

  周国平:很高兴到我的好朋友也是我女儿的干爹(笑声)邓正来先生作为掌门人的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来,和复旦大学的学子们进行交流。刚才看到这个场面,我非常感动,也很惭愧,因为我今天讲的题目还是一个老题目。我特别惭愧的是,我在二十多年前就开始翻译和研究尼采了,但是后来就停下来了,为此经常受到正来兄的批评,说你不好好搞学术,写什么散文。(笑声)不过我毕竟还是在做一些工作,还在断断续续地翻译尼采,今年我准备把我翻译的尼采着作比较系统地修订和出版,其中多数还没有出版过,大概分成8册,每一册会写详细的导读,这样我的尼采研究就算告一段落了,以后不再研究了,正来兄再批评也没用了。(笑声)

  我最近正在整理我所翻译的尼采早期着作。大家知道尼采是德国着名的哲学家,是19世纪后半叶西方最伟大的哲学家,1844年生,1900年去世。他的着作比较多,现在比较权威的德文版尼采全集一共是15卷,其中第1卷包括了他主要的早期着作。我今天讲的内容主要是根据第1卷里面的7篇着作,分别是《悲剧的诞生》、《我们教育机构的未来》、《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信仰者和作家大卫·斯特劳斯》、《历史对于生命的利弊》、《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瓦格纳在拜罗伊特》。这几篇东西是尼采从1871年到1876年这6年里写的,在我看来是他最重要的早期着作,其中我翻译了5篇。尼采24岁被瑞士的巴塞尔大学破格聘为教授,这7种着作是他在巴塞尔大学时期写的,其中有的在他生前没有发表,后来编进了全集。

  在这段时间里,尼采关注的中心问题是文化问题。我们要读懂一个哲学家,首先必须弄清楚他所关心和想解决的主要是什么问题,这样才能明白他提出的概念和观点是什么涵义。比如说康德,他是近代哲学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近代哲学史就从他开端,他是一个转折点,他关心的问题是要澄清以前对知识和信仰的混淆,要在知识和信仰之间划界。从柏拉图以来,西方形而上学的传统就是通过理性去把握世界的本质,康德指出,这样一条形而上学的思路实际上是把信仰和知识混淆了,因为理性是不可能把握世界的本质的,不管你认为这个本质是物质也好,是精神或者上帝也好,理性都不可能把握,理性只能把握现象,对世界的本质下论断,那是信仰的事情。康德做的主要事情是划清了这条界线,很有说服力地做出了论证,这非常重要,在他以后,你再要用理性也就是逻辑思维去把握世界的本质,这条路走不通了。

  这就在西方产生了一个很大的问题。按照柏拉图的观点,世界具有一种精神性的本质,他称之为理念,后来在漫长的时间里,和基督教结合起来,就演变成了西方人对上帝的信仰。那么,现在按照康德的论证,任何关于世界本质的论断都不是真的,对上帝的信仰也不具有真理性。到了尼采,他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就是上帝死了,因为如果仅仅是信仰,理性无法证明,那么按照西方重理性的传统,信仰上帝就是没有根据的,事实上很多人也不是真正相信了。尼采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虚无主义,也就是西方人失去信仰的问题,用他的话来说,就是一向被视为最高价值东西现在已经没有价值了。当然,在我讲的这段时间里,从1871年到1876年,他还没有提出虚无主义的概念,他主要是通过文化的概念来思考这个问题的,他认为西方的文化出毛病了,毛病的实质就是后来他讲的虚无主义,人类没有信仰了。另一方面呢,西方人又把知识的地位抬得非常高,狂热地追求知识。康德在知识和信仰之间划界,结果导致了虚无主义,出现了知识的狂热和信仰的空白。这是尼采在那段时间思考的中心问题,不管是在《悲剧的诞生》里讨论艺术问题,还是在《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里讨论哲学问题,实际上讨论的都是文化问题,其他几篇更是直接讨论文化问题,西方文化的毛病到底出在什么地方?怎么会成为这个样子的?他想找出原因和补救的办法。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 周国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