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幸福的哲学_周国平【完结】(128)

  这样一种教育的后果是什么呢?这样地扩大教育的规模,扩大招生,当然就需要大量的教师,但是真正有能力、有资格当教师的人是有限的,哪怕是一个优秀民族,能够产生具备当教师的能力的人也不会很多。于是,大量不够资格的人进学校当了教师,由于他们在人数上占优势,就决定了这些教育机构的实质。在这样的教育机构里面,极少数真正够格的最优秀的教师必然被边缘化,必然孤立无助,他们实际上最不适合于来教育这些未经严格挑选、胡乱集合起来的青年,最不适合于来从事这种为了谋生的教育,那些青年上学就是为了谋生,这种教育本来不应该由他们来做的,但是他们没有办法,只好委屈自己,尽量适应这种体制,而且一定适应得很差。相反,绝大多数教师却是如鱼得水,因为他们的素质和招来的这些学生的素质处于一种很协调的关系之中。(笑声)

  通过这样的高等教育,生产出来的产品是什么呢?尼采说,无非是学者、政府官员、营利者或者文化市侩,而就最后的和通常的结果而言,是所有这些东西的混合物。总而言之,做学者还是做官员是无所谓的,骨子里都是营利者和文化市侩。当然也有素质比较优秀的学生,本来有更高的追求,他们是最可怜的。在经历了这种使人疲惫、糊涂、神经紧张、永无喘息之机的强迫性教育之后,他们走上了就业岗位,完全不能适应,被层出不穷的烦恼和怀疑所困扰,没有能力引导和帮助自己,绝望地沉浸到了日常生活和劳作的世界里了。

  所以,尼采最后得出了一个结论:最广泛的普及教育恰恰就是野蛮。

  2.真正的教育

  那么,真正的教育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应该是和这两个倾向相反。这两个倾向,扩大教育的数量,缩小教育的内涵,本质上是一致的,数量上的扩大就意味着内涵上的缩小。真正的教育应该和它们针锋相对,教育应该浓缩,数量少一些,浓度要加大。

  大学应该培养精英,受高等教育的人应该少,这涉及到尼采关于文化的第二个观点,文化的目标是天才。这个观点不一定对,可以讨论,但是我们起码应该承认教育不能毁灭天才,要给天才留出空间,而现在这样的教育不但不能产生天才,而且会毁灭天才。尼采认为,教育集中于少数人是自然的必然规则。公正的后代在评价一个时代的整个教育状况的时候,他们会拿什么做标准?他们不会看你有多少人上了大学,而是看你这个时代产生了多少创造了人类文化的大师和天才,看你对这些大师是什么态度,是承认、支持、尊敬他们,还是使他们遭到埋没、虐待、毁灭。我们说古希腊是一个伟大的时代,就是因为它产生了这么多的大哲学家、大艺术家。后人评价前面的时代,真正看的是这个时代产生了伟大人物,因而真正把人类文化往前推进了一步。按照尼采的说法,既然文化的目标是天才,教育就应该为产生天才服务,当然不可能所有受教育的人都是天才,但是起码应该是优秀的人,真正是在为创造文化而工作,这样的人多了,从里面就会产生大师,把人类的文化向前推进。

  衡量一个文科大学生所受的教育是否合格,尼采提出了三个尺度:第一是对哲学的需要,哲学的素质,具备思考最高问题的兴趣和能力;第二是艺术方面的本能,有良好的艺术直觉和感受能力);第三是通晓古希腊罗马的经典,具备古典的人文修养。很显然,他强调的是综合的文化品质,而不是具体学科的知识。你可以当一个学者,但必须是一个有文化品质的学者,兼具哲学的头脑、艺术的本能和古典的修养,这样当你从事具体学科领域的研究时,才会具有一种内在的统一性。在尼采看来,哲学的头脑和艺术的本能非常重要,如果没有,就不可能真正理解古希腊罗马的经典。当时在德国的文科中学和大学里,也学希腊文和拉丁文,也教古典经典,但是都变成知识了,就因为缺乏真正的哲学和艺术教育。

  我今天就讲这么多内容,因为是正来兄催促我来做这个讲座的,所以我匆匆忙忙地把尼采批判现代文化方面的论述整理了一下,还没有来得及真正变成我自己的一个思想性的东西,只是把尼采这方面的主要言论跟大家做了一个介绍。这些东西我自己看了以后还是很震撼的,很值得进一步去思考。我就讲到这里,下面请大家和正来兄批评。(掌声)

  现场互动

  邓正来:非常感谢周国平先生在我的强行要求下做出这么一个匆忙的报告,但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问题就是匆忙,所以这个时候听一听尼采的声音也许有好处。我相信诸位会有很多问题,下面就请大家提问。

  同学:谢谢两位老师,特别谢谢周老师给我们带来这么精彩的讲座。您在讲座里谈到生命两边都是悬崖,不能回避对生命意义的追问,这一点我很赞同。但是您后面谈到尼采批评学者不去关注更高的问题而去数花蕊,这一点我有些疑惑。我觉得并不需要所有的人都去追问终极问题的答案,这样享受一下生活未尝不可,一般的学者去数一下路边的花瓣也是很好的事情。

  周:我今天主要介绍尼采的观点,我不一定都同意。尼采也并不反对享受生活的乐趣,他这里反对的是学者在没有哲学思考的背景下钻在枝节问题里面。如果说你仅仅是去数路边的花瓣,从来不想悬崖和深渊的问题,那就有点肤浅。学者对于自己的研究课题,至少应该知道为什么要研究这个。

  第80章 尼采对现代文化的批判(5)

  同学:周老师、邓老师你们好,非常高兴得知你们两个是这么好的朋友。(笑声)昨天我听过邓老师的讲座,是《如何学习与生活》,我正准备去敲邓老师办公室的门,跟他讨论学习的所得,然后告诉他,我最近的老师就是尼采,这么巧,今天周老师就来到了这里。我为什么还没有去找邓老师,因为我有两个困惑。首先我不太同意邓老师说,你要是研究一个人,就要先从二手资料开始,我不太喜欢这样做,我喜欢直接从这个人自己的着作出发。但是在尼采的问题上,偏偏《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这本书是我的启蒙,所以在这件事上邓老师要比我正确得多。第二个疑惑就是,尼采是学术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主题,但是尼采自己的着作一点也不学术。周老师您刚才说对尼采的研究要做一个落幕了,我今天斗胆问您,您觉得自己对尼采的研究达到了一个什么程度,做出了什么样的贡献?最重要的问题是,您在即将结束对尼采的研究的时候,最大的遗憾是什么?因为可能您所选择的对尼采研究的终点恰恰是我们的起点。我知道您不太赞成女性学习哲学,但是我正要像尼采提出的那样,做一个超人是和凡人拉开差距而不是针锋相对,谢谢。(笑声,掌声)

  周:对于我来说,尼采主要不是一个学术课题,我一开始只是喜欢,你提到的《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这本书,就完全不是一本学术性的着作,其中很多话是我借尼采之口说自己的想法,我觉得和尼采有很多共鸣的东西。接近一个大思想家可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把他当作朋友,你真正喜欢他,和他有共鸣,就可以这样去读他,和他对话,我对尼采主要是这样的读法。当然你也可以把他作为一个学术研究的对象,如果说我在这方面做了一点贡献的话,应该是我在1990年出版的博士论文《尼采与形而上学》,我自己认为这本书在学术上过得去的。当年社科院评科研奖,分配给我们研究室一个名额,我们室就要把《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报上去。我觉得评奖是很可笑的事,就说第一我建议你们把这个奖给别人,第二如果你们一定要评我,就报《尼采与形而上学》,因为这本书才算是科研着作,我自己认为它把尼采在本体论和认识论方面的思想梳理得很清楚。最近这本书重新出版了,现在看来仍然是站得住的。我所做的尼采研究仅仅如此,此外还做了一些翻译工作。我之所以要和尼采告别,不是因为我觉得自己已经做得很好、很充分了,只是因为想做的事情太多,精力有限。我认为你不必从我的终点开始,每个人的研究路径是不一样的,我的路径未必适合于你,我是走了半截,但你未必能接着走下去。你应该去寻找适合于你的路径,对于你来说那是最好的路径。我自己没有什么可遗憾的,现在喜欢尼采的人挺多,我乐意看到别人——当然包括你——做出成绩。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 周国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