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幸福的哲学_周国平【完结】(70)

  答:在评价精神素质时,我不认为可以按照年龄段来划分群体,哪个年龄段的人都是参差不齐的。我当然不认为80后是垮掉的一代,从我在高校做讲座的反响看,我感受到他们对于精神事物同样有一种热烈的追求,所以我丝毫不奇怪他们在这次赈灾中有很好的表现。我想提醒的是,你们生活在一个网络时代,希望你们能够分清网络的利弊,不要热衷于网络上的交际,这容易让人变得浅薄,应该让自己有真正独处的时间,拓展内心生活。

  问:我是一个心理咨询师,想提一个怎样认识死亡的问题。我认为死亡属于人生的一部分,由生到死是自然的过程,不应该以一种悲壮的态度去面对。

  答:死亡是自然的事情,也是悲痛的事情,这并不矛盾,为死亡悲痛也是自然的。至于悲壮,你可能是指尼采的酒神精神,对待生命和死亡的一种审美态度,我认为这种态度也是很积极的,没有必要排斥。因为死亡是自然的事情,就只能有理智地接受这一种态度,这个逻辑未免太简单一点了。事实上,真正面对死亡,人们的心理是很复杂、很微妙的,作为心理咨询师切忌把它简单化。

  答长江商报记者问

  问:相对于哲学家的身份,您更是一个痴情的父亲,是不是最心疼灾难中死去的孩子?

  答:是的,看到死了这么多孩子,太难受了。我完全理解震灾中父母和教师为了保护孩子宁愿自己死去,这是天下为人父人母者的本能。

  问:您的女儿看震灾新闻吗?您担心这会给她幼小的心灵留下阴影吗?

  答:她看的。她快10岁了,以她的年龄应该受这样的教育了,让她知道世界上会有灾难,人生必须承受苦难。不必刻意强调,但也用不着遮掩。

  问:经过这次震灾,人们或许会格外恐惧灾难的到来,应该怎样调顺这种心理?

  答:抚慰受过灾难创伤的人,可以有哲学引导和心理疏导两种方式。心理疏导是很细致的工作,不能光讲道理,也不能用刻板的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靠心理师个人的体察能力和性格魅力,不过这样的心理师实在太少了。我在电视里看到,有一个心理师拼命让孩子去回忆地震发生时的情况,孩子吓得大叫。我想她一定是从心理学的教条出发的,譬如说弗洛伊德理论。对于成年人来说,我觉得哲学引导的方式可能更有效,就是用自己的理性来面对人生和人生中必有的灾难。人人都有理性,理性一旦被唤醒,人人都可以是哲人。

  问:灾难中的死亡比日常的死亡更令人心惊,这或许会加剧现在社会上某些人群中流行的虚无主义,该怎样来解脱呢?

  答:人有生命本能,生命本能是非常强大的东西,所以我相信人们不会因为这场震灾而陷入虚无主义,即使那些失去了亲人的人,多数也会逐渐找到新的生活乐趣。如果你说的虚无主义是指没有信仰,乃至于醉生梦死、得过且过,我倒觉得其根源恰恰在于没有好好思考死亡的问题,应该在震灾的触动下开始思考,来为自己的人生寻求一种真正的意义。

  问:面对灾难,人的心格外温柔,普遍有了同情心。在私利主义盛行的现代社会,它仿佛是一种黏合剂,您认为同情心的价值在哪里?

  答:同情心是道德的基础。以前我对中国社会的道德状态非常担忧,人们的同情心普遍薄弱,善良成了稀有品质。这次震灾中民众表现出来的普遍的同情心给了我们希望,善良的火种还在,好像一点就着了,这很鼓舞人。

  问:但是该不该警觉,灾难过后冷漠又会重来?

  答:非常可能。“非典”那时候,人们也感动,“非典”一过,冷漠又回来了。这一次生命的损失比“非典”严重得多,应该会有更多的人铭记在心。但是我想,真正要让人们的同情心持久,成为一种常态,就必须靠法治,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秩序。

  问:从灾难里吸取教训,有一点就是要珍惜家的价值,您对婚姻、家庭有很深入的思考,能就此谈谈吗?

  答:这次震灾中,最感人的是许多父母在生命最后时刻仍在保护孩子的镜头,我们从中看到了亲情无价。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人最惦记的是孩子,最割不断的是亲情。那么,我们平时就应该用生命最后时刻的眼光来看事物,这样就能分清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了,就不会为了金钱、权力、地位而牺牲掉亲情、健康、平安了。人生无常,每一天都可能是最后一天,你不要等到将来再珍惜,该珍惜的东西现在就要珍惜,否则会追悔莫及。

  问:这次震灾也让中华大家庭的概念深入人心,中国人的凝聚力、自信心都超出以往,但中国还要迎奥运,有不少重大局面需应对,我们能成功应对吗?

  答:爱国主义是一个层面,我认为我们不能停留在这个层面,应该超越这个层面,达到人类性的层面。对待奥运也是这样,争取到承办的机会是中国的骄傲,但是我们不要有民族主义的狭隘情绪,而应该有世界公民的宽广心胸,这样我们的心态会从容得多,会把奥运办得更有格调。

  问:您曾去南极考察,它使您真切地感受到人应该对大自然肃然起敬。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定胜天有它积极性的一面,是不是也有荒谬性的一面?

  答:南极是地球上基本没有受到人类干扰的唯一一块大陆,面对大自然原始而又壮丽的面貌,任何人都会生出敬畏之心。我认为人定胜天基本上是荒谬的,人是大自然的产物,人怎么应该、又怎么能够战胜自己的源头呢。

  问:一般人年纪越大越中庸,您好像越来越愤怒了。您的那些时事评论,其实您并不认为它们能够对革除弊端起多大作用,但您为什么还要继续写?

  答:愤怒本来就有,只是因为某个契机表达出来了。从前年开始,《新京报》约我写时事评论,我就写了这些文章。我不是那种特别能冲锋陷阵的角色,主要是从精神层面思考社会问题,这也可以算是知识分子的独立立场和责任心的方式之一吧。虽然对革除弊端起不了多大作用,但是必须有这个声音,发出声音的人多了,迟早会有作用的。

  第45章 医学与人文(节录)

  人们常说,医学是科学与人文的最好的结合点,我认为很有道理。一方面,医学无疑是一门科学,是关于人体疾病及其治疗的知识。另一方面,医学的对象不只是疾病,在医疗实践中,医生真正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医疗质量和效果不仅取决于医生所具备的知识、技术、经验,也取决于医生有无责任心,是否善待病人,病人与医生之间能否亲密合作。作为科学,医学应该是对疾病原理和治疗方法的精湛研究。作为人文,医学应该是对作为整体的人的关爱和人性化服务。人人都会生病,医学直接关系到全部人口的健康和生命安危,这就对医学的人文维度、医院的人文风气、医生的人文修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我对医学完全是外行,对人文精神多少有一些思考。按照我的理解,人文精神的涵义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要尊重和实现人的价值。对于个人来说,就是要让那些人之为人的品质在自己身上得到充分的生长和体现,所以实质上是做人的问题。在这一点上,各行各业都一样,医生也不例外。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下,从医学专业和医生职业的角度看,医生最应该具备的人文品质是什么。概括地说,我认为医生应该是有感情的人、有道德的人、有信仰的人。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 周国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