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曹雪芹小传_周汝昌【完结】(7)

  以上,主旨是为了说明我上面提出的那一观点:我们如果不从所有各方面的历史传统来研究,那我们对曹雪芹和《红楼梦》恐怕是不能充分了解的,而就我所见,汝昌对于此点独能深有体察。这是我在序言中想要表述的中心意思。

  秋醉高林一洗红,九招呼彻北南东。

  文挑霸气王风末,诗在千山万水中。

  久驻人间谙鬼态,重回花梦惜天工。

  伤幽直似讥时意,细细思量又不同。

  这诗自然只是写我个人久居海外的一些小感触,但如移作咏曹雪芹,似乎也不是完全不当。汝昌读了便静静地说:你诗作到这样,我们是可以谈的了。于是我们一谈就谈了整个下午,还谈不完。临别时,天色已黑,照了几张相片,光线都有点太暗了。过了几天我就回到了美国,把当时合照的几张影片寄给他,还在每张上面写了一首小诗,现在录在这里:

  燕京与周汝昌学长兄畅论《红楼梦》,归来得书,即以所摄影片奉寄,各系小诗 (一)

  故国《红楼》竟日谈,忘言真赏乐同参,

  前贤血泪千秋业,万喙终疑失苦甘。

  (二)

  百丈京尘乱日曛,两周杯茗细论文。

  何时共展初抄卷,更举千难问雪芹。

  (三)

  逆旅相看白发侵,沧桑历尽始知音;

  儿曹若问平生意,读古时如一读今。

  (四)

  光沉影暗惭夸父,一论《红楼》便不完,

  生与俱来非假语,低徊百世益难安。

  这些诗寄去后,很快就收到汝昌的回信,里面附有他答我的七律一首:

  得策纵教授学长兄惠寄照片,为京华初会之留念,四帧之侧,各系新诗,拜诵兴感,因赋长句却寄   襟期早异少年场,京国相逢认鬓霜。   但使《红楼》谈历历,不辞白日去堂堂。   知音曾俟沧桑尽,解味还归笔墨香。 诗思苍茫豪气见,为君击节自琅琅。

  (自注:姜白石词:东风历历红楼下,谁识三生杜牧之。) 这首诗不但适切地写出了我们当时谈红的情景,也表现了当代研究红学者的一些感触。 现在这空前的国际《红楼梦》研讨会议即将在美国召开,并已邀请汝昌和世界各地其他红学专家前来出席。恰好他的《曹雪芹小传》也正要出版了,我且匆匆写下一首小诗,来表示预祝这两件盛事,并且用来结束这篇序言:

  传真写梦发幽微,掷笔堪惊是或非。

  百世赏心风雨后,半生磨血薜萝依。

  前村水出喧鱼乐,野浦云留待雁归。

  且与先期会瀛海,论红同绝几千韦。

  (自注:前村句用杨万里《桂源铺》诗意)

  周策纵   1980年1月25日

  于陌地生·威斯康辛大学

  一 由此说起

  我们有句老话:"读其书,想见其为人。"(注:按此语来源当出《史记·孔子世家·赞》:"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又同书《屈原贾生列传·赞》亦云:"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至《孟子·万章》:"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乃为另一义。)这话也有时被误解误用为"读其书,想知其人"的意思。不管怎样吧,反正可见"书""人"总是那等紧密相关。《红楼梦》的读者,大都因为想见其作者为人而更想知其人;而如果我们真能够稍知其人--曹雪芹--的话,就一定会反过来有助于我们理解他的这部"隻立千古"(注:"隻立千古",借用梁启超评《红楼梦》语。梁氏学术、文学观点如何,非本书评论范围,但他给《红楼梦》下此四字评语,实觉最为简切。)的长篇小说名著。

  《红楼梦》,这"书"具在,流览研读,尚称方便(注:说"方便",是相对地、比较地而言之;若认真论及《红楼梦》的版本文字,那问题也很复杂,因为这部书很早就遭到严重篡改,须辨真伪。);而曹雪芹,这"人",却还是一位我们努力想知而未能的人物,直到今天,我们所知于他的,仍旧是异常地有限,或者说,我们对于曹雪芹的知识简直是可怜得很。正因如此,想知之心就愈切,十个人有九个是提起曹雪芹来都谈论兴趣十分浓厚--其实就是求知愿望十分迫切。这情形,我们大家恐怕都有"切身之感"。

  本来,在我们悠久的文学历史上讲,曹雪芹不过是比较最为晚近的一位作家;可是在介绍他的时候,却远不能像介绍比他早了一两千年的许多作家那样地顺利和翔实。这真是遗憾之至的事。--困难究竟何在呢?

  这困难,是多方面的。

  在客观上,截至目前为止,历史所遗留给我们的(或者应该说是我们所能发现的和便于运用的)正面文献资料稀罕得很。从主观方面讲,研究者的努力也还不能说很够。研究过程中的空白点、模糊点、纷歧点又出奇地多。--这些空白点、模糊点、纷歧点往往就成为了解曹雪芹的关键性的阻阂。再说,这主题所牵涉到的方面以及它们之间的种种复杂关系也又广泛又专门,通晓这么多方面和清楚这么些关系,对一个尝试研究的人来说,真是难度极其巨大的事情。最后,还有一点,也是十分要紧的一点,像曹雪芹,作为一个清朝乾隆时代的内务府满洲旗下人、既有着特殊家世历史、又有着特殊本身经历的"过来人"--这样一种类型的文学家、艺术家,他们的各种情况、各种特点、各种"规律",究竟何似?这在我们的知识领域中,也还简直可说是基本空白,探讨起来,了无凭藉,令人时时感到茫然莫知所由之"苦"。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