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民国人物传记_郭德宏【完结】(122)

  [25] Schults,English Liberalism and the State,p.97;亦参见杜威长期任教的哥伦比亚大学人文教授合编的教材Introduction to Contemporary Civilization in the West:A Source Book,2nd ed.,1954,vol. 2,pp.1012-1013.

  [26] 参见Frank Bourgin,The Great Challenge:The Myth of Laissez-Faire in the Early Republic,New York,1989;Arthur M. Schlesinger,Jr.,The Cycles of American History,Boston,1986,chapter 9.

  [27] Richard Hofstandter,The Age of Reform,New York,1955,pp.12-14.

  [28] Peter Steinfels,The Neo-Conservatives:The Men Who Are Changing America’s Politics,New York,1979,pp.2-4,16-17;余英时师在其《激进与保守》中对美国以自由主义居中的激进与保守有扼要中肯的分析,参见191—193页。

  [29] Hofstandter,The Age of Reform,pp.13,60-61,260-261;Williams,Keywords,pp.150,205,210.

  [30] Hofstandter,The Age of Reform,pp.22-59,62-64.

  [31] Willard Wolfe,From Radicalism to Socialism,New Haven,1975;Stanley Pierson,Marxism and the Origins of British Socialism,Ithaca,1973.

  [32] 关于19世纪80年代社会主义与美国自由主义的关系,特别是美国知识分子何以回归自由主义,参见Dorothy Ross,“Socialism and American Liberalism:Academic Social Thought in the 1880s,” Perspectives in America History,XI(1977-78),pp.5-79,威尔逊的话引在该文71页。

  [33] 参见Lewis Feuer,“John Dewey and the Back to People Movement in American Thought,”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Ideas,20(1959),pp.545-568.

  [34] Rodgers,Contested Truths,pp.187-193.

  [35] Ross,“Socialism and American Liberalism,” pp.45-61;Ralph H. Gabriel,with Robert H. Walker,The Course of American Democratic Thought,3rd ed.,New York,1986,pp.347-350;Stow Persons,American Mind:A History of Ideas,New York,1958,pp.394-407.

  [36] 关于胡适与杜威哲学的关系,余英时师有清晰而持平的分析,见其《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第37—45页。

  [37] 《梁启超给孩子们书》(1927年5月5日),《梁启超年谱长编》,第1130—1131页。

  [38] 要到20世纪50年代,在台湾的自由主义者才开始给资本主义正名,并逐渐放弃“经济平等”和“政治民主”可以鱼与熊掌兼得的理想,得出“政治民主重于经济平等”(殷海光语)的结论。本章开始所引胡适的讲话,就是这一“思想转弯”的一部分。可参看张忠栋《胡适与殷海光》,《台大文史哲学报》第37期,1989年12月,第130—138页。

  [39] 萧纯锦:《中国提倡社会主义之商榷》,《学衡》第1卷第1期,1922年1月,第1页(文页)。

  [40] 卢永祥事见《银行周报》第11卷第39号,1924年10月7日,第33页。

  [41] 周作人:《谈虎集·外行的按语》,《周作人全集》第1册,台北:蓝灯文化公司,1992,第284—286页。

  [42] Bertrand Russell,The Problem of China,New York:Century,1922,p.235.

  [43] Chow,The May Fourth Movement,chapter 9.

  [44] 胡适日记,1914年7月12日。

  [45] 胡适日记,1914年9月13日。

  [46] 胡适日记,1917年2月21日。

  [47] 参见余英时《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第53—59页。

  [48] 贾祖麟:《胡适》,第295页。

  [49] 《胡适文存》二集卷一,第31—42页。

  [50] 本段与下段,《胡适文选》,1953年台北年重印本,第115—116页。

  [51] 关于莫斯科中山大学,参见Min-ling Yu,“Sun Yat-sen University in Moscow,1925-1930,” Ph.D. Dissertation,New York University,1995.

  [52] 我曾就此问题请教过专门研究莫斯科中山大学的余敏玲教授,她说未见关于此事的俄文记录。胡适日记中提到积极参与谈话的学生如蔡和森、刘伯坚等皆中共党员,以中共和苏联方面对此事的重视(详后),我猜想当年应有某种形式的记录或报告,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搜寻。

  [53] 胡适当年游俄时的日记不知为何没有收入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91年出版的《胡适的日记(手稿本)》,后由耿云志先生设法找到并整理刊发在他主编的《胡适研究丛刊》第2辑(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上,现已纳入曹伯言整理的《胡适日记全编》,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以下径引书名)。

  [54] 毛以亨:《俄蒙回忆录》,台北:水芙蓉出版社,1983,第166页。

  [55] 汪菊农:《胡适二三事》,《胡适研究丛录》,第20页。

  [56] 本段与以下数段,《胡适日记全编》第4册,1926年7月29、31日,8月1日,第235—238页。

  [57] 两位叙述者各自的立场值得注意,毛时在海外,基本倾向于胡适一边;仍在大陆的汪则大致站在中山大学学生一边,惟其与胡适有个人关系,也颇注意不把胡适“讲坏”。(朱熹曾说:“屈原之赋,不甚怨君,却被后人讲坏”。转引自章学诚《史考摘录》,收入仓修良编《文史通义新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第339页)

  [58] 关于胡适对苏俄的赞颂,参其《欧游道中寄书》(1926年),《胡适文存》三集卷一,第73—90页。

  [59] 胡适:《国际的中国》(1922年10月),《胡适文存》二集卷三,第128页a-i。

  [60] 恽代英:《反对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原载《广东青年》第4期,1926年6月30日,收入《恽代英文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第826页。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