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民国人物传记_郭德宏【完结】(205)

  他先和稚晖、静江商定了推石曾为中华大学校长,决定之后,那天早上来寻蔡先生,只见一面,未及交谈,见着杏佛。杏佛说,“寅村先生来的正好。大学院今天预备提出北大的事,蔡先生自己愿意兼,不好自己提出,请寅村先生提出。”易就去寻蔡先生,说,他不能提蔡先生,因为事前已和吴、张两位商定了推石曾先生,若该推蔡先生,岂不成了“卖友”?所以后来国府会议有调停的办法,请蔡先生为校长,未到任以前,由李石曾先生代理。[95]

  胡适还是坚持维持国府原案,即蔡元培做校长,由李石曾代理。蔡元培认为不好,还是决定请李石曾为校长,并补充易培基前述发言说:

  那天我就没有想到石曾先生要做校长,后来才知道你们几位先有了一个会议,已决定了。但那天匆匆地我一时没有余暇回转过来。现在都明白了,所以决定请石曾先生为中华大学校长。

  随后,吴稚晖有长篇发言,矛头直指胡适,说他是“反革命”,还翻出“三一八”惨案后李石曾等人被通缉之事,暗指是东吉祥胡同一系背后鼓动所致。据胡适的描述,吴稚晖演说中情绪渐进失控,先是“大说”,再是“直跳起来说”,又到“直跳起来,离开座次,大声说”。会议几乎变成吴稚晖对胡适的讨伐,丝毫不容胡适辩驳。支持李石曾者占绝对优势,胡适也只能妥协。6月19日,国民政府批准蔡元培辞去中华大学校长,改任李石曾。

  散会后,吴稚晖摸出几张电报丢给胡适,电报所示解释了吴氏会上举动异常之原因。胡适记曰:

  (吴稚晖)说:“哪,人家人都派定了,还有什么说头呢?”我打开看时,都是石曾给静江、寅村的电报,一封说:中华大学校长事,须四星期后始可就职,兹派柽章、(李)书华、(肖)子昇三人接收中华大学。一封说:加派沈尹默接收。电文中全不提大学院与蔡先生。我说:“吴先生,你若早点给我们看这两个电报,我们就可以不开口了!”大概稚晖也不满意这件事,所以他屡次说,“平时我们无论怎么样,到了有争论时,我总不好不站在石曾先生的一边的。——就是蔡先生也不能不站在他的一边的。”[96]

  胡适对吴稚晖“也不满意”的判断应该大致不差,因为“不满意”才会在会后给胡适看那些电报,但也正如吴氏自己所言,“不满意”与“站队”始终并不冲突,特别是关系到各派相争之事。当日会上,胡适说李石曾派别观念太深,张乃燕却反驳道:“蔡先生的兼收并蓄,故有敷衍的结果。李先生派别观念深,故必不敷衍。”[97]李石曾一派并不讳言自己的派别观念深重,反倒有些引以为豪的意思。且越是派别观念深者,越是看重这种“站队”,也会以同样的想法揣度对方,把“站队”一事想得极为重要,因此吴稚晖在会上一再提起“东吉祥系”,即是表明立场、选择了“站队”而已。[98]

  晚饭时,胡适听蔡元培感慨地说:“他(指蔡元培)从不晓得社会这样复杂;他应付不了这样复杂的社会,干不下去了。他们逼他兼司法部,却不许他做北大校长。这种干法,未免太笨。”在此情形之下,第二日胡适便致函蔡元培,要求辞去大学委员会委员,甚至说如果蔡元培不允许,自己也会在报纸上登启事,声明已辞职。[99]而早在15日会议最后,蔡元培即席提出要辞去大学院院长职务,还请众人商议继任者。参会者自然不能同意,但蔡元培却有“那我只好一丢就走了,将来还得你们诸位选出继任者”之语,也才会有当天饭桌上的那一段“肺腑之言”。

  蔡元培的容人之量,众所公认。不过,“无所不容”也有可能被解读为“滥好人”。沈尹默说蔡在北大时就是被“包围”的。所谓“包围”,正如有研究者指出:“二人身后隐然各存一文人圈,虽大小不同,且时相交迭,然或因意见相左,或由利害所关,龃龉摩擦,蔡、李于此亦难全然置身事外。”[100]关于蔡元培与李石曾的交往,已有学者做过详细讨论。[101]李石曾,名煜瀛,清末名臣李鸿藻之第三子。二人初次会面于1902年的上海张园,订交于德国柏林,皆醉心于互助论,可说志趣相投。1913年后旅欧期间,二人过从甚密,共同筹办《世界月刊》和《学风》杂志,组织“世界编译社”,创办华法教育会,推动留法勤工俭学运动。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期间,二人合作无间。蔡元培聘李石曾为北大哲学教授,后又聘其担任北大生物系主任。北大实行教授治校后,李石曾被选为评议会评议、行政会议委员兼财务委员会委员长、图书委员会委员,又兼研究所委员会委员。[102]二人还致力于中法教育事业的扩展,先后创办孔德学校、里昂中法大学等校,这一时期也是“二人合作最长、最好的一个时期”。[103]1923年至1926年蔡氏在欧期间,二人交集甚少,而李石曾无论是在政界还是在教育界都颇为活跃。[104]此段时间李石曾似在有意扶植自己的势力,扩大在北方教育界的影响。其中与北大最为相关的是1925年北大脱离教育部事件。北京各校因声援女师大风潮掀起反对教长章士钊运动,李石曾等人提请评议会通过决议脱离教育部。[105]李石曾与胡适为赞成与反对两派之代表,就北大脱离教育之正当性、评议会权力问题大动干戈。[106]这也是胡、李二人早年较为激烈的一次交锋。当时站在李石曾一边的主要以“法日派”为主,也是此后李氏在教育界倚重之人。据顾颉刚转述,“当年北平挂李石曾招牌的,不下二三十个之多,有人背后还称李为‘北方王’”。[107]借北大改名中华大学以占领北方教育界,李石曾似有志在必得之意。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