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民国人物传记_郭德宏【完结】(207)

  李石曾最初对此事的回应并不算积极,除了不在其位的原因之外,他深知如果学生问题处理不好,有可能使北平大学区风潮更趋恶化,因此他不似蔡元培等人直接批评学生,而是主张在和平解决的原则之下公事公办,实际上是将难题推给了教育部,最后仍是要靠蔡元培和蒋梦麟出面解决。此后虽有强行接收北大之举,也是以“维系国府威信”为名,要求军警不携任何武器、不带皮带,以避免与学生有所冲突。[135]已经不再担任大学院院长的蔡元培,选择此时与北大学生直接对话,并将抗议行动定性为“举动有违常规”,是出于对北大的“爱护之情,不后贤者”。他有意淡化风潮之严重程度,并不愿见北大卷入学潮。他在给北大学生电文的最后还特意提及校长李石曾,称其“德业高越”,还历数其辉煌事迹:“昔教授北大,群情翕然;经纶教育,亦多宏业。又其辅弼总理,领袖伦彦,勤劳党国,昭在有目。”希望学生长思远嘱,不必听信空穴来风。[136]蔡、李二人此前因中华大学改名事嫌隙丛生,其虽被怀疑是李氏“蓄意”而为,但二人早年情谊甚笃,此后在政事上也有不少交集,再加上有吴稚晖从中调和,[137]此时关系尚未完全闹僵。电文中对李石曾的推崇,并不只是敷衍之词。

  但派系之事最易成为解释矛盾冲突的借口,如报载消息称:“李石曾与蔡元培素极重视北大地盘,李此次北上,蔡派对之不满,此次反对李之学生,即与蔡有密切之关系。李未到校之前,即欲借证明学生学籍而开除一部分之学生,故学生辈打人先下手,反李之声浪以启。李氏一派,则主张表面暂持不理主义,然内幕中活动颇紧。”[138]再联系到蔡、蒋电文开头处即有“护校之举曾得培等同意,虽知好事之徒,虚构谰言,别有用意”等语,可见当时流言之盛。[139]对此传言,李石曾也站出来回应,北大事件与蔡有关只是外界故意挑拨,继而说道:“蔡与余系老友,学潮发生后,曾来电慰余,即可概见。”[140]自改名中华大学事起,蔡李两系龃龉便已逐渐公开化。不管散播流言者是否有党派色彩,抑或当事人是否自认存在派系之争,流言渐起之势都说明,蜀洛交哄已成既定事实,甚至到了可以被利用的地步,对此后教育最高领导权的布置影响颇大。陈布雷在1930年接任教育部常务次长时就颇为踌躇,深感“将调和两大势力之间,尤为复杂而繁难”。他说:

  十一月接行政院秘书长电嘱,即赴京一行,余不明其故,即夜附车往,既至则知蒋公将自兼教育部长,而欲调余人教部相助也。教部之改组,由于李(石曾)、蔡(孑民)两系之龃龉,石曾先生方面常视蒋梦麟为蔡所提挈之人(不但对蔡不满,且对于现代评论派之人物亦不满,而谥之曰吉祥“胡同名”系),然石曾先生所汲引之人如易培基(劳动大学)、褚民谊(中法大学工学院)、郑毓秀(上海法政学院)及萧蘧(中法大学)、谭熙鸿等在平、沪等处办学成绩极不佳,且常蔑视教部法令,教部屡欲裁抑之,石曾先生以为难堪,主张去蒋梦麟甚力,吴稚老于李、蔡均友善,而尤同情于李,乃提议以高鲁(天文学者)代蒋梦麟为教长,将通过矣,而胡展堂先生反对甚力,即席声言‘高鲁何如人,乃可托以教育行政之重任,岂不羞天下之士!’蒋公不得已,乃请于高鲁未到任以前,由蒋公以行政院长名义自兼教育部长,而以李书华(润章)为政务次长,润章则石曾先生所提挈之人物,而在李氏系统中为最纯谨公正之人物也。[141]

  以陈布雷对1930年之后的观察和判断来讨论1928年底的事件算不上十分妥当,但不到两年的时间两系冲突就已到了影响教育部正常运行的地步,甚至要靠蒋介石出来调和,可见其事态已经相当严重。舆论一向喜对党争内斗之事捕风捉影,当争斗从局内人逐渐扩大为公共事件之时,无论当事人本身派系观念是否深重,实际上都已没有了置身事外的辩解机会,也很难阻挡流言传播。有些时候,流言还有可能反过来对当事人产生影响,更偏向利用派系加以解释,反而坐实了派系之事。

  李石曾在处理北大事件时特意对公众强调与蔡元培关系密切,虽是出于消弭流言的目的,但或许也希望借助蔡之威望为自己铺路。李氏多年来虽也有意在教育界培植自己的势力,但对争夺北大始终有所顾虑。[142]他在推行北平大学区时所受阻碍,大部分来自北大师生的反对,其在北大师生中的声望甚至还不如吴稚晖,遑论蔡元培。[143]在北大复校运动中,请蔡元培回平长校作为请愿要求之一不断被提及。因此,对于北平大学区风潮来说,局内人的决策固然会影响时势走向,局外的北大师生和社会舆论,同样也是不可忽视的“造势者”。

  三 造势者

  五四后教育界的政潮、教潮与学潮,常常互为因果,相伴而生。教育行政权力更迭频繁的恶果之一,是办学经费无以维系,学校运行因此而中断。比起教职员去留的抉择,对于尚在求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无论是留下继续学业还是转投他处,都要付出更高代价。胡适曾经感慨五四后北大同人“死者死,杀者杀,逃者逃”,“北大久不为北大”。[144]北伐胜利及政权转换终于给北大带来新的转机,恢复“北京大学”的名称与建制,理所当然地成为北大教职员与学生的共同目标。北大师生与大学院/教育部的函电交驰,再加上面陈利害,甚至是武力对抗,半年时间内北大始终处于名称更替的过程之中,或多或少都与北大师生的抗争有关。不过,抗议的过程充满着变数,看似一致的目标背后逐渐显露出教职员与学生的不同立场和诉求。五四后,学生已经俨然成为影响教育界一股举足轻重的力量。在1928年到1930年的复校过程中,部分学生表现得尤为积极,实际上主导了北大的复校运动。作为缔造北大历史的老校长,提议蔡元培重新长校是抗议初期复校宣言中频繁出现的要求之一。不过,随着北大复校之事久悬未决,社会舆论对蔡元培的“不作为”颇有微词,他回校的可能越来越小,其与北大的关联也逐渐微弱。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