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民国人物传记_郭德宏【完结】(208)

  对北大来说,北伐军入城之后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如何接收京师大学的问题。6月8日,九校教职员召开联席会,表示刘哲时代的被迫“隐忍服务”已告结束,各校都要求恢复京师大学成立之前的原有校名,并将会向大学院及时汇报进展情况,[145]由此拉开各校复校运动的序幕。10日,北大教务长陈大齐召集各学系、科、部、研究所主任开会,讨论北大接受事宜,议决会同学生代表接收北大各院。[146]与此同时,北大学生也早已开始积极行动起来。部分学生先是与代理京师大学校务的文科学长江瀚达成协议,取消期末考试。随后即开全体代表大会,提议组织“北大复校运动委员会”,并于7日上午即召开成立大会,着手进行复校运动。[147]9日,江瀚即向大学院提出辞职。[148]在辞呈中,他颇有预见性地指出,学生受积年压迫,“或不依于常轨”,极易酿成事端。[149]北大复校运动大幕拉开之后,事态发展不幸确如江氏所料。

  北大复校运动会首次宣言称,军阀恶势力并没有摧残北大“固有精神”。“有三十年来光荣的历史”的北大,肩负着“社会指导者”的责任,“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是民众运动的领袖”。所以,要继续北大光荣的历史,发扬光大北大精神。[150]改名中华大学消息传出后,设立于首都南京的北大同学会也呈请国民政府及大学院,要求保留北大旧名,并从历史传统、社会地位、现实状况、域外经验等方面详细列举了七条理由。宣言特别强调,“北京大学四字已超出北京地名关系以外,而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个固有名词”,所以北大也“应随中国民族文化之发展,而万古长存”。[151]同时,上海的北大同学会也对母校的复校运动表示声援,也呈文国民政府,从学校历史地位与文化传统等方面详述北大不可更名之七项理由。[152]对历史的回顾和梳理被用来作为重新解释现实的工具,这也为后续的北大复校运动定下了基调——从北大的历史与传统出发,强调北大在近代中国的特殊地位,以保存“北京大学”校名和保持学科建制的完整。

  早在6月6日大学院院务会议上就传出消息,蔡元培将会到北平办理接收北京政府下设中央教育学术机关。[153]当听说蔡元培不日将会到平后,北大教职员协进会即商议派人到天津迎接,北大毕业生则开始着手准备筹备盛大的欢迎会。[154]不久大学院又改派社会教育处处长陈剑修,秘书高鲁、齐宗颐为特派员接收北平教育机关,[155]却又因中华大学改名而被叫停。之后,代理校务的陈大齐和李书华都曾致电蔡元培,请其早日北上接手校务,但由于此时已经确定李石曾将出长中华大学,蔡元培分别复电婉拒。[156]北大的复校运动,自此又加入反对改名和拒绝大学院接收的主题。6月20日,学生方面再开代表大会,议决发表保全旧校名宣言,并呈文国府陈诉理由,同时联合教职员选派代表南下请愿。[157]7月初,接收九校专员高鲁等人到平,虽有蔡元培出面请沈尹默、李书华等人协助,但大学院接收北大之事仍然遇到了很多阻力。[158]学生普遍认为,如果同意接收即是同意改名,因此一直对接收一事颇为敏感。复校运动委员会在此过程中态度逐渐强硬,表示如不恢复原有校名将拒绝接收。[159]他们仍采用致电大学院、上呈国民政府、发表宣言、派代表赴京请愿等办法,宣传复校运动,并请蔡元培从速返校主持校务。其呈文立意仍注重对北大的历史传统与价值的阐发,指出北大之所以为北大,“实有其光荣之历史,与不可废灭之精神在焉”,且“北大已成为文化史之一专名,国际间之誉辞,早凌越于地域之意义以外”。[160]呈文递上后,国民政府及大学院均并未做出回应。7月11日接收当日,高鲁等人以书面声明保证接收与改组无关,且在复校运动并无妨碍之后,才得以完成清点和接收。[161]

  在复校运动的第一个月,北大师生对复校一事甚为积极,定期召开会议制定相应对策,同时还充分利用各种机会扩大宣传和影响。7月9日上午在北大召开的“庆祝北伐胜利大会”便成了北大表达诉求的机会。此次大会有李宗仁、吴稚晖、阎锡山及白崇禧代表等军政各界人士共八百余人出席,场面宏大。会场布置除了常见的彩坊红灯之外,还出现了“北大复活”“反对改名华大”等标语。北大教职员代表与李宗仁、吴稚晖等军政要人均有发言。北大代理校务的陈大齐、教职员代表朱希祖、学生代表赵子懋等从不同层面着重强调了北大与文学革命、思想文化革命以及北伐的关系。李宗仁、吴稚晖的演讲虽然也肯定了北大的特殊地位,但最终落脚在规劝学生不要把精力放在政治运动上,而是应该埋首读书。[162]这场“另有所图”的纪念大会,并未产生特别的效果,两天之后大学院特派员完成了对北大的接收。而同样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的大学院仍未对北大反对改组更名之事做出回应。

  早在1928年7月底,社会舆论就对蔡元培回校不抱乐观,北京教育实际上“内容空疏,名实悬远”,“大学院远在南都,蔡孑民兼差四五,对于北方教育,实嫌过于冷淡”。[163]这一观察甚为写实。北大校务自接收之后仍没有改变无人负责主持的停滞状态。[164]组织此次复校运动的核心,是由教职员与学生联合组成的复校运动委员会。该会虽有联合名义,但仍以部分学生起主导作用。对外宣传办法也与历次抗议运动相似,大致采用惯用的发表通电、呈文政府等方法寻求各界支持,但总体来看,实施效果并不让人满意。其影响范围基本限于北大校园之内及部分北大毕业生,而且很少得到社会舆论的回应,甚至连北大内部反响也不强烈。复校运动以恢复北大校名为主题的运动更易被认为只是北大的内政,不似军阀时代抗争主题常与爱国运动、黑暗政治相关联,不足以扩展为可以广泛动员与号召的主题。从政府一面来看,大学院因推行大学区制不力颇受诟病,五中全会上已确定其行将废止。蔡元培辞职后将大学院事务托付副院长杨铨处理,杨铨不久亦提出辞职,直至9月底才选定蒋梦麟继任,院务受到不小影响。[165]蔡元培此时态度消极,已基本断绝了重回北大之想,因此于公于私均不可能对北大师生所请有所回应。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