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民国人物传记_郭德宏【完结】(259)

  陈独秀出生的怀宁,今称安庆。其实,当时怀宁又名安庆。自1760年起,安庆既是安徽省府,又是安庆府治和怀宁县治所在地。所以,说陈生于安徽怀宁或安庆均可。

  陈谱名庆同,官名乾生,字仲甫。后来,自己取名,用作化名、别名、笔名的,现已查明有四十几个,其中重要的有:独秀、众甫、CC生、三爱、陈仲、山民、只眼、王坦甫、致中、T.S.CHEN、撒翁、顽石、雪衣、三户、鳦儿、孔甲、明夷等。一个人,一生用那么多名字,这大概是具有几千年文化底蕴的中国文化(汉字文化和姓氏文化)中的一个特殊现象,表明经历的曲折和复杂。为什么不能始终用一个名字,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为了躲避文字狱,远的不说,就从秦始皇开始,哪朝哪代没有触目惊心的文字狱?中国文人,从这血迹斑斑的教训中,学会了用不断变化的化名、别名、笔名来掩护自己,希望既能与黑暗势力作斗争,又能成为“漏网之鱼”。陈以上的CC生、三爱、王坦甫、致中之类,就属此类。二是为了明志和寓意,以上只眼、撒翁、顽石、雪衣、三户等,就属此类。这每一个名字中,都有一个深刻的故事。本书在以下这些名字出现时,再做交代。

  关于陈这一支“陈氏家族”的历史渊源,据“文化大革命”中陈家一名成员冒着生命危险保存下来的《江州义门陈氏宗谱》记载和安徽史学家张湘炳先生的考证[1]:“陈”这一氏姓的始祖是虞舜的后裔——虞思。

  唐朝时,这支正统的陈氏家族出了一个陈阔公,字伯宣,少有才名,在战乱之年,到庐山去访宦友马总,见庐山风光秀丽,不舍离去,便在庐山义门地区结舍居住下来。伯宣公就成为义门陈氏的始祖。

  到陈阔公系下第十三世陈汝公这一房,分徙到安徽省怀宁县,最后在怀宁县棕阳门外金锭桥大江一带的柳林湾安家落户。这地方可能就是陈独秀《实庵自传》中所写的渌水乡。陈汝公可算是陈氏家族怀宁始祖的第一世始祖了。此后第19世就是陈独秀这一代。所以,章士钊说:“陈,怀宁旧家子,自幼读书有声。”[2]这陈家的确是个“怀宁旧家子”,已经在怀宁定居19个世代了。与陈一起共度过领导中共与托派两个风火岁月的郑超麟先生在1945年未完成的《陈传》残稿中,曾提出陈家在怀宁“已有好多世代”,但说不正确。张湘炳先生正确列出了陈汝公到陈独秀再到其子共20世的世系表,可见其研究学问的功力不小。

  出生于1901年的郑超麟对封建社会的宗族制度颇有研究。他从陈自传中提供的少量文字中,探寻陈家的渊源,讲得头头是道。渌水乡在长江边,有江堤叫广济圩拦着江水。可是每年潮汛一来,常有水堤被冲毁的危险,全乡就会被水淹没。这样的旧家子,有一套严密的宗族制度。乡里设有陈家祠堂,订有族规,推选出族长管理全族事务。为族长办事的名为“户差”,执行族长的命令毫不含糊。同时还有一位“阴差”(阎王的差人),是专门利用神鬼迷信骗钱的。陈说:“他常常到我们家里来,说他在阴间会见了我们的祖先,我们的祖先没有钱用,托他来要钱买钱纸银锭烧给他们。我的母亲很恭敬的款待他,并且给钱托他代买钱纸银锭,不用说那钱纸银锭是烧给这位当阴差的先生了。”奇怪的是,“这位阴差去后,母亲对我们总是表示不信任他的鬼话”。[3]陈将母亲这种既不信任他,又很恭敬地款待他的做法,说成是“优容奸恶”。其实表明当时这种迷信习惯势力之强大,明白人也不得不违心顺从之。后来在写自传时,他才明白,这种现象虽是人性的一个弱点,却普遍地存在,连他这个硬汉有时也不能免。大革命中,他违心地执行共产国际错误路线,多次听从国际命令对国民党右派做出于共产党致命的让步。这表明了社会和人性的复杂性。陈把这说成母亲性格的“遗传”,似乎有点道理,但也是简单化了。陈说:

  有人称赞我疾恶如仇,有人批评我性情暴躁,其实我性情暴躁则有之,疾恶如仇则不尽然,在这方面,我和我的母亲同样缺乏严肃坚决的态度,有时简直是优容奸恶,因此误过多少大事,上过多少恶当,至今虽然深知之,还未必痛改之,其主要原因固然由于政治上不严肃,不坚决,而母亲的性格之遗传,也有影响。[4]

  说陈的话“简单化”,因为这种情况还发生在许多没有母亲遗传的人身上。这大概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道理吧。

  族长权力之大,可以令户差逮捕族里犯了族规的子孙到祠堂受处罚,直到处死。自然,族长也要领导大家兴办种种公益事业,如赈济救灾等,才能维护自己的权威。不用说,担任族长的一般都是贵族地主。陈自传说:“有一位我祖父辈的本家,是我们族里的族长,怀宁话称为‘户尊’,在渌水乡地方上是一位颇有点名望的绅董,算得一位小小的社会栋梁。我母亲很尊敬他,我们小辈更不用说了。”所以,族长实际是当地的统治者。朝廷如果在当地设官,如乡长、村长之类,不是由他们来担任,也是由他们来操纵。这种制度,一直到陈这一家迁徙到城内还有影响。

  陈氏家族这样变迁的同时,中国社会也在缓慢地变化。随着城市的兴起,乡村里的人,有些人家就迁居到城市里来。进城的,除了城市的催生婆和商人外,多半是乡村中富裕的地主、富农,此外就是教书的、做手艺的,吃衙门饭的,等等。陈这一房,是什么时候、什么因由、以什么身份进城的,已难以考察,但是,宗谱上记载到陈父亲陈衍中一代,已经“习儒业十二世矣,而功名俱未显”。说明已有十二代没有当过官了,而主要以教书为业。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