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民国人物传记_郭德宏【完结】(287)

  除了以上颂诗外,1914年11月,陈独秀也在文章中称赞吴樾、赵声等人是“有道德,有诚意,有牺牲精神,由纯粹之爱国心而主张革命”的人。[25]

  自然,孙中山和陈独秀赞扬的主要是吴樾的革命牺牲精神,并非赞同其无政府主义的暗杀手段。真正有远见的政治家是不赞成用这种方法进行革命活动的。孙中山就说过,暗杀手段,“不免有缺光明,其结果定不良也”。[26]

  陈独秀虽然参加了暗杀团,也试验过炸药,并参与了吴樾暗杀铁良的有关策划。但从上述请潘赞化转达的意见来看,实际上他是不主张急于采取这种行动的。但是,毕竟是人各有志,陈独秀站在友谊的立场上,是难以阻止吴樾、杨笃生这类军国民教育会组织的活动的。陈独秀参加暗杀团,也应如是分析,不过是保持与章士钊、杨笃生、蔡元培等这些老朋友的友谊,学一点军事知识。因为,他本身虽是中江地区暗杀团的负责人,但并没有去积极组织这种暗杀的实际活动和宣传,而且接着,他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培训广大革命干部的事业中去了。

  综观陈独秀1901年(留学日本)至1905年的思想,反帝爱国是主旋律,十分明确而坚定;清政府腐败,不能依靠它来教亡这一主张也逐渐明确起来,至于革命主张就相当驳杂了,既有法兰西共和思想,又有皇帝也是一国之人、政府代表国民的君主立宪因素;既有唤醒国民起来的大众革命思想,又有参加暗杀团的无政府主义影响;既有反封建统治思想,又有同情革命者的“反满”情绪。

  由此看到,这时陈独秀还很不成熟,思想处于混沌状态。这是正常现象,因为人的成长是一个在实践中逐步发展和提高的过程,即使是天才也是如此。

  办学校、组团体 培训革命骨干

  吴樾谋炸清廷五大臣失败,实际结束了吴樾所说的“暗杀时代”,促使革命志士更加重视集合团体力量、准备群众起义的组织工作。恰巧,中国同盟会应运而生。1905年8月20日,集合了国内14个省,代表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军国民教育会等几个革命团体的100多位革命志士,在东京召开了同盟会成立大会。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党的诞生。从此,中国反清革命运动有了统一的领导,于是,又在各地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这样,各地缺乏组织革命运动骨干力量的问题就突出了。

  吴樾牺牲后,陈独秀化悲痛为力量,并按自己的唤起民众的革命思路,继续做扎实的基础工作。又由于革命形势的发展,他自觉不自觉地把工作重点由办报宣传调整到培训干部上来。1905年8月,也就是同盟会在东京成立的同时,陈独秀结束了《安徽俗话报》的工作,以全部精力投入到开办“安徽公学”“安徽初级师范学校”,组织“岳王会”的事业中去,花了整整两年时间,全力为革命新高潮的到来培训骨干。这表明,陈独秀从当时一系列的暗杀失败中,认真吸取了教训,彻底摆脱了无政府主义对自己的影响。不过,一直到1923年,即接受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论之后,他才对这种暗杀的革命方式,做出如下深刻的理性批判:

  (进行暗杀活动的人)只看见个人,不看见社会与阶级;暗杀所得的结果,不但不能建设社会的善阶级的善,去掉社会的恶阶级的恶,而且引导群众心理,以为个人的力量可以造成社会的阶级的善,可以去掉社会的阶级的恶,此种个人的倾向,足以使群众的社会观念、阶级觉悟日就湮灭。因此……我敢说暗杀只是一种个人浪漫的奇迹,不是科学的革命运动。科学的革命运动,必须是民众的阶级的社会的。[27]

  陈独秀办的第一个学校——安徽公学的前身是李光炯(字德膏)、卢仲农在长沙开办的“安徽旅湘公学”。李、卢都是比陈大二三十岁的教育界老前辈,因赞赏陈的革命精神而与陈建立了忘年交的友谊。李是安徽桐城人,清末举人,因随同当时学界巨子、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吴汝纶考察日本教育,萌生了教育救国的思想。回国后在协助吴创办桐城中学后,1904年春,又应邀到长沙与同乡又志同道合者卢仲农开办了“安徽旅湘公学”。陈独秀当即给予支持,在刚刚创办的《安徽俗话报》第2期上为它宣传,说该校“专收安徽人……学规功课,样样都不错,我想安徽有志求学的青年,很可以到那里去学习哩!”[28]

  陈独秀对此校如此推崇,号召有志青年到那里去,除了他与李的友谊之外,主要是该校不是一般的学校,而实际是一所革命学校,黄兴、赵声、张继等革命党人都曾到校任教,进行革命宣传。赵声、张继等都是陈独秀当时的挚友。如此贵重的师资,办在湖南长沙而专收安徽人,势必发生种种困难,如师资上的“浪费”和生源上的“不足”等。更由于这一年2月15日,黄兴、宋教仁、刘揆一和陈天华等人在长沙成立了反清革命团体华兴会。10月,他们策划的在慈禧七十寿辰起义的计划事泄,“国子监祭酒王先谦以结党谋逆,密奏清廷,株连黄兴、张继、周震麟、刘揆一多人。李光炯以全家性命为质,营救于藩司张筱传,筱传言于巡抚赵小冀,搜捕令因迟延未下,党人得以从容避免”。[29]但是,走了和尚走不了庙,安徽旅湘公学因此受牵连,“环境困难”。于是,开办不到一年,就搬到省内第二重镇、陈独秀所在的芜湖市,而据从那时至陈去世都是陈挚友的高语罕说:“迁校运动的中心人物,就是陈独秀。”[30]学校即改名为“安徽公学”。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