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民国人物传记_郭德宏【完结】(315)

  经历了《爱国心与自觉心》发表后近一年的观察与思索,陈独秀对自己提出的问题:中国人为什么没有近代西方人那样的“自觉心”,怎样改造中国人的国民性,等等,已经找到答案,不必再用那种“正言若反”、“故耸危言”的手法,去刺激昏睡中的中国人民,而可以用正面阐述、宣传教育的方法来改造国民性。但由于中国人受封建思想毒害太久太深,同样也要用惊世骇俗、振聋发聩、石破天惊的话语,去喝醒他们。在相当于《青年杂志》发刊词的《敬告青年》一文中,陈独秀以极其鲜明的文字,提出了他心目中的具有“自觉心”的国民性的标准:

  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

  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像的。[4]

  任何一个思想家提出先进思想都不可能脱离那个时代的背景。陈独秀提出的这六条标准,与梁启超的“新民”标准一样,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即“以个人为本位”(个人主义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等)、“以法治为本位,以实利为本位”。[5]但是,在中国那个时代,唯有这个思想是先进的、科学的。

  同时,与古今中外一切进步的思想家一样,陈独秀也把拯救中国的希望,寄托在青年身上:“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6]所以,这六条标准,首先是新青年的标准。

  说也凑巧,《青年杂志》出了几期后因声名鹊起,引起了基督教上海青年会的抗议,说此杂志因与他们办的《上海青年杂志》名字雷同,应该及早改名,以免犯冒名的错误。因为当时的北洋政府的著作权法规定:著作权经注册后,遇有他人翻印仿制及其他各种假冒方法损害其权利时,得提起诉讼。其实《青年杂志》是月刊,《上海青年杂志》是周刊,无论刊名、周期和内容,二者区别是十分明显的,但是出版方陈氏兄弟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和官司,就由陈子寿到陈独秀住宅商量,拟将杂志改名为《新青年》。当时汪孟邹也在座,赞成改名。陈独秀亦只好同意。所以,这次改名,并非出自陈独秀的本意。这从当时(1916年8月13日)陈给胡适信中可看出:“《青年》以战事延刊多日,兹已拟仍续刊。依发行者之意,已改名《新青年》。”于是,从1916年9月1日即《青年杂志》创刊一周年起,正式改名为《新青年》。想不到,正是这个名字,连同“陈独秀”之字,在中国历史上树立起一块永恒的丰碑。

  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又指出,这六条标准的基本精神是“科学”与“民主”:“国人而俗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开始时,讲民主侧重于“人权”即争取个人的民主自由权利,随着运动的深入,如提出“德先生”、“赛先生”时,他把民主扩大到政治、经济、文化和学术等一切领域,而“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当以科学与民主并重,“若舟车之有两轮焉”。

  这样,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开篇就高举起科学与民主两面大旗,从而揭开了中国近代化——思想启蒙运动的序幕。

  从此,陈独秀联合远近志同道合的战友,向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文化传统特别是其最落后、最保守、最反动的部分——儒家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老庄与佛教的退隐思想和迷信观念,以及为这些学说、思想、观念服务的旧教育、旧文学,发起持续的、猛烈的攻击,掀起一场又一场惊世骇俗、影响深广的革命。在中国历史上,统称其为“新文化运动”,由于其结果直接导致了另一个伟大事件——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因此又称其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其中震动最大的是伦理革命、教育革命、宗教革命、文学革命。

  陈独秀一直把这场运动的重点放在批判儒家伦理学说即伦理革命上,指出“三纲”之说把全国每一个人都变成没有独立自主人格,没有平等自由人权的奴隶,必须彻底推倒。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振兴中华。因为,“集人成国,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7]这就把人的解放与国家的振兴联系起来了,把启蒙与救亡统一起来了。这也是陈独秀参加革命以来的一贯思想。

  国家的政治救亡,必须从国民的文化革命开始。这个思想无疑是新颖而深刻的。因为当时中国社会的结构是:政治上是封建专制的统治体制,支撑它的支柱是三根:一、小农经济的经济基础;二、儒家伦理思想为中心的封建文化,包括“文以载道”、宣教儒家伦理思想的旧文学,灌输这个思想并教育青年只知个人升官发财的旧教育,和教人认天命、不抗争、迷信鬼神的佛教和消极退让的老庄哲学;三、时时想灭亡中国、遭到抵制后转而支持中国封建统治者奴役中国人民的帝国主义。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只是触动了一下政治体制而未动摇三根支柱,自然是推而不倒。陈独秀发起的新文化运动,把主要攻击矛头集中到三根支柱中的主要支柱——儒家伦理思想和封建文化,把封建统治下沉睡的广大人民唤醒,人人成为有独立自主人格和平等自由人权的战士,自然具有空前伟大的意义。陈独秀的思想逻辑是:只有自由独立的人民,才能有自由独立的国家。同时,这次还与他当年办《安徽俗话报》时不一样,不是从“家”与“国”的关系、从“家”的利益启发国民关心国家命运的政治觉悟,而是从“人”与“家族”(封建社会基石)的关系,即“个人”利益(人权)出发,来启发国民的伦理觉悟,即从改造社会的社会革命入手,来拯救国家的命运,具有更深刻、更彻底的意义。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