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民国人物传记_郭德宏【完结】(331)

  余每见曾受教育之青年,手无缚鸡之力,心无一夫之雄;白面纤腰,妩媚若处子;畏寒怯热,柔弱若病夫。以如此心身薄弱之国民,将何以任重而致远乎?他日而为政治家,焉能百折不回,冀其主张之贯彻也?他日而为军人,焉能戮力疆场,百战不屈也?……他日而为实业家,焉能思穷百艺,排万难,乘风破浪,制胜万里之外也?纨绔子弟,遍于国中;朴茂青年,等诸麟凤;欲以此角胜世界文明之猛兽,岂有济乎?茫茫禹域,来日大难。吾人倘不以劣败自甘,司教育者与夫受教育者,其速自觉觉人,慎毋河汉吾言,以常见虚文自蔽也![95]

  为此,他认为教育三要素是教育之对象、教育之方针、教育之方法。其中“以教育之方针为最要:如矢之的,如舟之柁”。我国家教育方针的制定应该遵循的原则是“去其不适以求其适”,即“补偏救弊,以求适世界之生存”。教育方针的内容:“第一当了解人生之真相,第二当了解国家之意义,第三当了解个人与社会经济之关系,第四当了解未来责任之艰巨。”教育的目的是,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三方面都得到发展。为此,他提出的教育方针是四大主义:

  一、现实主义,即树立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反对宗教迷信。

  二、惟民主义,即主权在民,实行共和政治。

  三、职业主义,即“尊重个人生产力,以谋公共安宁幸福之社会”。

  四、兽性主义,即体魄强健能力抗自然者,意志顽强而善斗不屈者,能独立奋斗而不他活者、顺性率真而不饰伪自文者。[96]

  从以上四大主义可见,陈独秀这时已经对社会和个人的方方面面具有深刻的思考。

  后来,陈独秀主持广东省的教育改革时,把以上四大主义的教育方针又进一步地概括为“教育必须与社会相结合”。他认为旧教育的根本缺点是“把教育与社会分为两件事,社会自社会,教育自教育,学生在社会中成了一种特殊阶级,学校在社会中成了一种特殊事业,社会上一般人眼中的学生、学校,都是一种侈奢品、装饰品,不是他们生活所必需的东西”。又指出:“旧教育的主义是要受教育者依照教育者的理想,做成伟大的个人,为圣贤,为仙佛,为豪杰,为大学者。新教育不是这样,新教育是注重在改良社会,不专在造成个人的伟大。”因为“社会的力量大过个人远甚,社会能够支配个人,个人不能够支配社会”。所以,“要想改革社会,非从社会一般制度上着想不可”。[97]

  在教育方法的改革上,陈独秀也提出了一系列惊人的主张,其基本原则是反对旧的灌输式的教育方法,改用启发式的教育方法。为此,他用对照方式介绍三条西洋先进教育法:第一,是自动的而非被动的,是启发的而非灌输的;第二,是世俗的而非神圣的,是直观的而非幻想的;第三,是全身的而非单独脑部的。[98]

  据此,他把旧教育方法的“缺点和罪恶”归结为两种主义:主观主义和形式主义。“教师只知道他自己做本位教授的时候,不管学生能不能接受,一味照他的意思灌输进去,这就是主观主义的现象。”形式主义主要表现在“考试”上:“因为有了考试,就有什么毕业问题,文凭问题,引起了学生的虚荣心。教师学生平常多不注意,临到考试时候,在这一二礼拜以内拼死用功,不但临场时夹带枪替,于道德上很有影响,并且废食忘眠,在身体上大有妨害,到了考试完毕,把所有临时强记的完全忘掉了。”学生求学的目的,不是为增加学问,不是为社会进步,而是专为考试,“所以种种罪恶,都从考试发生,道德上、身体上、思想上都没有好处”。他认为:“吾们要望学生道德上学业上进步,不在乎考试,另有好的方法,——譬如作文、英文等科,只要平常多方练习,自然能够进步。”[99]

  必须指出,陈独秀以上教育思想基本上是正确的,而且至今还是中外教育改革的目标。但是,中国历代统治者只知道争权夺利,不为国家兴亡和人民利益着想,教育改革至今一直收效甚微。

  在当时,陈独秀的这种教育革命思想,也与蔡元培改造北京大学的思想吻合。他不拘一格聘用陈为文科学长,说是看了几期《新青年》后,赞同其主张,认为陈“确可为青年的指导者”,其直接的原因,自然是看到头几期上陈关于教育问题的见解。所以,陈独秀一上任,立即在蔡的支持下,对文科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首先,他纠正人们对旧北大的错误观念:“培养官僚”,强调大学的目的是“研究学理”。他在1918年9月北大开学典礼上公开发表演说指出:大学学生之三目的中,唯“研究学理”“始与大学适合”。为此,他主张方法有三:“一曰,注意外国语。”以最新学理,均非中国古书所有,而外国专门学术之书,用华文译出者甚少。“二曰,废讲义。”以讲义本不足以尽学理,而学恃讲义,或且惰于听讲。“三曰,多购参考书。”校中拟由教员指定各种参考书之册数、页数使学生自阅,而作报告。[100]

  当时,陈独秀把北大当作教育革命和整个新文化运动的试验场。所以,这些措施首先在他主持的文科实行。例如:1917年春,文学革命刚拉开序幕,在蔡元培的支持下,陈独秀就组织刘半农等教员,首先改革北大预科课程,并且实行白话文教学。当时的北大,各科都分为本科和预科。本科大致相当于美国的研究生院。高中毕业生考入北大,必须先读3年预科,毕业后才能升入本科(3~4年)。1918年改为预科2年,本科4年。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