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民国人物传记_郭德宏【完结】(34)

  [28] 《谈话录》,第141页。

  [29] 《谈话录》,第12、103、20页。

  [30] 唐德刚:《胡适杂忆》,第33页;胡适日记,1921年8月30日(9月1日眉批);汪菊农:《胡适二三事》,《胡适研究丛录》,第19页。

  [31] 抑陈扬胡之时代认知的另一例是胡适应聘为北大教授,本陈推荐,且以蔡元培委任的文科学长让胡,自谦说你未回来前我先代理。这本是客气话,但后来的传说真成了蔡请胡而不能即得,以陈暂代。参见[毛]以亨《初到北大的胡适》(以下径引篇名),本文于20世纪50年代分两段连载于香港《天文台》,台北中研院史语所傅斯年档案所收无日期剪报。承王汎森先生赠以复印件,特此致谢。

  [32] 胡适日记,1921年8月26日。

  [33] 《四十自述》,第61页;《胡适致江冬秀》(1941年4月10日),《安徽史学》1990年第1期,第80页;《谈话录》,第196、227页。

  [34] 《谈话录》,第231、137页。

  [35] 《谈话录》,第211页。

  [36] 《四十自述》,第114页。

  [37] 《四十自述》,第55页。

  [38] 《四十自述》,第46—47、40—41页。

  [39] 关于这一倾向,请参阅余英时《从史学看传统》,收入其《史学与传统》,台北:时报出版公司,1982,第14—16页;胡适日记,1916年3月6日。

  [40] 《四十自述》,第46—53页;《口述自传》,第53页。

  [41] 胡适日记,1914年6月8日。

  [42] 《谈话录》,第252、76、148页;胡适:《十七年的回顾》(1921年10月),《胡适文存》二集卷三,第5页。

  [43] 《四十自述》,第87—88页。

  [44] 《四十自述》,第88—90页。

  [45] 《四十自述》,第90—92页。

  [46] 李敖:《胡适评传》,第431页。

  [47] 《四十自述》,第92—95页。

  [48] 胡适日记,1914年6月8日;《四十自述》,第95—97、108—110页。

  [49] 《四十自述》,第118页。

  [50] 《四十自述》,第112—115页。

  [51] 《口述自传》,第38页;《谈话录》,第41—42页。

  [52] 《四十自述》,第136—138页。

  [53] 《四十自述》,第147—161页。

  [54] Living Philosophies,p.247;《谈话录》,第280页。

  [55] 参阅余英时《〈中国哲学史大纲〉与史学革命》,收在《年谱长编》第1册,第63—74页;《胡适致钱玄同》(1932年5月10日),引自《年谱》,第198页。

  [56] 本段及以下关于胡适认知中梁对胡的影响,均见《四十自述》,第100—108页;Living Philosophies,p.247.

  [57] 引自《年谱》,第12页。

  [58] 《四十自述》,第100、167—171页。

  [59] 胡适:《十七年的回顾》(1921年10月),《胡适文存》二集卷三,第1—8页;李敖:《胡适评传》,第434页。

  [60] 胡适:《中国公学校友欢迎会上讲词》,《胡适言论集》乙编,台北:华国出版社,1953;杨亮工:《胡适之先生与中国公学》,《传记文学》第2卷第3期,1963,均转引自李敖《胡适评传》,第460、542页。

  [61] 《本报周年之大纪念》,《竞业旬报》第37期,转引自朱文华《胡适评传》,重庆出版社,1988,第29页;《四十自述》,第118—131页。

  [62] 《四十自述》,第125—135页;胡适日记,1915年2月11日、8月18日。

  [63] 胡适日记,1915年8月28日、9月2日,1914年1月29日;《四十自述》,第161页。

  [64] 《四十自述》,第165—175页。

  [65] 胡适日记,1926年8月23日及所附根内特同年3月5日致胡适信。

  [66] 胡适日记,1910年2月9日。

  [67] 《爱国》,《竞业旬报》第34期,转引自周明之《胡适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选择》,第28—29页。

  [68] 《谈话录》,第243页。

  [69] 《胡适致母》(1908年7月31日、1910年6月30日),《安徽史学》1989年第1期,第72、75页。

  [70] 《年谱》,第18页;《胡适致母》(1909年9月13日),《安徽史学》1989年第1期,第74页。

  [71] 《四十自述》,第162页;胡适日记,1910年1月25日;《年谱》,第21—22页。

  [72] 《胡适致母》(1910年6月30日、7月22日),《安徽史学》1989年第1期,第75、76页。

  [73] 《胡母致胡适》(1910年9月),《安徽史学》1989年第1期,第76页。

  [74] 胡适日记,1911年1月30日。

  [75] 朱文华:《胡适评传》,第40页;《谈话录》,第182页。

  [76] 《四十自述》,第176—179页。

  [77] 胡适日记,1914年6月8日。

  [78] 《顾维钧回忆录》第1册,中华书局,1983,第521、109页。

  [79] 梁漱溟:《忆往谈旧录》,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第5—6页。

  第四章 留学:再造文明的准备

  余英时师说,胡适在美国留学的七年“是他一生思想和志业的定型时期”。[1]以今日的后见之明看,胡适选择的志业就是要为中国再造文明;而七年的留学生活,就是为其后来的志业做准备。这对胡适而言,是非常清晰地有意识而为之的。要解读他在这段时间所形成的思想,不仅要细绎其文本,还要如陈寅恪所说,“旁采史实人情,以为参证”,从考察他的美国生活经历开始。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