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民国人物传记_郭德宏【完结】(374)

  就这样,以6期为一卷的《新青年》,自5月1日出满七卷后,由于改为自办和胡适等北京同人不供稿,作为月刊的它,停了三期。而恰恰在这三个月中,陈独秀完成了由文化救亡到政治救亡的转变,由民主主义者到马克思列宁主义者的转变,并由酝酿建立共产党到正式成立中共上海发起组。因此办刊的经费和稿源的问题也总算解决了。因为,自第8卷第1号开始,《新青年》成了发起组的理论机关报,经费自然由带着经费来的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支付了,而撰稿和编辑的基本力量也逐渐被发起组的成员所取代。对胡适等北京同人的继续怠工,满怀希望和热情的陈独秀也渐渐失望了。这可以从7月2日陈独秀给高一涵的信中看出。

  信中说:“《新青年》八卷一号,到下月一号非出版不可,请告适之、洛声二兄,速将存款及文稿寄来。兴文社已收到的股款只有一千元,投股的事,请你特别出点力才好。适之兄曾极力反对招外股,至今《新青年》编辑同人无一文寄来,可见我招股的办法,未曾想错。文稿除孟和夫人一篇外,都不曾寄来,长久如此,《新青年》便要无形取消了,奈何!”[138]

  有意思的是,这封信用的信纸,上有“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印刷体口号,下有“劳工神圣社制”的标记。这与文中提到的“兴文社”一样,似乎是一种人为的动作,在于掩饰俄国人维经斯基出资办杂志的真相。因为,若让胡适等人知道《新青年》现在在拿卢布“自办”,那陈独秀还有何脸面做人。

  直到此时,陈独秀还想最后争取胡适等人。8月2日,第8卷第1号的稿子凑齐时,他又致函胡适,望其为第2号供稿,并点题说:“我近来觉得中国人的思想是万国虚无主义——原有的老子说、印度空观、欧洲形而上学及无政府主义——底总汇,世界无比。《新青年》以后应该对此病根下总攻击。这攻击老子学说及形而上学的司令非请吾兄担任不可。”[139]

  当时在思想上,无政府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对手。鉴于胡适反对空谈的“主义”中,包括无政府主义和马克思主义,陈独秀想引导胡只反无政府主义而保护马克思主义,使胡成为反无政府主义的同盟军,可谓用心良苦,却是对牛弹琴。胡适不予理睬,继续怠工。陶孟和则写信给陈独秀和胡适,提议办一日报,以《新青年》的“重要分子”为主体,多请外间专门家撰稿,主张以“稳健”为得。初拟办法为:“(一)专门问题请专门家担任。(二)终年不停刊。(三)社论等皆署名。(四)无‘法律编辑’,由同人中之一人立案负责。(五)扩张通信一栏,取为舆论之参考。(六)同人除必不得已外,暂不支薪。”[140]

  此议显然有取代《新青年》之意,无论就私(陈独秀个人)还是就公(上海发起组),陈独秀都不可能答应,故而未见他对此有何答复。而由于北京同人的继续怠工,陈独秀不得不正式吸收上海发起组成员加入编辑部。12月1日,《新青年》第8卷第4号出版后,他写信给北京同人,报告现在编辑部新加入沈雁冰、李达、李汉俊,主要编辑工作仍由陈望道负责,并告他本人不久将南下广州。

  但这时陈独秀还想维持与北京同人的联系,甚至不惜迁就他们的意见。12月16日他赴广州工作前再次致函胡适、高一涵,说:“《新青年》色彩过于鲜明,弟近亦不以为然。陈望道君亦主张稍改变内容,以后仍以趋重哲学文学为是。但如此办法,非北京同人多作文章不可。近几册内容稍稍与前不同,京中同人来文太少也是一个原因。”信末提到:“南方颇传适之兄与孟和兄与研究系接近,且有恶评……我盼望诸君宜注意此事。”[141]

  这一下如捅了马蜂窝,在北京同人中引起强烈反响。胡适接到1日的信后就给大家传阅,并提示《新青年》已不准邮寄;接到16日信后,他更是火冒三丈,回信答辩与研究系首领梁启超等近年思想见解一直相左,责怪陈独秀竟然相信谣传。

  但是,陈独秀还不知北京方面这些反应,仍在1920年12月21日从广州致函高一涵与胡适,报告17日从上海动身,昨天到广州,“此间倘能办事,需人才极多,请二兄早为留意,一涵兄能南来否?弟颇希望孟和兄能来此办师范,孟和兄能来此办工科大学,请适之兄向顾、陶二君一商……我十分盼望杜威先生能派一人来实验他的新教育法,此事也请适之兄商之杜威先生”。[142]

  显然,这时的陈独秀认为《新青年》的事,对胡适等北京同人已经没有什么可说了,而由于应广东省长陈炯明聘请到广州来办教育,就专力思考广东的教育建设了。殊不知,北京同人对此根本不感兴趣,反而对办《新青年》事,如上述的陈独秀那样,十分热心起来了。所以,陈独秀的这封信,有点“对牛弹琴”。

  与此同时,北京同人开会讨论《新青年》办法,陶孟和以英文名“Turexy”给胡适一纸条,赞成第三种办法——“停办”《新青年》,并劝胡不要对陈独秀说的他俩与研究系接近的话而生气:“仲甫本是一个卤莽的人,他所说那什么研究系底话,我以为可以不必介意。我很希望你们两人别为了这误会而伤了几年来朋友底感情。你以为然否?”但在此纸条纸边又轻蔑地补充说道:“广东、上海,本来是一班浮浪浅薄的滑头底世界。国民党和研究系是‘一丘之貉’。我想,仲父(应为‘甫’,原文如此——引者)本是老同盟会出身,自然容易和国民党人接近,一和他们接近,则冤枉别人为研究系的论调,就不知不觉地出来了。”[143]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