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民国人物传记_郭德宏【完结】(375)

  1921年1月3日,胡适把各人意见归纳起来复函陈独秀,解决《新青年》“色彩过于鲜明”的办法有三:(一)听任《新青年》流为一种特别色彩之杂志,而另创一个哲学文学杂志;(二)移北京,并发表声明“不谈政治”;(三)停办(此为陶孟和提出)。此信发出后,鲁迅并代表周作人声明,三个办法都可以,“而第二办法更顺当”,宣言“不谈政治,我却以为不必”。胡适再次致函陈,强调移北京有两种办法:不发表宣言或发表宣言不谈政治。[144]

  很显然,这是对陈独秀的最后通牒。前两种都意味着分裂,第三种是瓦解,而陈独秀还想维持。所以,他接信后很生气,1月9日,立即回复,并异乎寻常地写了致适之、一涵、慰慈(张祖训)、守常、孟和、豫才(鲁迅)、启明(周作人)、抚五(王星拱)、玄同九人信,对“不谈政治”极为不满,认为“另办一杂志”的主张是“反对他本人”,声明胡若另起炉灶,“此事与《新青年》无关”,逐条答复了三种办法:

  第三条办法 孟和先生言之甚易,此次《新青年》续出弟为之甚难;且官厅禁寄,吾辈仍有他法寄出与之奋斗,销数并不减少。自己停刊,不知孟和先生主张出此办法的理由何在?阅适之先生的信,北京同人主张停刊的并没有多少人,此层可不成问题。

  第二条办法 弟虽离沪,却不是死了,弟在世一日,绝对不赞成第二条办法,因为我们不是无政府党人,便没有理由可以宣言不谈政治。

  第一条办法 诸君尽可为之,此事于《新青年》无关,更不必商之于弟。若以为别办一杂志更无力再为《新青年》做文章,此层亦请诸君自决。弟甚希望诸君中仍有几位能继续为《新青年》做点文章,因为反对弟本人,便牵连到《新青年》杂志,似乎不大好。[145]

  但陈独秀还是想维持北京同人,所以在信后又附言:“前拟用同人名义发起新青年社,此时官厅对新青年社颇忌恶,诸君都在北京似不便出名,此层如何办法,乞示知。”

  胡见信后颇感委屈,认为“独秀答书颇多误解”,“我并不反对他个人,亦不反对《新青年》”。因陈生气,他出于多年来对陈的真诚情谊和尊敬,以及他的宽宏胸怀,表示很愿意取消“宣言不谈政治之说”,取消“另办一杂志”的主张,单提出“移北京编辑”一法,并以趋重哲学文学为是。他并抱怨《新青年》“此时在素不相识的人手里”,“差不多成了《Soviet Russia》(即苏维埃俄罗斯——引者)的汉译本”。

  这里,胡适再次表明他之所以仍坚持《新青年》的文化运动方向,坚持哲学文学的内容,主要矛头还是指向马克思主义和苏维埃,反对《新青年》落到陈望道等上海共产党人手中而成为共产党的机关报。于是,北京同人又开会表决。1月26日,胡适整理表决结果:

  赞成移北京编辑者:慰慈、一涵、守常;

  赞成北京编辑,但不必强求,可任它分裂成两个杂志,也不必争《新青年》这个名目:豫才、启明、玄同;

  赞成移北京,如实不能则停办,万不可分为两个杂志,致破坏《新青年》之团结:抚五、孟和。[146]

  当时钱玄同比较厚道,力挽新文化阵营分裂,他致函胡适,恳切地说:《新青年》的“停办之说,我无论如何,是绝对不赞成的,而且是我们不应该说的。因为《新青年》的结合是彼此思想投契的结合,不是办公司的结合。所以,思想不投契了,尽可以宣告退席,不可要求别人家不办。换言之,即《新青年》若全体变为苏维埃俄罗斯的汉译本,甚至于说这是陈独秀、陈望道、李汉俊、袁振英等几个人的私产,我们也大可说陈独秀等办了一个‘劳农化’的杂志,叫做《新青年》,我们和他全不相干而已,断不可能要求他们停办。”[147]

  钱玄同致胡适信

  实际上,当时北京诸人也不可能让上海的《新青年》停办。至此,新文化阵营终于四分五裂。

  胡适对布尔什维克主义绝不妥协的态度显然也刺痛了陈望道等上海编辑人员。1月15日,陈望道给胡适一封明信片,很生气地表示:“新青年内容,我不愿意多说话,因为八卷四号以前我纯粹是一个读者,五号以后,我也只依照多数意思进行。”[148]胡适还给他一封明信片,表示他争持的不是何地何人编辑,而是办报方针。他直率地说:“我不是反对你编辑《新青年》,而是反对你把《新青年》作宣传共产主义之用。”陈望道在给周氏兄弟(鲁迅和周作人)的信中也旗帜鲜明地表示:“我也不想要在《新青年》上占一段时间的历史,并且我是一个不信实验主义的人,对于招牌,无意留恋。不过适之先生的态度,我却敢断定说,不能信任。”信还指出胡适不做文章,又企图支配《新青年》,表示与胡适等人“早已分裂,不能弥缝”。“上海广大同人及一般读者”对周氏兄弟支持《新青年》——“病中也替《新青年》做文章”——表示感谢。“办《新青年》不能靠胡适,要靠你(鲁迅——引者)。”[149]

  可见双方分歧之深刻,分裂已成不可挽回之势。陈独秀只得接受这个现实。1921年2月15日,他致函胡适:“现在《新青年》已被封禁,非移粤不能出版,移京已不成问题了。你们另外办一个报,我十分赞成……但我却没有工夫帮助文章。而且在北京出版,我也不宜作文章。”同时,他又致函周氏兄弟:“《新青年》风浪想必先生已知道了,此时除移粤出版,无他法。北京同人料无人肯做文章,唯求助于你们两位。”[150]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