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民国人物传记_郭德宏【完结】(659)

  (一)承认在苏联有一反党的小组织存在,其名称为联合会(互助会)。其分子为军校与大学学生中的青年团同志和党员。该组织虽带有表面上工会的名义,但是毫无疑义的含有政治上的性质。

  (二)认为参加该组织的分子未表现很明显的政治目的,但倾向于拥护中共以前的机会主义的指导……

  (三)该组织现已吸收那些最动摇的少共团员和党员(特别是对于中国问题和联共问题为反对派的分子)加入其内,甚至不拒绝与右派国民党员发生直接的关系。

  (四)认为用党的纯粹教育性质的方法,对于该组织已用尽了。这些同志未曾利用党部给他们的可能,以公开承认自己的错误,停止活动,解散组织……因此本会认为必须经过相当的机关,采用组织上与法律上的办法,以达肃清此组织之目的。

  (五)委任米夫和米利斯二同志起草一详细信致中国学生所在学校的党部,该信中应说明该组织的历史和行动、及其有害的性质……同时委任米夫同志与相当机关发生关系采取相当办法以肃清该组织.

  (六)党部根据此信除相当机关的组织办法以外,应依自身方面的路线采取办法以肃清该联合会在学生中的影响,且对各个参加者为党纪上的处罚。

  这是自“江浙同乡会”事件发生以来,共产国际、中共代表团和苏联有关部门正式提出的第一次处理意见和为事件定性的决议。由于会议明确认为“江浙同乡会”是一个秘密的反党性质的小组织,因此它所采取的处置方法,不仅仅是党纪上的,而且还准备动用专政机关给以制裁。[119]

  4月18日 与张闻天等合译《武装暴动》(俄文)一书。

  关于这本小册子,张闻天在后来整风笔记中曾说:是王明“将国际关于各国武装暴动经验的几篇文章用米夫名义要我们帮他翻译,他自己却为这本小册子写了一篇序”。[120]但张培森主编的《张闻天年谱》说该书作者为戈列夫与达谢夫斯基。全书共分六部分:(一)第二国际与暴动;(二)暴动的条件、时间的选择;(三)组织暴动之正确的例子;(四)暴动之组织技术前提;(五)在工业城市内武装暴动之组织与技术;(六)在农业国中暴动之特点。这本中文小册子于同年在中山大学作为教材印行,并作为中共六大会议材料之一发给与会代表。[121]孟庆树根据王明回忆谈话整理的回忆录则说:这本小册子是苏联军事委员会第四局编的,除了总结上海三次起义和广州起义的经验外,还有关于俄国1905年12月和1917年10月革命的武装起义的经验以及德国和保加利亚的武装起义经验等论文。全部小册子都是由绍禹译成中文的。[122]

  4月~5月 王明在延安写的简历说自己在这期间任“中大翻译及联共党史教员”。

  5月16日 为他参加翻译、准备给中共六大代表看的《武装暴动》一书写《序言》。他在序言中首先说明:“序言的内容是想向读者说明下列两点的:(一)小册子中未曾充分说明的与暴动问题有关联的问题;(二)与中国革命现在阶段的暴力问题有联系的问题。”在第一点中,王明首先讲了巴黎公社失败的教训,然后讲述了总罢工和武装暴动的关系。第二点是序言的重点,共讲了五个问题:1.关于武装暴动本身的问题;2.关于游击战争问题;3.论土匪;4.在军队中的工作;5.关于党员军事化、武装工农建设红军的问题。他不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提出和论证问题,而是以共产国际文件为立论基础,因此,他在中国革命低潮时,得出“目前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和实现群众的武装暴动”的结论。他写道:“党应准备应付新的广大的革命浪涛的高涨;党对这新高涨的革命浪涛必须的任务,便是组织,实现群众的武装暴动”,这是1928年共产国际执委会第九次扩大会议对于中国问题的决议案上特别指明的。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目前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和实现群众的武装暴动。为了实现这一主要任务,王明提出必须纠正下列三种“错误倾向”:1.“原则上反对暴动的倾向”;2.“儿戏暴动的倾向”;3.“过于重视军事行动和不相信群众力量的倾向”。序言中还反复强调城市中心论,说农村的“游击斗争必须与工业中心的暴动相联合”,“我们应当把这种斗争与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工人阶级的武装暴动联贯起来,应当把它与为社会主义而战的光荣斗争衔接起来”。

  《传记与回忆》说:米夫和别尔珍叫绍禹为他翻译的《武装暴动》小册子写篇序言,介绍和解释小册子的内容。这是绍禹第一次用俄文写军事问题的论文。序言稿写好后,道格马罗夫同志看后,只改了几个字的字尾,并和米夫说:“哥鲁别夫(绍禹)写得这样好,我简直分不出那里是列宁说的和那里是他说的。”米夫看后,也说他没有意见,又交别尔珍看,看后也说写得好,他没有什么意见。这是第一次用“韶玉”笔名写的。小册子先用玻璃板印刷了二百多份,给六大代表作参考,六大以后,上海中央又铅印了。

  《写作要目》说:“这本书是共产国际东方书记处请苏联军事机关编写的,为中共六大代表用的。由绍禹译成中文后,两有关机关领导同志决定由绍禹写一篇序言,介绍马列主义关于武装暴动问题的基本论点和该书内容。先由莫斯科玻璃板印刷,后由上海中共中央铅印。此篇序言写好后,曾交道格马洛夫同志先作技术校阅,然后由米夫和柏尔逊同志先后校阅批准付印的。这序言是作者第一次用俄文写的论文。”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