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民国人物传记_郭德宏【完结】(68)

  * * *

  [1] 胡适日记,1917年3月8日

  [2] 胡适日记,1921年4月30日。

  [3] 余英时:《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第24页;《口述自传》,第137页;唐德刚:《胡适杂忆》,第98页。

  [4] 本段与下段参见胡适《历史的文学观念论》(1917年5月),《胡适文存》卷一,第45—49页;胡适日记,1921年7月3日、6月3日。

  [5] 《谈话录》,第66页。

  [6] 参见胡适《白话文学史》上卷,新月书店,1928,“引子”。

  [7] 《谈话录》,第131、242页。

  [8] 《谈话录》,第23、240、66页;唐德刚:《胡适杂忆》,第70页;《四十自述》,第123页。

  [9] 胡适日记,1915年7月10日、8月18日。

  [10] 胡适:《逼上梁山》,收入曹伯言选编《胡适自传》,黄山书社,1986,第111页。关于胡适思想中把一切学术思想以至整个文化都化约为方法的倾向,余英时师已有详论,参见《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第40—44页。

  [11] 胡适日记,1914年7月7日。

  [12] 本段及下段参见胡适日记,1915年8月26日、6月6日,1914年9月13日;胡适《逼上梁山》,第104—105页;《口述自传》,第137—140页。

  [13] 《谈话录》,第280页;胡适日记,1914年9月13日、1911年8月25日。

  [14] 《口述自传》,第141—146页;胡适日记,1916年2月10日。

  [15] 胡适自己的叙述则参见《逼上梁山》全文(第104—132页)和《口述自传》第七、八章。

  [16] 《梅光迪致胡适》(1916年8月8日),在《年谱》第52页和胡适日记1916年8月各有所记。

  [17] 胡适日记,1915年9月17、19、21日。

  [18] 胡适日记,1915年2月11日、1916年2月24日;《谈话录》,第280页。

  [19] 胡适日记,1917年6月所附“归国记”;周策纵:《论胡适的诗》,收在唐德刚《胡适杂忆》,第274—276页。

  [20] 参见耿云志《胡适研究论稿》,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第242—243页。

  [21] 胡适:《白话文学史》,第7页。

  [22] 本段及下段参见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1922年),《胡适文存》二集卷二,第192页。

  [23] 余英时:《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第26—27页。

  [24] 唐德刚:《胡适杂忆》,第90页。

  [25] 《口述自传》,第166页。应该指出,胡适的“最重要”是数个并列,而不是通常的唯一之“最”。

  [26] 余英时:《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第25页,陈独秀语也引在此。

  [27] 有兴趣的读者不妨参阅李孝悌《清末的下层社会启蒙运动》,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92。

  [28] 此文收入姜义华主编的《胡适学术文集·新文学运动》,中华书局,1998,引文在第239页。

  [29] 胡适:《归国杂感》(1918年1月),《胡适文存》卷四,第10页。

  [30] 《口述自传》,第229、166、163页。

  [31] 胡适日记,1921年6月3日;《口述自传》,第149页。

  [32] 《口述自传》,第164页;余英时:《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第13—14页。

  [33] 本书所用的是朱维铮校注《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第80页。

  [34] 胡适:《非留学篇》;胡适日记,1914年6月29日。

  [35] 胡适日记,1917年6月所附“归国记”。

  [36] 胡适:《五十年来之中国文学》(1922年),《胡适文存》二集卷二,第164—165页。

  [37] 胡适日记,1916年7月22、24日(7月30日补记)。

  [38] 《口述自传》,第164页。

  [39] Perry Link,Mandarin Ducks and Butterflies:Popular Urban Fiction in Early Twentieth-Century China,Berkeley & 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lia Press,1981.

  [40] 参见余英时《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第24、29页。

  [41] 《口述自传》,第164页。

  [42] 胡适日记,1917年6—7月之“归国记”。

  [43] 胡适日记,1912年10月30日。

  [44] 参见罗志田《胡适与社会主义的合离》,第19—24页,引文在第20、24页。

  [45] 参见《口述自传》,第43页注4;严复语转引自余英时《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第11页。

  [46] 《胡适致苏雪林》(1961年10月10日),引自《年谱长编》第10册,第3768—3769页。

  [47] 胡适:《我们走哪条路》,《胡适作品集》第18册,第16页;《口述自传》,第153页。

  [48] 钱玄同自署名的“通信”及化名王敬轩的《文学革命之反响》,《新青年》第3卷第6号,1915年2月;第4卷第3号,1918年3月。鲁迅:《呐喊·自序》,《鲁迅全集》第1卷,第419页。

  [49] 萧公权:《康有为思想研究》,汪荣祖译,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88,第374页;《谈话录》,第240、233页。

  [50] 陈独秀:《调和论与旧道德》(1919年),任建树等编《陈独秀著作选》第2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第46页;鲁迅:《无声的中国》,《鲁迅全集》第4卷,第13—14页;胡适:《编辑后记》,《独立评论》第142号,1935年3月17日,第24页。

  [51] 《口述自传》,第36页。

  [52] Ying-shih Yu,“The Radicalization of China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Daedalus,122:2(Spring 1993),pp.125-150.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