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不必读书目_刀尔登【完结】(18)

  麻烦的是,如果我们讨论古代的文章,不知道是拿文学的尺子,还是修辞的尺子去衡量。比如今天要说的韩愈,是一位修辞大家,但顶着文学家的帽子。如果去摘这帽子,好多人要不高兴,若在帽子下说事,又将对韩愈不恭,该怎么办?

  韩愈的诗,前人也不都觉得好,如王夫之说他的诗“以险韵、奇句、古句、方言,矜其饾辏之巧,巧诚巧矣,而于心情兴会,一无所涉,适可为酒令而已”。不过,韩愈的散体文章,极少有人说不好的。

  后世文人读古文,写古文,是高雅的事,其所谓古文者,不是典谟训诰,甚至也不是左国史汉,其根源,尤其是心法,倒在韩、欧那里。我们看一部《古文观止》,韩愈一个人的文章,收了二十多篇,再看今天大家用的成语,来自韩愈的,有一百多条,比来自《诗经》的还多,便知他的影响之大了。

  当年韩愈力倡古文,心中的对手,往近里说,是当时浮华的文风,往远里说,是六朝文字。韩愈不唯不喜六朝人的骈体,更不喜欢的,是六朝人士,在他看来,言不及大义,驳杂无方,用今天的话说,思想太不统一。韩愈写了不少端正人心的文字,但深思穷理,并非他的所长,在道统中,他只是个打手,比之孟子,犹远不如,讲起道理来,捉襟见肘;但在另一方面,他竟真做到了整肃文风,一于正道,实有秦皇汉武之功。

  六朝文字真的那么糟糕吗?远未见得。一部《文选》中,很有意思的文章,至少有几十篇。那么,韩愈及以后的“古文”里,能写到那么有意思的,有多少篇呢?照我看,一篇也没有。

  韩愈在文法修辞上下过苦功,深通拗折矫变之道,可以把一件家常道理,翻过来,掉过去,说得十分充分,不容辩驳,也可以把一件极无趣的事情,说得津津有味。那么,如果用来说有趣的事,岂不锦上添花?可惜的是,读韩文训练出来的人,能保有什么好趣味吗?我深表怀疑。韩愈使之臻于极致的是,无诗意也可以为诗,无趣味也可以为文,丁点儿道理也没有的,照样理直气壮地讲理。他的文体,简单地说,是庸人的救星。

  他自己也想写得有趣一些,而且颇为用力,诗如《嘲鼾睡》、文如《送穷文》之类。我读韩文,最怕读到他老先生“幽他一默”的地方,实在是尴尬。

  近古文人,不管有无想法,有无见识,有话可说或无话可说,随随便便都能作出一堆诗文来,或无病而呻吟,或病于甲而呻吟乙。这是训练来的功夫,应予致敬。如果确有事要写呢?—韩愈真正露出里子的地方,是他主撰的《顺宗实录》。这部书,在后世的评价不太高。甚如近人李慈铭者,痛骂《顺宗实录》,由骂文章而及于骂人,说韩愈“端人而急功名,俗儒而能文章者也”。

  我的看法相反。我觉得韩愈的作品中,《顺宗实录》(里面的文字并不都出自他手,但一大部分当是)是最好的。没有那么多的身段,朴实许多。他的日常文章,陈言虽少,陈意太多,所以写得大巧若拙,用力掩盖这样的事实:我其实没有什么可说的。

  古代文人,先是行为统一,然后是思想统一,最后连文风也几乎统一了。文风只是余事,只是证明文化阶层完成其最后的堕落,必在文化。古文即时文,考场外的八股。考场里的八股是不得已而作,考场外的八股,不能不作。明清间也有所谓文学革命,但恰如农夫梦见自己当了皇帝,无拘无束,想吃什么便吃什么,然而吃什么呢?想了半天,只想出个炸酱面。

  韩愈的文章写得好不好?好。要不要看?不看。好文章为什么不看?曰好文章不得其人而看,不一定是好事。他的修辞和文法,后人尽已继承,上过中学的人,当早熟悉了;没理搅三分的手艺,连没上过中学的人也早熟悉了,不用远远地跑到文公那里及门亲炙。

  不读四六

  我的意见是,当代人,不要用文言文写整篇文章,就算是觉得腹中的学问多得装不下,溢到了嘴里,宁可强咽回去,也别干那荒唐事。至少,要做到三不写。家里但凡还有一斗米,不要写;就算是家里断粮了,没人拿枪指着脑袋,不要写;就算是家里没米了,且有人拿枪逼着,但写起来踉踉跄跄,捉襟见肘,那就死也别写。

  近年高考作文,有用文言的,虽然七窍只通六窍,也博个满堂彩。看来,在许多人心目中,文言文是“贵族文体”。但这死去的书面语,太难鼓捣,不是多看两遍《聊斋》,就能有心得的;一不小心,画虎不成反类犬,贵族没当上,倒成了门外的小厮,岂不亏哉。年轻学生好奇,不能责备,有身份的作家学者,则应小心,哪怕是事有不得已,也当另想别的应对,以免写出“重重悲欢归于枫叶,滔滔故事凝于静穆”、“高山仰止,焉敢班门弄斧;名楼扩建,确需新手操觚”这样歌词不像歌词、广告不像广告的句子。这两例都是对偶句子,后一个更是四六句的格式;北朝的魏收说过,“会须作赋,始成大才士”,但那是一千五百年前的事,如今文体繁多,要谀时颂圣,法门千千万万,何必非得用文言呢,何必非得用骈体呢,写成这样,岂不是不着四六?

  四六是骈体的另一个名字,因为多用四字或六字句,自南朝的徐陵、庾信之后,更是习用四六句间隔作对,便如前面“高山仰止”那个例子。骈体文,因为太讲究形式,从唐朝以来,一直是批评的对象,以致现在的学生,只知韩柳,不知有徐庾。赋体文章,中学课本里是有的,但据我所见,选的多是宋人改革文体之后的赋,如《秋声赋》、《赤壁赋》之类,虽然有些对偶和押韵的句子,本质上还是散体。作为魏晋南北朝主流文体的赋,毕竟是一代之文学,在课本里却不怎么有。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