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陕北民歌艺术初探_王克文【完结】(66)

  ① 寻门户,陕北将去某家串门会亲友叫“寻门户”,也叫“过事情”见下条注释。

  ② 过事情,陕北将过“红”、“白”事,给小孩过满月,给老人祝寿等统称“过事情”。

  政治、经济、文化、地理及自然条件等方面,不但对民歌体裁形式的产生发生巨大影响,也对民歌的艺术风格发生着影响。如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开展之前,所产生的民歌大都是哀哀之声,而革命斗争开展后产生的民歌,其气势就高昂、雄壮多了,调子明快多了。自然环境的影响也是这样。陕北山大沟深,山包连绵起伏,加之水土流失严重,一般的山都裸露着黄土岩石,稍有一点风,便要起土,特别是春夏两季,大风刮来,黄天黄地,遮天蔽日,而它的民歌也就有着一股土溜溜的味儿;陕北的山包与山包之间相距较远,过去劳动生产多以个体为主,人们平日隔沟交谈都是放开嗓门,一字一拖腔,须好半天才能传入另一人的耳朵里,这就使得陕北民歌的曲调有了一种高昂、悠扬、一字

  两字一拖腔的特点。假如把轻柔的江南民歌拿来在陕北大山里唱,那细腻之声有谁能听得清呢?反之,到江南一带的稻田里去唱陕北民歌,那“拦羊嗓子回牛声”也会吓人一跳的。

  陕北所处的地理位置对陕北民歌的风格也有着一定的影响,这一点在曲调方面反映较明显。如三边、神府一带的民歌就带有爬山歌的味道,延安以南,特别是黄陵、宜君一带的民歌又带有关中民歌的味道。语言也极为接近,如黄河沿岸,特别吴堡、佳县一带的民歌,山西腔就很浓,甚至一些歌原本就是山西民歌,只是传进来后被加工改造了。

  陕北民歌每一体裁、形式的发展变化,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几千年来,随着岁月的推移和时代的变迁,人民往往根据不同的需要而改填着新词、修改调整着曲调,以适应新的生活内容,民歌就这样世世代代不停地更新变化着。仅从人所共知的《东方红》这首歌中,我们就可以寻找到这种变化的踪迹。

  《东方红》原名叫《移民歌》。一九四三年,民间歌手李有源创作了《移民歌》的第一段:“太阳升,东方红,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生存……”。不久,佳县移民队在向延安进发的路上,担任副队长的李增正(李有源的侄子)唱起了这首歌,随后,大家你一句我一句地凑了一路,创作了这首《移民歌》:

  山川秀,天地平,

  毛主席领导陕甘宁。

  迎接移民开梢林呼儿咳哟,

  边区遍地是黄金。 ……

  后又改为现在的《东方红》。而《移民歌》又是在《骑白马》这首歌的曲调上填的新词。《骑白马》产生于抗日战争初期,集中反映了陕北人民一心抗战的决心。

  荞麦花,红登登,

  咱二人为朋友为个甚?

  三哥哥当了八路军,

  一心去打日本。

  ……

  骑白马,挎洋枪,

  三哥哥吃了八路军的粮,

  有心回家看姑娘,

  打日本顾不上。

  而这首《骑白马》又是在传统民歌《谁也不能卖良心》的基础上改填的新词。原歌是这样的:

  煤油灯,明又明,

  红豆角角双抽筋。

  红豆角角双抽筋呼咳哟

  谁也不能卖良心。

  从一首纯粹的情歌,到歌颂党的领袖的《东方红》,短短的十多年间就几经变化,由此可见民歌与生活的关系之紧密以及民歌繁衍之迅速了。

  内容的不断丰富,又反过来促进了音乐曲谱的变化和发展。如《揽工调》采用的是《哭五更》的曲调,后者是写一个不务正业的男人的妻子在夜间哭怨丈夫的事,音乐凄苦委婉。而换为《揽工调》词后,音乐马上增强了力度,有力地抒发了揽工汉悲愤之情。曲谱旋律虽没变,但音符的增减和变化还是很大的。另如有名的《高楼万丈平地起》,以豪迈的气势表达了人民对边区生活,对党的热爱之情。但谁能想到,它竟是应用《光棍哭妻》的曲谱呢?

  陕北民歌的构成,大体可分为外地传入的、文人们创作修改的和陕北土生土长的三种类型。

  陕北交通极为不便,人口流动量小。外地民歌的传入,主要靠两种人:一是商人,二是士兵。由于手工业落后(那个时候的陕北根本没有工业),人民生活的某些用品要靠外地输入,如棉花、棉布、钢针、茶叶、纺织品等。这样一来,奔走于陕北与山西、关中和其他地方的商人就为数不少。这些商人除将货物自己开铺面出售外,多半还是转给货郎出售。这些商人带来了外地的商品,也带来了外地的民歌,并通过货郎、脚夫之口传入民间。靠士兵传入是怎么回事呢?陕北自古以来就是边关要塞,历来有重兵把守。这些士兵来自各地,自然也带来了各地的歌,每当他们思念故乡、思念亲人时,民歌这个“乡音”便成了他们最忠实的旅伴和朋友。如此,外地的歌子也就逐渐传入了民间。陕北并无茶树,而采茶类的民歌却在陕北民歌中出现,就是这个原因。有人试图从陕北地理和自然的沧桑变化的角度来解释此现象,看来是徒劳无疑了。另外,据传明末清初,居住在江浙、特别是金陵一带的大官宦、大富豪被清政府合家带口流放于陕北北部,并在那里扎了根。这大概也是大量外地民歌流入陕北的一个渠道吧?如《下荆州》、《苏州请客》等。这些民歌虽然为数不少,但在陕北民歌这庞大的“阵营”面前,总还是微小的,加之这些歌反映的是另一个“世界”的生活,所以并未对陕北民歌的艺术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