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南怀瑾大师的24堂国学课_张笑恒【完结】(27)

  身在这个信息来源复杂而又层出不穷的社会,我们必须要有自己的判断力,否则就会湮没在众人的声音之中。面对各种信息,我们的内心要像山一样岿然不动,无论风有多劲疾,都不能动摇自己分毫。

  心有主见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论语·先进》

  孔子说:“仲由弹瑟,为什么在我这里弹呢?”孔子的学生们因此都不尊敬子路。孔子便说:“仲由嘛,他在学习上已经达到升堂的程度了,只是还没有入室罢了(即还不精通)。”

  孔子见子路弹瑟,于是说:“子路啊!他对于鼓瑟,还没有入门呢!”这是对子路弹瑟水平的客观评价。而孔子的学生们听到这个批评,就不敬重子路了。这就看出群众的心理是盲从的。因此南怀瑾先生说,真正头脑冷静的人,对任何事情的看法不跟着别人转变,而用自己真正的智慧、眼光来看一件事、看一个人。

  从南怀瑾先生的论述中,可以引出一个自信心的问题。很多人都是缺乏自信心的,因此对自己的能力存在怀疑,总是不能确信自己有哪一方面的能力,结果别人的随便一句话都会改变他的人生。事实上,这个世界上最了解自己的水平和能力的人就是自己,我们不应该因为别人一句否定的话,就随便改变自己原本的主张。

  第16章 培养自主意识(2)

  有一种奇怪的虫子,叫列队毛毛虫。顾名思义,这种毛毛虫喜欢列成一个队伍行走。最前面的一只负责方向,后面的只管跟从。生物学家法布尔曾利用列队毛毛虫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诱使领头毛毛虫围绕一个大花盆绕圈,其他的毛毛虫跟着领头的毛毛虫,在花盆边沿首尾相连,形成一个圈。这样,整个毛毛虫队伍就无始无终,每个毛毛虫都可以是队伍的头或尾。每个毛毛虫都跟着它前面的毛毛虫爬呀爬,周而复始。直到几天后,毛毛虫们被饿晕了,从花盆边沿掉下来。

  毛毛虫的失误就在于它们不相信自己,不认为凭借自己可以走出那个圈子,盲目地跟从别人。

  很多年轻人依然在重复着这样的事情。因为年轻,所以不相信自己有独当一面的能力,即使对某一件事有自己的看法和主张,也会因为别人的一句话而放弃。事实上,别人的不一定对,自己的也不一定错,我们为什么不能坚持自己的主张,而非要听从别人的呢?

  在这个世界上,有时对与错没有明显的界线,尤其是在特殊的环境下,错有可能会变成对,对也有可能会变成错。对与错的评价标准存在于我们的心中。只要我们内心认为是错的事情,那就是错的,认为是对的事情,就是对的,尤其是在道德标准失去约束力的时候,我们内心的道德标准才是真正评判一件事是否应该做的标准。

  明朝着名学者许衡小的时候,有一次跟一群小朋友去荒郊野外游玩。

  大家在一起玩得很开心。由于当时是夏天,天很热,没过多久,大家就觉得口渴了。正好路旁边有一棵梨树,于是,大家便争相前去抢摘梨子。

  大家都吃得很开心,只有许衡一人坐在那里一动不动。有人就很纳闷地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梨子,他却淡淡地回答说:“不是自家的东西,不能随便摘。”

  大家听了许衡的话都哈哈大笑,很不以为然地说:“现在是什么时候?兵荒马乱,许多人家死的死、逃的逃,这只不过是一棵没有主人的梨树而已,为什么不能摘来吃?不吃白不吃,你未免太傻了吧!”

  许衡一本正经地回答说:“这棵梨树或许真的没有主人,可是我们的心,难道也没有个主吗?一定要随心所欲偷吃不是属于自己的东西吗?”

  人活着要有自己的主张,这样才能形成独一无二的自己。然而在大多数人的身上,我们找不到主张,除了盲从别人以外,剩下的就是固执和偏见。

  我们的社会会形成一股又一股的潮流,很多人就是在这种潮流里随波逐流,漂到哪算哪,永远也没有自己的方向。主见对于一个人的人生来说意义重大。只有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才能拥有一个明确的人生目标和行为标准。心中有主见,在人生的路途中,才不会受到外界的干扰而焦躁不安,随时改变自己去迎合社会的暗潮。

  我们要知道很多时候社会的大众标准并不适合自己,旁人的行为准则也不应该用在自己身上,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也不一定中肯,因此我们没有必要因为别人的看法而改变自己的主张。没有主见的人,就像水中浮萍,始终没有扎根之处。这样随风而动的人生,也没有什么意义。

  不畏浮云遮望眼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论语·卫灵公》

  孔子说:“大家都厌恶他,我必须考察一下;大家都喜欢他,我也一定要考察一下。”

  孔子在这里讲到毁誉的问题,孔子认为对于一个人的认知必须客观地去考证,不能人云亦云。南怀瑾先生认为对于小的事情,有些学者、文人,学问很高,但也容易受情感的蒙蔽,容易冲动,于是在观察和判断方面,往往会出错。

  识人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古今中外因识人不明而悔恨终身的人多如牛毛。那么识人为何就这么难呢?很简单,因为很多人都是戴着面具生活的,他们因为种种原因,不得不将原来的自己掩藏,以面具示人。在面具的遮挡下,我们很难判定一个人究竟如何。

  同时,当我们对一个人进行评价的时候,很容易受到主观经验和情感的蒙蔽。跟自己亲近的人,我们总是会认为是好的,跟自己疏远的人,我们往往以为是坏的。殊不知我们的这种认识往往是有问题的。

  王莽在篡位之前,谁也没有料到他会是这样的一个人。王莽是汉元帝皇后王政君的侄子。王家是外戚,元帝去世后,成帝继位,王政君被尊为皇太后,王家从此风光起来。王政君的七个兄弟都被封侯,其中最大的王凤还被封为大司马、大将军。王凤掌了大权后,他的几个兄弟、侄儿都十分骄横奢侈。只有一个侄儿王莽,因为他父亲死得早,没有那种骄奢的习气。他像平常的读书人一样,做事谨慎小心,生活也比较节俭。人们都说王家子弟数王莽最好。

  王莽的表现深得王氏族人的喜爱。王莽在王政君面前表现得恭谨有礼,王政君非常高兴。王凤死后,他的两个弟弟继任大司马。最后,大司马的职位落到了王莽的手中。由于王政君的信任和充分授权,王莽实际上已经把持了朝政,但是在王政君面前,他还是表现得像以往一样。王莽执政期间实行的一些政策深得人心,在百姓中建立了威望,这逐渐助长了王莽的野心。

  直到王莽安排禅让大典,已经八十多岁的太皇太后王政君才意识到了王莽的狼子野心,但是为时已晚。

  苏轼曾经写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认为他不能看清庐山的样子,是因为他身在山中。其实这和看人是一样的,我们之所以不能认清一个人,是因为我们和他在同一个空间和时间内相处,因此不能看透那些遮蔽我们双眼的东西。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 南怀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