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吾师余秋雨_哈马忻都【完结】(71)

  毕业这么多年了,和您相识相处时的一些情景,还经常在我脑海里闪现。

  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的春风给中国文化界带来了勃勃生机,各地文化部门纷纷举办各种文化讲座,掀起了一股学习的热潮,人们渴望知识,追求知识,恨不得将在“文革”中损失的时间,在一夜之间夺回来。这时候,四川省、成都市文化界也举办了一系列的讲座。一天,听说上海戏剧学院来了一位老师,讲戏剧理论。说实话,虽然当时我在市文化局工作,但由于大学时期学习的是音乐,所以对戏剧了解不多,也谈不上喜欢不喜欢,似乎更喜欢听一些古典文学方面的讲座,所以对这次讲座没有抱太大的兴趣。但正因为在文化局工作,出于工作的关系,领导让我们年轻人有时间都去听听课,学习学习。听讲座的时候,才发现老师很年轻,大概三十多岁(在这以前开讲座的老师一般都有五、六十岁,讲古典文学的年纪更大一些)。但是这位年轻的老师,课却上得这样地有趣。我原以为戏剧理论深奥枯燥,比较难懂。却不知戏剧理论课,可以讲得如此生动有趣,如此魅力无穷。整个下午,我觉得就像在一个美丽的艺术宫殿里自由地遨游,我被深深地吸引住了。

  秋雨老师的讲座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那天,听课的人特别的多,连教室过道也坐满了人,教室外面还站了许多人。尽管人很多,但是课堂秩序特别地好,完全没有以往文艺界开会时的那种嘈杂。这次讲座受到了空前的欢迎,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几乎一夜之间,成都市戏剧界都知道了余秋雨这个名字。从那次以后,余秋雨这个名字便印在了我的脑子里。余秋雨这个名字也在成都市、乃至四川省文艺界开始传开,越传越响。以后,秋雨老师您到成都来讲学,听众的层面也逐渐扩大。从文艺界扩大到一般的学生和市民,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从那时起,我开始对戏剧有了全新的认识,有了极大的兴趣,进而产生了报考戏剧理论研究生的想法。

  1987年9月,我考上了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戏剧历史及理论专业研究生,成为了秋雨老师的学生。

  回想起来,这段学生生活,真是使我获益匪浅。在读研期间,我记得余老师从不上小课,每次上课,总是在学院的小剧场上大课。您上课的消息总是不胫而走。听课的,除了戏文系的学生,还有表演系、导演系、舞美系等系的学生,上海市文艺界许多人也丢下手上的工作从很远的地方赶来旁听。您每次上课,小剧场里都座无虚席,就像是文艺界的一次聚会。最让我惊讶的是,您上课从不带讲稿,可是课却总是讲得栩栩如生,引人入胜。您的课总是新鲜独特,信息量总是那样大。听您的课就是一种艺术享受,就是一种理论上的升华,让人感到充实和惬意。

  记得一次到您的宿舍请教问题,见到您的书房里,四壁皆是书。您自豪地告诉我,书架是您自己设计的。为了节约空间,您把书架设计得很高,从地上一直顶到屋顶。您的书门类十分齐全,从社科大的分类来看,就有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经济、法律等等。让我十分惊讶的是,这里有很多的新书,这些新书都是本专业最前沿课题的最新研究成果,而且这些书似乎您都读过。我不明白的是,您哪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从多如牛毛的新书中淘出您需要的书来,还要一一阅读。因为我到书店淘书,常常是一天、两天无功而返。即使淘到需要的书,买回来也常常是无暇顾及,束之高阁,只有到了写东西需要时,才找出来阅读。从您的宿舍出来,我终于知道了您讲课成功的秘密,您平时知识的积累就像是一桶水,讲课时只是从桶里舀出一小瓢,所以您讲课是如此潇洒,如此生动,在旁人见到的这种表面轻松的后面,其实蕴涵着您许多辛勤的汗水和心血!

  秋雨老师,您好吗?(雷兵)(2)

  记得我刚到学院时,很多研究生都希望您能给我们开一个在校学习时的阅读书目。您应我们的要求,也开了这样一个戏剧理论的书目。但是您一再强调,不要拘泥于这个书目,要尽量扩大自己的阅读面。除了学习戏剧理论外,更要注意多读剧本,在阅读的过程中去领悟理论家总结出来的理论。特别要重视自己的第一感受,相信自己的审美能力。您还说,读研究生期间,首先应该将自己以前学习积累的知识进行一次认真的梳理,就如一间房子里,满地都是书,你要把它一本一本捡起来,分门别类地放到书架上。这样你就会清楚地知道自己

  拥有什么,还缺些什么。这种学习方法,使我在以后的学习中确实获益匪浅。

  记得我做毕业论文时,选择了几个题目,请教您哪一个题目更合适时,您说,首先,研究生的论文应该是选择本专业的前沿课题,而不是仅仅着眼于自己所熟悉的领域;第二,理论要回答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而不是回避;第三,对戏剧改革以及出现的变化,一定要抱一种支持的态度,哪怕现在这种改革还不成熟,理论思考还不成熟,特别不能从维持旧的理论体系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在做论文时,您不仅从观念上,从理论上,而且还从写作技巧上,从语感上,甚至具体的遣词造句上都给了我许多切实的指导。我印象特别深的是您给我改的一句话。在论文的一处,我的表述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您说这不是写学术论文的语言,像是工作报告,像是社论。从这以后,我特别注意自己表述的角度和用词的贴切。

  记得研究生毕业时,得知我将到党委宣传部门从事文艺宣传工作,您特意嘱咐我,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部门,是一个对当地文化事业发展有很大影响的部门。在那里工作,一定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要尊重作者的劳动,特别注意不要将自己的喜好作为判断作品好坏的标准,不要轻易地“枪毙”一个作品。这些对我以后的工作确实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回想读研究生的日子,我真的感到非常幸运,十分愉悦。在这里,我要再一次地说,谢谢您,秋雨老师!再一次说,谢谢您,我永远尊敬的老师!

  敬礼!

  您的学生:雷兵

  2003年12月3日

  大哉师门 愧哉弟子(宋继高)(1)

  一、 复旦园遇秋雨师

  余秋雨先生执教二十多年,足迹遍天下,讲坛也设到了海内外。听过他授课、讲座的人不计其数,就广义而言,他的学生可以数十万计,在当代学人中只怕无人能出其右,堪称桃李满天下。

  不过,就学院派对师生关系的严格定义而言,经余秋雨先生一手带出的本科生大约也就数百人,而经他亲手调教出的研究生、博士生就更少了,至今不过十余人。三生有幸,我不仅成为这十几个门生中的一员,还因缘际会,竟做了他的第一届研究生。

  其实,在进秋雨师门下之前,我就已经当了他半年学生了。1986年上半年,也是我在复旦大学中文系读本科生的最后半年,我所在的8211班开了一门选修课——戏剧美学,任课老师是来自上海戏剧学院的余秋雨先生。说来惭愧,当时我除了看过话剧《人生》、《天才与疯子》,读过莎士比亚、曹禺、郭沫若的几个剧本外,对戏剧完全是个门外汉,甚至连秋雨先生的大名也没听说过。我对戏剧并无兴趣,而吸引我的选修课又很多,我本来不打算选修戏剧美学的。同寝室的翟宝海同学读过余先生的书,对秋雨师的生花妙笔赞不绝口,极力怂恿我去听他的课。我将信将疑走进教室,吃了一惊,这是间能容百人的大教室,黑压压几乎坐满了人,我的同班同学有八十多人,几乎“倾班而出”都选了戏剧美学这门课,破了我们班选修课的记录。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 余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