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王羲之评传_郭廉夫【完结】(29)

  咸康七年(341 年),朝廷出于某种原因,由王允之接替王羲之江州刺史的职务,同时将王羲之召回建康,拟委以侍中或吏部尚书职务,王羲之"皆推辞不就"。他闲居江州七年,在这期间他潜心于书法艺术,故名声大振。一时间人们争相仿效,就连庾翼的儿辈也不例外,学习王羲之书风。庾翼在荆州得知后勃然大怒,在致部下的书中说:"小儿辈贱家鸡,爱野雉,皆学逸少书。"瘐翼自幼学习张芝草书,崇拜其书体,西晋书法学卫瓘,索靖,因推崇正统的张芝书体而名重一时,庾翼的章草正合时尚,所以颇受欢迎。庾翼称王羲之的行草是粗野鄙俗的"野雉",唯有章草才是正统的"家鸡"。王羲之的草书也是学张芝的,王羲之的章草写得很精采,《晋书·王羲之传》云:尝以章草答庾亮,而(庾)翼深叹伏,因与羲之书云:"吾音有伯英章草十纸,过江颠狈,遂乃亡夫,常叹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王羲之对章草与今草进行了认真研究,发扬两者的优点,摒弃了两者的不足之处。今草比较狂放,一笔连贯好几个字,不容易辨认学习,但它有流畅纵逸的优点。王羲之采用连续贯通的办法,保持今草的优点。章草有较浓的隶书笔意,书写也还较繁复,故不为王羲之所取,但章草不像"一笔书"那样难认难学,字的个体意识强。王羲之吸收了这一优点,发扬了单字的结构美。至于章草的较多波挑,则不在所学之列。王羲之改制过的今草,流畅遒逸,与章草的字字独立巧妙地结合起来,创造了具有极高艺术性又易于普及的新体今草书体。王羲之的今草书无论在用笔和结构上既合乎法度又富有变化,"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抄,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有人说王羲之草书如有墙壁一拓直下,气象宏伟。王羲之的草书,大多是尺牍书,都是率意而为,不加修饰,自然天成,随机应变,顺理成章,整篇书作,生动隽逸。今草书写起来迅速快捷,一气呵成,文字上下呼应,婉转妩媚,既快又美,故很快"大行于世"。王羲之的章草书作传世的仅存《豹奴帖》一件,今草书作以《十七帖》、《破羌帖》、《丧乱帖》(行草)最为著名。

  破羌帖

  《破羌帖》因第三行有《王略始及旧部》一语,故又称《王略帖》,此外还有《桓公至洛帖》、《桓公破羌帖》之称。

  米芾在《海岳名言》中曾说"一日不书,便觉思涩,想古人未尝片时废书也。??《桓公至洛帖》,字明意殊有工,为天下法书第一。"桓温的收复旧京洛阳是永和十二年(356)八月,帖中云"桓公至洛",所以书作所写时间经推断是在当年的秋季,当时王羲之已经辞官归隐了,但他仍关心国家大事,对于摧破羌贼,感到由衷的喜悦,《破羌帖》的字里行① 见《说文解字·叙》。

  间流露出振奋的心情。

  《破羌帖》共九行八十一字,结字峻美,笔意练达,笔法人神,骨肉相宜,"草书比之正书,要使画省而意存可于争让向背间悟得。"①《破羌帖》中的"破"。"禽"仅用两笔写出,笔画简略而形态俱存,特征明确。第一行和最后一行都有一个"今"字,但书写不同,第一行"今"字前的一字是"洛"字,笔画较硬,故"今"字,肉较多,写得较软。而最后一行的"今"字,考虑前后两字的用笔形态,故第一笔写得较硬,以两笔完成此字。这是基于章法和字与字之间对比关系考虑的,"画省"是总体要求并不是一概而论。如果每个字都平均对待笔,画极省略,势必通篇稀稀朗朗显得松散无力。《破羌帖》中的"虞"、"摧"则保留其较多的笔画以便与其他笔画少的字形成对比。

  "草书尤重筋节,若笔无转换,一溜直下,则筋节亡矣。"①《破羌帖》许多字筋节刻画都非常精采,"贼"字第一笔画近似乎直角笔、力劲健,笔势的转换穷极变化,"求之"两字垂笔特长,连笔而书,气韵生动。"适"字为断句的最末一字,字体稍大,有横断截流之势。

  丧乱帖

  《丧乱帖》、《二谢帖》、《得示帖》并裱于一轴,为白麻纸本。此帖中唐时流入日本,现藏日本皇室。其释文为: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虽即修复,未获奔驰,哀毒益深,奈何奈何!临纸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顿首顿首。关于此帖的写作时间目前无处查考,研究家们根据帖中所说的"先墓"、"修复"作出考证推断。王羲之家的先墓在何处,韩玉涛认为"先"不是指王羲之的父亲,他父亲的墓在临川,"先墓"而是指他祖父及以上人的墓,这些墓根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述在"临沂都乡南仁里"。"先墓"初"离茶毒",韩玉涛经过分析认为发生在晋室渡江前后,"再离荼毒"只有一次,即在永嘉十二年。

  琅玡临沂的先墓是由燕军"荼毒"的,而荀羡斩了王腾之后即"修复",所以断定《丧乱帖》是永和十二年八月所写。

  王玉池根据《宝晋帖》中的《旧京帖》(又名《先墓帖》)推断"先墓"在"旧京",即西晋的京城洛阳。永嘉五年六月刘曜陷洛阳后掘西晋许多陵墓,《丧乱帖》写于陵墓修复后。王羲之逝世前收复洛阳只有一次,即永和十二年桓温打败姚襄进入洛阳,并及时修复陵墓,故王玉池认为《丧乱帖》写于当年的十月前后。

  《丧乱帖》是人们熟知的名帖,为唐代响拓,摹填水平极高,反映了真迹的精神面貌。

  此帖书写的主要内容是"先墓再离荼毒","高"通"罹",遇难之意,先墓遇到极其残酷的灾难,引发了感情的波澜。起初情绪尚能控制,比较平静,字势凝重,工整。当写到"号慕摧绝"、"哀毒益深"时,悲痛与愤慨的心情难以抑制,便"痛不欲书"了;写到"痛贯心肝"时已"意不在字"① [清]刘熙载:《艺概·书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年第1 版,第143 页。① [清]刘熙载,《艺概·书概》。

  ② 《中国书法全集19·王羲之王献之二·作品考释》。

  了;写到"痛当奈何奈何"时便逸笔草草,连笔而书。在这里我们看到由行入草的全过程,正如韩玉涛在《王羲之(丧乱帖)考评》中所说:"中国一切书体中,只有草书是最抒情的。??无病呻吟,不能做草;情不浓郁也是写不好草书的。这个道理,在《丧乱帖》,又一次获得了证实。"从《丧乱帖》中可见雄强、浓郁的右军风骨,书帖的前两行有雄强、浓郁之美,后六行这种美被惨淡之美所代替了,这是由于感情变化使然,韩玉涛的论述是很有见地的。

  笔者认为,在书法上由行入草并不难,但如何处理,这并非单纯的感情的驱动和摧化所能奏效的,《丧乱帖》由行人草是一个渐变的过程,"痛当奈何奈何","奈何"两字写得很草,但只有前面一个字的大小看上去并不突兀,然后随着情绪的变化,草的成分逐步加大,到了最后两行已不见行书的踪影,全部变成草书了。观其全幅显得和谐统一。从表面看,王羲之信笔而书,并没有预先在布局上刻意安排,但以他的功力和修养一出手就包含许多成功的因素,这就是所谓的"功到自然成"。情况正如庾肩吾在《书品》中所说,在王羲之笔下:"或横牵竖掣,或浓点轻拂,或将放而更留,或因挑而还置,敏思藏于胸中,巧态发于毫钻??烟花落纸,将动风采,带字欲飞,凝神化之所为。"然而,对于王羲之来说,他虽有高深的修养和功力,如没有一股激情(浓郁的感情)也是不会产生这一珍品的。但对于一般书法家来说,感情不管怎样急剧变化,也不会挥笔写出传世之作,辩证法就是如此。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