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努尔哈赤评传_滕绍箴【完结】(97)

  公元一**三年(天聪八年),沙皇政府利用明、清两朝正在交替无暇北顾的时机,首次派遣了以波雅科夫为首的殖民军,侵入了黑龙江下游,并对当地的居民进行了野蛮的烧杀抢掠。公元一六五○年(顺治七年),也就是康熙帝出生前四年,以哈巴罗夫、斯捷潘诺夫为首的第二批沙俄殖民军,又侵入了我国黑龙江流域。他们占据中国达斡尔头人阿尔巴西的住地雅克萨,构筑堡垒,作为进一步侵略中国的军事基地。在波雅科夫、哈巴罗夫等先后南侵黑龙江的同时,沙俄还派遣军事人员越过贝加尔湖向东侵犯,并在中国蒙古族茂明安部的驻地尼布楚,构筑堡垒,作为进一步向黑龙江中下游扩张的军事基地。到公元一六七六年(康熙十五年),也就是“三藩之乱”爆发后的第三年,沙皇政府竟妄图乘清朝内乱,出兵中国,征服长城以北地区,其侵略气焰达到了极点。

  对于沙俄殖民者的侵略行径,虽然清政府和当地居民也曾给予不同程度的回击,例如:公元一**三年(崇祯十六年),我国黑龙江地区的各族人民,就开展了反击波雅科夫侵略军的斗争;公元一六五二年(顺治九年),清政府曾派遣部队讨伐过哈巴罗夫,并在乌扎拉村进行激战,公元一六五五年(顺治十二年),清政府派兵进行了围剿沙俄入侵者的呼玛尔之战;公元一六五八年(顺治十五年),清政府还指令驻宁古塔的都统沙尔虎达率领战舰四十七艘,在松花江口附近进行了全歼斯捷播诺夫部的松花江之战。但是,总的说来,在公元一六七七年(康熙十五年)以前,清政府与沙俄之间的斗争,在策略上还是以外交抗议为主。从公元一六七七年起,康熙帝越来越认识到,要想使东北边疆得到安宁,在进行外交斗争的同时,还必须选择时机,在军事上进行反击。

  公元一六八五年进行的第一次雅克萨之战,就是康熙帝在经过了多年准备之后,并选择了三藩已经平定、台湾业已统一的有利时机,对沙俄侵略者实施反击,并一举取得胜利的著名战役。

  康熙帝所以要对沙俄侵略者断然采取这次决定性的自卫斗争,是因为他深深认识到黑龙江、松花江一带,对清帝国的安危有着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这一点可以从康熙帝在一六八五年七月第一次雅克萨之役取胜后给大臣们下达的诏书中看得一清二楚。康熙帝对他们说:“即今征剿罗刹之役,似非甚要,而所关甚巨。罗刹扰我黑龙江、松花江一带三十年,其所窃据,距我朝发祥之地甚近,不速加翦除,恐边徼之民不获宁息。联自十三岁亲政,即留意于此”。在这次战役取得胜利后,康熙帝一方面对已经投降的俄军采取了听其去留的宽大政策,一方面则指示有关人员说:“雅克萨城虽克取,防御决不可疏”。果然沙俄侵略者乘公元一六八五年八月清军主动撤回之际,再次闯进雅克萨城,并修筑城墙,构筑工事,企图再次长期盘踞。于是在公元一六八六年(康熙二十五年)终于爆发了第二次雅克萨城之战。这年春天,康熙帝指令萨布素等将领统帅清军向雅克萨进军。同年七月至十月清军在雅克萨城与沙俄侵略军进行了持续三个月的激烈战斗,击毙了俄军头目图尔布青,给了沙俄侵略军以歼灭性的打击,最后俄军不得不被迫放下武器,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两国边界问题。

  公元一六八九年(康熙二十八年)八月二十二日,著名的尼布楚谈判正式开始。康熙帝派出了以索额图为首的清朝代表团与以果罗文为首的沙俄代表团进行谈判。早在这次谈判的前一年,康熙帝就严正指出,中俄冲突是由于沙俄侵略中国边境造成的。他说:“罗刹侵我边境,交战于黑龙、松花、呼玛尔诸江,据我所属尼布潮、雅克萨地方,收纳我逃人根特木耳等。及我兵筑城黑龙江,两次进剿雅克萨,攻围其城,此从事岁刹之原委也”。同时康熙帝还向清朝使团交待了与俄方谈判的基本原则。康熙帝指示说:“尼布楚、雅克萨、黑龙江上下及通此江之一河一溪,皆我所属之地,不可少弃之于鄂罗斯。”当谈判正式开始后,果罗文企图强迫清政府接受“两国以黑龙江至海为界”的要求。索额图在发言中重申了清政府的严正立场,指出沙俄入侵者必须退到色楞格河以西,尼布楚和雅克萨一带必须归还中国。由于沙俄使团顽固坚持侵略立场,使谈判陷入僵局。后来为了及早达成协议,以便集中力量解决噶尔丹叛乱的问题,索额图便根据康熙帝的另一指示——即“彼使若恳求尼布楚,可即以额尔古纳河为界”的指示,作出重大让步,表示尼布楚可以让给俄国。但俄方谈判代表仍不满足,迫使谈判中断。后来,俄方代表团看到中国使团加强了戒备,加上尼布楚一带的我国少数民族又掀起了抗俄斗争,俄方的态度才稍有收敛,不再坚持占据包括雅克萨在内的黑龙江北岸。接着,经过多次频繁的交涉,双方终于在公元一六八九年(康熙二十八年)九月六日正式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该约明确规定中俄两国东段边界以外兴安岭至海、格尔毕齐河和领尔古纳河为界。该约以法律条文规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这样在康熙执政时期,中国便收回了被沙俄侵占的一部分领土,遏制了沙俄对黑龙江地区的侵略,保障了东北边疆的安全。

  五 亲征噶尔丹

  在公元一六九○年(康熙二十九年),也就是在《尼布楚条约》签订后的次年,一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三十七岁的康熙皇帝亲自率领大军北出长城,在距离北京七百多华里的乌兰布通,与沙皇俄国支持下的准噶尔贵族分裂势力的头目噶尔丹进行了第一次激战。

  这次战争的起因,要从噶尔丹勾结沙俄发动叛乱谈起。

  噶尔丹是厄鲁特蒙古四部之中的准噶尔部的头目。

  明末清初,我国蒙古族分为漠南蒙古、漠北喀尔喀蒙古和漠西厄鲁特蒙古三大部分。其中,漠南蒙古早在清朝入关以前,已隶属于清朝统治之下。漠北蒙古各部,清初以后也相继向清朝政府称臣纳贡,至于漠西厄鲁特蒙古各部也都先后隶属于清朝统治之下。当时,沙皇俄国正处于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奉行着一条对外扩张的政策。位于我国西北边疆地区的厄鲁特蒙古,便成为他侵略扩张的对象。十七世纪上半叶,沙皇俄国曾多次派遣使者潜入厄鲁特蒙古地区,诱使其首领巴图尔浑台吉归顺俄国未能得逞。公元一六五三年(顺治三年)巴图尔浑台吉死去,由其子僧格嗣位。在僧格(噶尔丹之兄)统治时期,沙俄政府又不断派遣使者企图使僧格屈服于沙皇,遭到僧格的拒绝,也未能得逞。不久,由于发生了内讧,巴图尔浑台吉的第六子噶尔丹由西藏赶回,并于公元一六七一年(康熙十年)夺取了统治权。自从噶尔丹上台后,他一方面用武力并吞了厄鲁特蒙古的其它三部,用武力攻占了青海地区和新疆天山以南地区,另方面,为了实现吞并喀尔喀蒙古并进一步发动叛乱的野心,他从公元一六七四年(康熙十三年)至公元一六八三年(康熙二十二年),几乎每年都派人到俄国进行不可告人的政治活动。到了公元一六八八年(康熙二十七年)他终于向喀尔喀蒙古发动突然袭击。噶尔丹叛军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所不为,给蒙古族、维吾尔族和汉族劳动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公元一六九○年(康熙二十九年),噶尔丹又以追击喀尔喀部为名,掀起了反对清朝中央政府的叛乱。噶尔丹率领叛军二万从呼伦池一带南下,攻入内蒙古地区,由于清军初战失利,其前锋一直打到距北京只有九百华里的乌珠穆沁。面对这一严重局势,康熙帝认为:只有“捣其巢穴”,“方为万年之计”。于是他否决了主张妥协退让的一些大臣们的意见,决心亲征。在出发前,康熙帝对正在北京的沙俄使节警告说:如果沙俄出兵帮助噶尔丹,就是撕毁《尼布楚条约》,就是“负信誓而开兵端也”。这年八月,康熙帝率领的军队终于在乌兰布通与噶尔丹叛军相遇,清军立即投入了战斗,用猛烈的炮火击破了噶尔丹设下的“驼城阵”,大败噶尔丹军于乌兰布通。噶尔丹本人好容易才逃出了重围,幸免被擒。逃出重围的噶尔丹为了避免被追击,便向康熙帝修书乞降。但是噶尔丹的乞降只是一个烟幕,在此后的一段时期里,他一直贼心不死,干了许多坏事。例如公元一六九五年(康熙三十四年)他就曾经率领三万骑兵进占巴颜乌兰,再次点燃了叛乱的战火。因此到公元一六九六年(康熙三十五年)四十三岁的康熙帝决定举行第二次亲征。这次亲征噶尔丹的战略部署是这样的:一路由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率军防范东翼;一路由抚远大将军费扬古率军西进,切断噶尔丹的归路;而康熙帝本人则亲率中路大军迎击噶尔丹主力。公元一六九六年(康熙三十五年)五月,经过长途行军,康熙帝所率领的中路大军终于在克鲁伦河与噶尔丹叛军相遇。战斗刚一打响,叛军即夺路仓惶而逃,康熙帝率军穷追五日,噶尔丹尽弃辎重向西狂逃,可是当噶尔丹逃到昭莫多时,遭到费扬古所率领的西路军的堵截,经过一场激烈敌斗,噶尔丹叛军的主力几乎被歼灭殆尽。噶尔丹仅领数骑逃去,从此一蹶不振。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