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严复评传_欧阳哲生【完结】(8)

  有关严复在这一期间与“中学”方面的关系,我们没有详细的史料可资讨论。可以断定的是,他为准备参加科举考试,必须在传统经学、考据学和古文写作方面作一番必要的准备,他的这些工作尽管在科举考场上没有取得成功,但在后来的政论、译文和古籍评点等方面却获得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以致人们不得不承认他是“中学”“西学”皆一流的人物。

  ________________

  [1](美)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卷第251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2]《与伯纯如书》(二十五),《严复集》第3册第626页。

  [3]王蘧常:《严几道年谱》,收入《严复研究资料》.海峡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4]严璩:《侯官严先生年谱》,收人《严复集》第5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

  [5]王蘧常:《严几道年谱》,《严复研究资料》,海峡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6](美)许华茨著;《严复与西方》第18页,职工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7]陈宝琛:《清故资政大夫海军协都统严君墓志铭》,《严复集》第5册第154页。

  [8]林耀华:《严复社会思想》,载《社会学界》第7卷,1933年6月。

  [9]《为周养庵题篝灯纺织图》,《严复集》第2册第388、389页。

  [10]《送沈涛园备兵推扬》,《严复集》第2册第364页。

  [11]严璩:《侯官严先生年谱》。

  [12]转引自顾树森:《中国历代教育制度》第231页,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3]《《海军大事记》弁言》,《严复集》第2册第352页。

  [14]严璩:《侯官严先生年谱》。

  [15]严璩;《侯官严先生年谱》。

  [16]严璩;《侯官严先生年谱》。

  [17]容闳:《西学东渐记》第104页,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18]容闳:《西学东渐记》第27页。

  [19]转引自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料》上册第168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年版。

  [20]郭嵩焘:《伦敦和巴黎日记》第449页,岳麓书社1984年版。

  [21]郭嵩焘:《伦敦和巴黎日记》第562页。

  [22]郭嵩焘:《伦敦和巴黎日记》第450页。

  [23]郭嵩焘:《伦敦和巴黎日记》第586页。

  [24]郭嵩焘:《伦敦和巴黎日记》第588、589页。

  [25]吴相湘:《天演宗哲学家严复》,《民国百人传》第1册第337页。

  [26]吴相湘:《天演宗哲学家严复》,《民国百人传》第1册第353页。

  [27]《法意》卷十一按语.《严复集》第4册第969页。

  [28]《法意》卷十一按语,《严复集》第4册第969页。[29]《严几道文钞》第81页。

  [30]郭嵩焘:《伦敦与巴黎日记》第449页。

  [31]王蘧常:《严几道年谱》,《严复研究资料》第25页。

  [32]参见郭嵩焘:《伦敦与巴黎日记》第657、664、665、667页。

  [33]参见钟叔河:《走向世界》第十三章《西方文明对郭嵩焘的影响》,中华书局1985年版。

  [34]严璩:《侯官严先生年谱》,《严复集》第5册第1548页。

  [35]郭嵩焘:《伦敦与巴黎日记》第654页。

  [36]参见严璩:《侯官严先生年谱》。

  [37]严复:《与堂弟观澜书》(四),《严复集》第3册第731页。

  [38]陈宝琛:《清故资政大夫海军协部统严君墓志铭》,《严复集》第5册。

  [39]《送陈彤卣归闽》,《严复集》第2册第361页。

  [40]《《海军大事记》弁言》,《严复集》第2册第352页。

  [41]王遽常:《严几道年谱》,《严复研究资料》第26页。

  [42]陈宝琛:《清故资政大夫海军协都统严君墓志铭》,《严复集》第5册。

  [43]《与四弟观澜书》(四),《严复集》第3册第731页。

  [44]《与伯兄观清书》,《严复集》第3册第730页。

  [45]《与四弟观澜书》(三),《严复集》第3册第731页。

  [46]严遽:《侯官严先生年谱》,《严复集》第5册第1547页。

  [47]《太夷继作有“被刖”诸语见靳,乃为复之》,《严复集》第2册第368页。

  [48]张焘:《津门杂记》中卷页19,光绪十年刊本。

  [49]《《群学肄言》译余赘语》,《严复集》第1册第126页。

  [50](美)许华茨著:《严复与西方》第26页,职工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51]《原强》,《严复集》第1册。

  [52]王蘧常:《严几道年谱》,《严复研究资料》第29页。

  [53]王蘧常:《严几道年谱》,《严复研究资料》第29页。

  [54](美)许华茨:《严复与西方》第30页,职工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维新巨擘:开新文化之先河

  第2章 维新巨擘 开新文化之先河

  呜呼!观今日之世变,盖自秦以来未有若斯之亟也。夫世之变也.莫知其所由然,强而名之曰运会。运会既成,虽圣人无所为力,盖圣人亦运会中之一物。

  ——严复:《论世变之亟》戊戌维新运动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件引人注目的大事,不仅在于它在政治上实行变法,将变革的锋芒指向政治制度层面;而且在于它破除中国知识界的沉闷局面,除旧布新,启迪民智,推动了一场具有近代意义的思想启蒙运动,成为中国新文化的先导。

  严复是在戊戌维新时期走上历史舞台,并取得广泛影响的一位重要人物。他在维新阵营与其他领袖人物的区别之处在于他不单纯拥有坚实的“中学”基础,还具备深厚的“西学”素养。他在当时的士林学子中,堪称中学西学皆一流的人物。这就使得他在建构自己的维新理论时,能运用西方近代的哲学理论,通过中西文化比较,从更接近现代意义的角度,提出自己的维新思路。他别具一格的维新思想和西学译介,使他在维新阵营中独树一帜。他独自一人组成维新派的一个方面军。对于严复的思想独特之处,前人因其过于浓厚的“西学”色彩和在行动上对维新变法的某些保留,都颇不以为然,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严重的缺失。其实,作为一个启蒙思想家来说,这正是严复超出同侪的过人之处。

  2.1 从救亡走向维新

  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中国海军陆军一败再败,洋务派三十年苦心经营的自强事业毁于一旦。泱泱大国败于弹丸小国的严酷事实,犹如一声惊雷将沉睡的国人震醒,对沉浸于科举考场的严复也不啻是当头捧喝。“日本以寥寥数舰之舟师,区区数万人之众,一战而翦我最亲之藩属,再战而陪都动摇,三战而夺我最坚之海口,四战而威海之海军熸矣。”[1]噩耗哀讯接踵而来,他再也无法平静地呆坐在自己的书斋里。这位青年学子心中澎湃的爱国激情,迅速化成了急迫的救亡使命感。

  恰巧在1894年下半年,严复“因不与外事,得有时日多看西书”。[2]这时候,他俯读西书,仰观时艰,感受特别深刻。二十余年的西学积累和生活阅历,至此似乎水到渠成,豁然贯通。他“觉世间惟有此种是真实事业,必通之而后有以知天地之所以位、万物之所以化育,而治国明民之道皆舍之莫由。”相形之下,他强烈感受到中西学术之间的反差太大: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